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幼之
摘? 要? 龍的形象以及中國人骨子里對這個圖騰的烙印構成了眾多藝術創(chuàng)作的脊髓,當代紫砂的創(chuàng)作帶有深刻的傳統(tǒng)印記又有著這個時代特有的文化特征,現代壺藝的創(chuàng)作正是用當代的紫砂記錄當代的文化,將紫砂藝術不斷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 龍;紫砂;造型;設計
在天空翱翔是很多人都曾夢想過的事情,在萊特兄弟制作的飛機飛上藍天之前,世界上各個不同地區(qū)都曾有人嘗試征服天空,其中給人安上翅膀是最淳樸直觀的體現,在現代科學尚未引領世界的時候,這種淳樸的思想結合神話傳說,成為了對天空最為終極的憧憬。這類憧憬在很多地方,凝聚成為一種傳奇的生物形態(tài),那便是“龍”。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過“龍”的傳說,但唯有一個地方的人,自稱為龍的子孫,那便是我們中國,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是印入骨髓的神話和圖騰,這激發(fā)出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創(chuàng)造,在紫砂壺中就經??梢钥吹揭浴褒垺弊鳛閯?chuàng)作主題的作品,眼前的這件“飛龍在天壺”(見圖1)便是其中之一。
《易·乾》:“九五,飛龍在天?!碧啤だ铉摺度召x》:“乍出海而融朗,忽飛天而光大?!爆F在我們都知道在天空之上還有更為廣闊的宇宙,而征服那片更廣闊的天地一直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夢想。在過去,貧窮和落后籠罩著我們的土地,近代屈辱的歷史讓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夢,那便是大國崛起,人民幸福生活的中國夢,這個夢想非常遠大,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聲地提出。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航空航天征服宇宙是一個國家崛起和強盛的象征,載人航天的成功讓我們能夠洗刷過去的那段屈辱,賦予我們實現夢想的勇氣。作品“飛龍在天壺”便是借著傳統(tǒng)文化中龍的形象,結合中國載人航天的時代事件,以充滿想象力的視角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元素糅合在了一起,表達出一個歷史悠久、奮發(fā)向上、朝氣蓬勃民族的文化之聲。
作品“飛龍在天”的壺身與很多傳統(tǒng)的紫砂壺形有所不同,在傳統(tǒng)作品中,“掇球壺”以圓為身,可以說是“圓”的代表,但即便是這樣的作品,亦極少會將身筒塑造成一個完整的“圓”,究其原因在于傳統(tǒng)紫砂壺身筒成型時多采用泥片圍身筒或鑲身筒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制作橫向的圓形身筒時得心應手,結合傳統(tǒng)紫砂壺的結構,上蓋下底可以說非常之契合,上下并沒有制作成圓形的必要以及需求,加之古時泥料制取技術較為落后,以手工的方式制作一個完整的圓難度較高,所以在過去的紫砂壺作品中,很少能看見如眼前這件作品上以完整的球形作為壺身的造型。此類身筒的制作難點就在于壺底部泥片的鑲接,制壺藝人借用虛陀制作出厚薄均勻的泥片,再結合拍壓身筒的方法調整好適合的曲線角度,接著迅速鑲接。這個步驟動作一定要快速而均勻,倘若速度不夠,壺底鑲接時濕度變化產生的差異過大就會使得壺在燒制時產生變形甚至開裂,所以不僅速度要快,還要注意保持整體干濕度的變化。
圓形的身筒在整體的形態(tài)結構中用來指代我們所處的“地球”,表達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和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豪氣。底部的壺足就好似火箭發(fā)射時用來支撐的發(fā)射架,地球之上的壺鈕則被塑造成了飛向太空的火箭形狀,環(huán)形龍威壺鋬意味中國龍遨游太空而根系地球,喇叭形壺嘴表示歡慶飛天成功。在這個形象中,從地球上的龍到升空的火箭,共同構筑了一個濃縮的想象空間,配合壺身刻有的“圓夢”二字,瞬間彰顯了主題,一目了然,這代表了中華民族圓了飛天之夢,又要實現更宏偉的中國夢而奮發(fā)圖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圓夢”既可以看做是圓滿之夢、地球之夢,也可以看做是努力實現的過程,既是靜態(tài)的感動,又是動態(tài)的行為,僅僅用兩個字就將整件作品的主題內涵整合,與人形成共鳴,這種簡潔而不簡單的表達方式,正是紫砂傳承數百年所流傳下來的那份樸實、傳神而感人的情懷。龍是一種集美麗與強大的傳說中的生物,中國人之所以有著強烈的“龍文化”情節(jié),便源自這種終極的美麗以及強大,“騰龍之夢”當中寄托了所有中國人對于中華崛起的夢想,這種夢想不單是物質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我們世世代代熱愛這片誕生龍的土地,也世世代代以我們自身的文化而自豪,在當今世界,中國人不甘心被同化于西方文明所主導的世界文化文明體系,要堅持自己的道路,像翱翔的飛龍一般實現自己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