嚴陽
最近有媒體采訪了某省教育廳廳長。在采訪中,該領導表示,本省要在10年內建成兩到三所世界一流大學。對于這位領導的豪言壯語,我們不能不表示由衷的敬佩,但對于這樣的目標是不是現實——即我們使勁兒地跳一跳、蹦一蹦,最后能不能摘到那甜蜜的果實,說實在的,有些不太那么踏實。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或許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標準。比如說。在有些人看來,排名居于世界大學前十位的那便是;而在另一些人看來,排名居于前100位的那便是了。但是,在排名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很多人所公認的標準,那就是這樣的大學,不光是要有大樓,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師一一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隊伍;這些大學,能夠批量培養(yǎng)出產生世界一流的原創(chuàng)基礎理論人才,把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第一位、用創(chuàng)新力主導學習。
一個在國內大學排行榜上并不算靠前的省份,提出了10年之內,要建成兩三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我們一方面固然不能不佩服其膽量;另一方面,我們又對10年以后這片土地上到底能夠產出多少世界一流大學深表懷疑——如果其它省市也提出了類似的奮斗目標,并最終目標變成了現實的話,那么,世界排名前30位的,該都是中國大學了吧?如此這般,諸如哈佛、劍橋、斯坦福等世界名校,該往哪里擺呢?
這位教育廳廳長的豪言壯語,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大學教育與農業(yè)生產當然不是一回事。雖說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理,什么事兒都有其自身規(guī)律,對于我們來說。必須充分認識和尊重這些規(guī)律。比如說,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教師——通常我們也把他們說成“大師”。這些“大師”級的人才從哪里來?“引進”是可以的,但批量的引進不是很現實。更為可行的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即為“大師”的涌現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條件——不僅是進行科學研究所需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軟件——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能夠讓教授們進行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思維。
今天我們的大學各類環(huán)境條件怎么樣?我們現在的大學,是不是已經產生了一定數量的世界一流的學者與教授?我們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目標,有沒有跟世界一流大學的要求接軌?那個豪言在未來10年中要建成兩三所世界一流大學的省份,這方面的工作是不是已經走到了全國高校的前列?如果沒有,那么,拿什么來實現這一目標?——須知,10年時間,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可能足夠漫長,已經快要完成基礎教育了;可對志存高遠、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學校來說,似乎還是挺緊迫的。
郝延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