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蘇 周小江 杜立波
摘 要 棉花是我國的重要農業(yè)經濟作物,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我國棉花的主產區(qū),種植面積廣闊。近年來,在對棉花進行種植管理的過程中發(fā)現,其經常會受到病蟲為害,給棉花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而棉盲蝽是其種植中常見的蟲害之一?;诖?,圍繞棉花綠盲蝽的蟲情測報以及相關的預防和防治措施展開探討分析。
關鍵詞 棉花;綠盲蝽;測報分析;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435.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26
綠盲蝽是昆蟲綱半翅目盲蝽科的一種節(jié)肢動物,在全國各地的棉花產區(qū)均有廣泛分布。成蟲體積極小,外表呈綠色或黃綠色,從體態(tài)上看頭部呈三角形,有觸角但非常短,前胸有黑點,若蟲與成蟲從外形上看類似。綠盲蝽一般寄生在棉花、大豆、苜蓿、果樹等農作物或植物上,主要通過吸食植株的幼芽或嫩葉、蕾鈴中的植物汁液進行為害,使得植物葉片出現孔洞,如不及時進行防治,極有可能造成花蕾脫落,枝葉干枯、皺縮等,影響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1-3]。因此,對綠盲蝽進行相關的蟲情測報和病蟲害防治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從研究誘發(fā)棉花綠盲蝽的影響因素入手,分析綠盲蝽的測報方法,進而給出有效的防治建議。
1 棉花綠盲蝽的發(fā)生影響因素
1.1 氣候因素
經過科學研究發(fā)現,氣候因素是影響棉花綠盲蝽發(fā)生的重要因素。綠盲蝽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因此其分布范圍較廣,在我國南北地區(qū)均有分布。綠盲蝽年世代數一般是3~5代,但在年均溫在20~30 ℃,年降雨量在200~400 mm,空氣濕度維持在60%左右的地區(qū),綠盲蝽能夠年生7代。由此可以看出,綠盲蝽的幼蟲孵化和繁衍與溫度、濕度以及降雨量有著直接關系,在光照充足,陰雨天較少的季節(jié),綠盲蝽為害程度也隨之減小,而在陰雨天氣較多的6—8月,綠盲蝽若蟲、成蟲的進食速度以及為害程度大大增加。
1.2 蟲源距離因素
棉田發(fā)生綠盲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越冬期,綠盲蝽卵會尋找合適的寄主,如附著在棉花枯枝、鈴殼、雜草以及干枯的樹皮上,5月下旬,部分成蟲向開花的雜草、蠶豆等處于花期的作物上轉移,6月中下旬成蟲羽化后全面遷入棉田。綠盲蝽喜食花蜜,大規(guī)模為害時期一般集中在棉花花蕾出現到開花期間,之后隨著棉花的采摘花蕾減少,9月初開始向田埂雜草等寄主上轉移。通過這一為害規(guī)律可以看出,綠盲蝽的蟲源分布廣泛、寄主多,如果棉花產區(qū)正好與蟲源靠近,那么在早春時節(jié)就會吸引更多的害蟲[4]。另外,如果棉田采用套種的模式,在周邊地區(qū)有果樹分布,就無疑為綠盲蝽提供了更佳的二代寄生空間。
1.3 棉田自身因素
根據綠盲蝽的習性特征可以知道,綠盲蝽喜食花蜜,因此棉田遭受綠盲蝽侵襲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棉田自身的種植密度以及植株分布。一般來說,棉田密度大且長勢好、花蕾多則更容易受到綠盲蝽的侵害,因此在進行棉田種植管理時要做好密度控制和監(jiān)測預防。
2 棉花綠盲蝽的測報分析
2.1 測報方法
要想對綠盲蝽進行有效防治,就要對綠盲蝽的為害情況以及繁殖速度、季節(jié)等進行全面分析,這就需要運用相應的測報技術來進行準確的預測,做到提前防治,以提高治理效果。目前,常用的有效測報方法是性信息素測報法,通過在棉田中放置裝有綠盲蝽性信息素的盒子,再配以相應的測報燈,利用綠盲蝽的生理特性,實現對綠盲蝽的誘集,進而實現對其成蟲、若蟲的生長發(fā)育情況、種群分布等的全面了解。
2.2 觀察越冬卵
在進行綠盲蝽測報的過程中,需要觀察越冬卵的孵化情況,從而確定一代蟲的為害時間。在用性信息素進行誘集后,就要對采集到的越冬卵置于室外進行飼養(yǎng),以觀察其孵化時間以及具體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控制外部條件,使之在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孵化,這樣才有真實準確的參考價值。通過觀察記錄發(fā)現,在3月底4月初是綠盲蝽幼齡若蟲數量最多的時期,預示著孵化基本完成,可根據綠盲蝽的生長習性準確預測成蟲期,在成蟲之前進行防治[5-6]。
