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千百年來,哪吒的形象并非一成不變,他時而高大威猛,形似天王力士,時而活潑可愛,如同鄰家少年,近來熱映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塑造的“黑眼圈”哪吒又讓人眼前一亮。哪吒形象變化多端,我們不妨來見識下古代文物上的哪吒,看看哪款更符合您心中“三太子”的真容。
敦煌壁畫上的佛教天神
看過《封神演義》,許多人腦海中會有一個疑問:李靖為什么給孩子取了“哪吒”這么個怪名字?“哪吒”聽上去不倫不類,似乎還帶著些異域色彩,難不成是舶來詞匯?事實上,道教神話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正是佛教護法神“毗沙門天王”與唐代名將李靖的融合體,而哪吒則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其名源自古印度。根據唐代不空三藏法師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記錄:“毗沙門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由此看來,哪吒正是毗沙門天王第三子,這也與后來的“三太子”之說吻合。
早期的哪吒是個什么樣子呢?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現藏有一幅《大圣毗沙門天王像》,此作縱39.4厘米,橫25.5厘米,為五代時期的雕刻印刷品,盜自敦煌藏經洞。畫面主要描繪毗沙門天王,但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天王像右上方,面目猙獰的羅剎右手中高舉的一個嬰兒。這幅畫的內容是一則西域神話故事:西域于闐國王自認為是毗沙門天王的后代,國王年邁之后,沒有子嗣,祈請毗沙門天王賜子。隨后毗沙門天王顯靈,從額頭剖出嬰孩,于闐國才得以傳承。有學者認為,圖中的嬰兒既是毗沙門天王之子,那么很可能就是“哪吒”。
《大圣毗沙門天王像》中的嬰兒哪吒形象并不是當時的主流,晚唐至宋初時,最常見的哪吒形象來自敦煌壁畫。莫高窟曾發(fā)現數十幅題材為“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的壁畫,畫面主要人物中有一男子形象頗為怪異,他大頭牛眼,闊鼻朝天,赤裸上身,鼓著肚皮,戴著項圈、手鐲,雙手合十高過頭頂呈膜拜狀。學界普遍認為,此人物就是當時的“哪吒”。據考證,“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是一則佛教故事,內容大致為:佛教天神哪吒舉辦了一場法會,但沒有多少人參加,于是他遷怒于父親毗沙門天王;后來,他又得知毗沙門天王法器內有阿彌陀佛,于是心生歡喜,當即跪下叩拜。
元刻本中的道家神將
宋代書籍中關于哪吒的著述比較多,比如宋本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已有了“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本身”的說法,亦有著作稱哪吒為“蓮花化身”,這些傳說后來成為《封神演義》的創(chuàng)作素材。然而哪吒的種種“不孝劣跡”為宋時文人所不齒,北宋文學家蘇轍寫有一則《哪吒詩》,其中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文中盡是貶損之語,這與《封神演義》中哪吒“逆子”的形象也有一定關聯。
時至元代,哪吒逐漸本土化,從佛教的天神變?yōu)榈澜躺耢`,其負面形象也得以減弱,成為不少道士咒語里常常念叨的“神將”。藏界現留存有元刻本《新編連相搜神廣記》,其中有“那咤太子”條,編者在參照佛經的基礎上,加以更多的想象,描繪出一個面容清秀俊朗的青年哪吒形象,并在畫像后述其為:“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帥遂割肉剖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于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系以脛,葉為衣而生之……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zhèn)天門也?!痹瘫尽缎戮庍B相搜神廣記》所描繪的哪吒儼然已經被道教吸收,完全漢化。
清繪本中的稚嫩童子
在明清時期,由于《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的流行,“哪吒鬧?!睆V為人知,他手持火尖槍、腳踩風火輪的形象深入人心,進而成為民間信奉的神靈,民間為哪吒塑像、供奉的現象越來越多。這一時期,工匠皆依據小說內容,從自身審美出發(fā)設計哪吒,其造型更顯多變。
我國福建、臺灣一帶至今仍有哪吒信仰。福建泉州閩臺緣博物館藏有一尊清彩繪木雕哪吒像,高約45厘米,寬16.5厘米。此哪吒造型宛如天王力士,散發(fā)黑臉,穿袍,袖角翹起,半斜身,右手拿劍,赤足,右腳抬起,下有一風火輪,右腳踩于風火輪上。尊座略似方形,圓角,邊緣上有一支柱支于全身,雖彩繪已脫,座有蟲蛀,但人物依然神采奕奕。據了解,此類型的哪吒塑像存世較多,在拍賣會上比較常見,比如北京保利就曾于2011年及2014年拍過兩尊哪吒塑像,前者為象牙彩金,后者為木雕加彩,二者皆為力士造型。
時至清末,哪吒形象逐漸統一,并由此基本定型,比如清繪本《封神真形圖》中的哪吒,此時己為身穿肚兜的童子造型。有趣的是,該書畫像上將哪吒標注為“善才童子哪吒”,眾所周知善才(財)童子乃是《西游記》中被觀音菩薩點化的紅孩兒,哪吒并無此稱謂。對此有學者認為,哪吒與紅孩兒的法術和兵器上皆非常相似,所以民間誤將哪吒與紅孩兒混淆,但由此誕生出的孩童哪吒造型卻非常經典。(資料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