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當兵的大舅生前送給筆者一副他用過的55式陸軍少尉肩章,后來弄丟了一枚肩章扣。只是為了再補上一枚肩章扣,筆者卻漸漸走進了收藏的大門。目前雖說所收55式肩章還不算多,但足以探尋出不少我軍第一次授銜期間的歷史之痕。
軍銜如何晉升
1955年2月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guī)定平時軍銜的晉升期限為:少尉、中尉各兩年,上尉、大尉、少校、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大校以上選升。但上述規(guī)定在1960年以前基本沒有執(zhí)行。在授銜后的五年時間里,全軍累計晉升軍銜的人數(shù)僅占干部總數(shù)的百分之十幾,每年大約只有3%左右,絕大多數(shù)人的軍銜處于凍結(jié)狀態(tài),致使干部的職務與軍銜的距離逐漸拉大。據(jù)1959年3月統(tǒng)計,全軍師長政委職銜相當(大校)的不到1/3,68.5%為上校,還有個別中校;團長政委的軍銜70.6%為少校和大尉,上校只有0.1%;營長教導員的軍銜90.6%為大尉,8.1%為上尉,還有個別中尉;連長指導員的軍銜59.2%為中尉,4.9%為少尉,甚至個別準尉。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到軍隊建設。
1959年11月,總政治部經(jīng)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批準,發(fā)出《關于調(diào)整干部軍銜級別的指示》,規(guī)定1960年5月1日以前,對上校以TA員軍銜低于職務者進行調(diào)整。這是首次成批晉升軍銜,晉升面達到44.24%。之后,每年都辦理一批軍銜的晉升,但晉升期限改為:少尉至上尉各級每三年晉升一次,大尉至中校各級每四年晉升一次,上校以上選升。這一晉銜期限的規(guī)定,在1963年9月修正的《軍官服役條例》中得到了認可。
“55式”軍銜制實行的10年間,初中級軍官中大都獲得過一次以上的晉升機會。圖一這兩副中尉晉上尉的肩章主人就是最好的證明。尤其是那位佩戴銀色肩章的技術軍官,根據(jù)他肩章銀色版面的氧化程度,可知已佩戴多年。但根據(jù)肩章上那兩顆耀眼的金星來判斷,似乎他晉銜不久這副肩章就得到珍藏。也就是說,不是他在上世紀60年代初退役,就是到第一次軍銜制取消時被珍藏。這個跡象也可證實在55制軍銜期間,我軍干部們的實際晉銜及銀白色肩章的實際使用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軍官兵和全國人民一樣,以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為根本。一位軍官晉了銜,不是給他換一副新肩章,而是給他發(fā)兩顆星自己去綴訂,既節(jié)約材質(zhì),又能充分培育晉升者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只不過在美觀方面稍微差了些。
肩章星綴訂細節(jié)
仔細看圖一左邊那副陸軍政治和指揮中尉晉上尉肩章,會發(fā)現(xiàn)中間的肩星要比兩旁的稍大,經(jīng)筆者測量為20毫米。通過查證資料得知這是校官星,確實要比兩旁的那兩顆尉官星大2毫米。
圖二兩副2號少尉肩章肩星的綴訂,似乎是依據(jù)其背面肩章搭絆固定條來定位的。不過在這兩副肩章長度均為14厘米的情況下,這固定條制作得似乎有些隨意,讓人感覺圖二右邊這副技術與勤務肩章正面綴訂的肩章星位置看起來不是那么舒服,即不在正中位置上。其實不然,若以當時的綴訂標準,這副肩章肩星的綴訂是正確的。這種常見的2號肩章當時的肩星綴訂標準是:少尉肩星中心點距肩章下沿為55毫米,中尉靠肩章下沿的第一顆星中心點距肩章下沿35毫米,第二顆星中心點距肩章下沿為70毫米。上尉最好記,三顆星依次距肩章下沿30毫米、60毫米、90毫米。大尉也以25毫米的間隔,依次以距肩章下沿25毫米、50毫米、75毫米、100毫米的尺寸進行綴訂。1號與2號肩章的綴訂標準相同,3號肩章因整個長度僅13厘米,具體尺寸少尉和中尉不動,上尉整體向肩章下沿移過0.5厘米(即肩章下端第一顆肩星距肩章下沿為25毫米),大尉則整體移過1厘米(即肩章下端第一顆肩星距肩章下沿僅15毫米)。
不過在實際中,人們更多還是以自己眼中感覺美觀的標準來綴訂。如兩副3號少尉肩章的肩章星,就都根據(jù)人們的審美習慣,綴訂在肩章中間的位置上。圖一的兩副中尉晉上尉2號肩章,不論是原中尉的肩章星綴訂痕跡,還是晉升后的上尉肩章星綴訂,也都是不合上述綴訂標準的。
55式肩章搭絆固定條的縫制隨意性似乎很多見,圖三兩副中尉晉上尉的2號肩章,其肩章搭絆固定條縫制得也是比較隨意的。不要說是兩副肩章,就是同一副肩章也會出現(xiàn)。如圖四兩副長13厘米的3號肩章,左手的那副背面的搭絆固定條,上下就不在一個位置上。
“銀光板”佩戴時問
我軍1955年初始軍銜制時,規(guī)定政治、指揮軍官肩章版面為銅絲鎦金,星徽為銅星鍍銀;技術及勤務軍官肩章版面為銅絲鍍銀,星徽為銅星鎦金。被當時一些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金光板”和“銀光板”。1958年1月18日,國防部向全軍發(fā)布了修改部分現(xiàn)行軍服和肩章、領章的命令:軍官、學員平時佩戴新制式領章,代替原肩章、領章?,F(xiàn)行的肩章和領章仍予保留,在節(jié)日、集會、出國或外交等場合佩戴。原銀白底肩章取消,均換發(fā)金黃底肩章。
但筆者現(xiàn)在認為,銀白底肩章當年好像并未立即取消。一個重要例證是上世紀60年代初,由南京軍區(qū)前線文工團劉川創(chuàng)作、上海人民藝術劇院話劇一團演出的六幕話劇《第二個春天》。筆者去南京,在朝天宮收藏市場上看到1963年第一期《戲劇》雜志上《第二個春天》的彩色劇照(圖五),才知道我軍55式軍銜制中,確有銀白底肩章,而且看來到60年代初還在使用。在劇照中,作為主要角色出現(xiàn)的父女二人,佩戴的還都是原技術和勤務軍官的銀色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