2.3 分析綠盲蝽發(fā)育代數
綠盲蝽為害棉田的主要時間集中在6—8月,根據性信息素測報法收集到的綠盲蝽生長發(fā)育情況來看,這一時期的綠盲蝽已經進入了成蟲期,并且逐漸向下一代轉移,為了盡可能的消除蟲源,就要利用性信息素測報技術每3~5 d誘集一次成蟲,觀察分析綠盲蝽的繁殖情況以及排卵的布局和密度。這樣就可以在二齡若蟲孵化之前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減少綠盲蝽的種群數量,減少蟲源分布。
2.4 監(jiān)測棉花早期的為害癥狀
在對棉花綠盲蝽進行測報的過程中,還要及時監(jiān)測棉花是否出現了早期被害癥狀。一旦發(fā)現葉片或花蕾上有黑點、空洞,百株蟲量達到5頭,新被害株率達到3%左右時,就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進行治。在雨水多的季節(jié),應及時搶晴防治。
3 棉花綠盲蝽的具體防治措施
3.1 農業(yè)防治
1)4月越冬卵孵化之前,通過修剪果樹、棉田土壤深耕等方式毀壞越冬場所,壓低蟲源基數。2)避免棉田與果樹、牧草等地毗鄰或間作,減少不同寄主交叉為害。3)及時整頂打枝,控制棉株徒長,減輕綠盲蝽的發(fā)生為害。4)田間套作,在田埂上種植綠豆誘集帶,對綠豆上的綠盲蝽定期進行化學防治,可控制棉田綠盲蝽發(fā)生并減少棉田農藥使用量。
3.2 農藥防治
農藥防治是進行棉花綠盲蝽治理最為有效的防治措施。綠盲蝽由于體積小、種群單一、抗藥性弱,一般的有機農藥或化學農藥都可以將其殺死,為提升防治效果,最為關鍵的就是找準農藥的噴灑時機。根據測報分析可知,一年有兩次最佳的農藥防治時機:1)早春的越冬卵孵化時期,5月中、下旬,除草劑和殺蟲劑混合后在棉田周邊的雜草上噴霧,壓低早春蟲源;2)6—7月成蟲、若蟲大面積為害時期,特別是降雨后,應加強種群監(jiān)測與防控,以實現集中防治,能夠盡可能殺死綠盲蝽。推薦防治藥劑為40%滅多威可溶性粉劑2 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7]。
3.3 生物防治
相比于農藥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優(yōu)點在于對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較小,但是其防治期較長。隨著綠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理念的普及,在對棉花綠盲蝽進行防治的過程中,生物防治的生態(tài)價值日益突顯。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兩種:1)天敵防治,綠盲蝽的自然天敵有很多,比如蜘蛛、草蛉、瓢蟲等,可以通過培育和放養(yǎng)天敵的方法進行生態(tài)防治;2)利用性信息素對害蟲進行誘捕,分批次和階段捕獲綠盲蝽,然后進行持續(xù)的外部信息素刺激來影響其正常的繁衍,進而減少種群數量。
4 結語
做好棉花綠盲蝽的測報以及防治工作能夠有效降低綠盲蝽的為害程度,實現棉田的科學管理,提高棉花產區(qū)的產量和棉花品質,進而促進棉花產業(yè)發(fā)展,提高棉農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 湯銀來,阮雙林,鄭兆陽,等.安徽省棉花有害生物調查結果與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5):74-78,98.
[2] 邢茂德,耿軍,劉曉.我國棉花綠盲蝽的研究進展[J].中國棉花,2013,40(8):5-9.
[3] 邢光耀.幾種藥劑混配對棉綠盲蝽的防治試驗[J].中國棉花,2013,40(5):22-23.
[4] 黃純雄,丁香玲,吳鳳仁,等.棉花綠盲蝽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08(1):24-25.
[5] 楊亞飛,王志俊,邊文波,等.棉花綠盲蝽象的測報防治[J].上海農業(yè)科技,1983(2):43-44.
[6] 段鵬,孫季禮.棉花綠盲蝽象的發(fā)生和防治[J].農業(yè)科技通訊,1976(4):26.
[7] 曾娟,陸宴輝,簡桂良,等.棉花病蟲草害調查診斷與決策支持系統(tǒng)開發(fā)與實現[J].中國植保導刊,2017,37(5):30-3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