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筆前,腦海中突然飄過一個問題: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
說實話,盡管身為“行內人”,面對如此大而泛的話題,筆者竟一時也有些語塞。倒是這幾天刷一些社交媒體的熱搜話題,輿論的反應挺有點兒意思。
話題之一是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大熱天里追懸疑劇確實有些燒腦,但看到網(wǎng)上對其“服化道”的各種好評,作為一名“顏控”的筆者實在抵擋不住誘惑,幾集下來,著實被其畫面深深打動。例如長鏡頭所表現(xiàn)的日常生活圖景:歌女在練琵琶、伙計在掛燈籠、賣胡餅的小販才剛剛出攤、頒布開市令的署吏尚在路上……類似的多個瞬間會讓人在一剎那有一種看到復原后的唐畫之感。
大唐,在現(xiàn)代人的想像中總是金碧輝煌的。然而,金雕玉砌的建筑所還原的盛況,往往多了高貴,卻少了溫暖,添了疏離。據(jù)說,該劇的上映使得近來西安的旅游火爆?;蛟S,正是因為劇中的這些“煙火氣”,才能更容易點燃人們心中探究的熱情。
話題之二來自娛樂圈的“八卦”。一對知名演員夫妻近日宣布離婚,并且在各自的社交媒體上“官宣”了聲明。這本來是和藝術收藏八竿子打不到一處的事兒,但不知是哪位好事者扒出,聲明當中“一別兩寬”的用語源自唐代《放妻書》:“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于是,諸如唐代人離婚如何通告之類的帖子,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中熱傳。
能從一場娛樂明星的情感事件發(fā)酵至對歷史文化的關注,首先要佩服大眾的“吃瓜”精神和“腦洞”大開。另外,無論古今,“從此天涯陌路人”的唏噓想必也是很容易撩起人們的共鳴。
話題之三則是暑期檔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三天票房即破7億元,不少觀眾拍手叫好。而說到哪吒這個傳統(tǒng)神話形象,相信不少80、90后還與筆者一樣,停留在老一代動畫描繪的那種“割肉還母”的悲情色彩中。而之所以此次的哪吒會引起強烈反響,與顛覆性人物形象、原著改編趨于溫情以及貼近當代人生活有著很大關系。
說到這里,再回頭看前文所提到的問題——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也許我們仍無法用準確的詞句定義它。但從這些話題中不難看出,傳統(tǒng)文化并非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而是可以平易近人,關鍵在于如何講述。與生活相關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情感,都是我們與傳統(tǒng)文化最直接的紐帶,也是時光流逝中最難以消散的東西。
所以,為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再添點兒“煙火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