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BR_21 張曉楓_Z
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中國消費品與零售企業(yè)已沉淀大量資產,無論消費者、產品、品牌、渠道或是數字化能力,都已無法與傳統(tǒng)模式兼容,急需一種新的模式進行承載與輸出以最大化其商業(yè)價值。
平臺經濟興起,具有以多向價值創(chuàng)造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以擴張網絡效應為重點的特征,其與傳統(tǒng)消費品品牌的運營模型截然不同。就平臺化戰(zhàn)略的關鍵信息、直接對接消費者的重要性等話題,《21CBR》記者專訪了科爾尼大中華區(qū)合伙人張曉楓先生。
21 “建立直接對接消費者的能力”的戰(zhàn)略主張,為何日益重要?
Z 其背景在于“流量越來越貴”,單純依靠電商平臺或者第三方平臺的做法,成本不斷增加,且以傳統(tǒng)消費品公司而言,總覺得無法完全“掌握”消費者,猶如和消費者之間隔著一個渠道經銷商。獲客成本高昂,如何提高客戶的價值成為關注焦點。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公司都在尋找各種方式與消費者建立起更加直接的聯系,目的不僅僅在于將產品銷售出去,而是試圖描繪出終端客戶更加清晰的圖像,產生更多直接互動,強化品牌認知。
同時,從對消費者大數據的分析中,也能得出指引企業(yè)運營的正確方向。與以往企業(yè)制造產品、賣給銷售渠道的路徑不同,了解消費者需求后的定制化生產,也成為有效的反向路徑,這些拓展都要基于與客戶直接溝通的基礎上。
21 科爾尼專門研究了消費品企業(yè)“平臺化”的戰(zhàn)略,最重要的三個關鍵點是什么?
Z在當下,企業(yè)與消費者的互動和碰撞密切增加,第一個關鍵點應是“消費者為核心”;第二個則是“平臺化運營”或者稱為“企業(yè)構建平臺化能力”,從僅僅提供產品或者服務,到今天通過與外部機構、品牌合作,為消費者提供更系統(tǒng)性、附加值高的全場景體驗服務;第三個是“業(yè)務模式的創(chuàng)新”,鑒于不同公司都在做差異化的模式探討,當下并沒有形成一個定論,而是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順利推進平臺化戰(zhàn)略,要集齊三個必備要素:用戶體驗及需求的精準挖掘及服務;支持滿足用戶更高層次體驗的數據能力;可持續(xù)創(chuàng)造用戶價值、并實現盈利,這也是對所有業(yè)務模式的核心要求。
21 體量龐大的消費品企業(yè)和“小而美”的新興企業(yè),制定平臺戰(zhàn)略會有怎樣的差異化路徑?
Z無論企業(yè)體量大或小,最終都會走“平臺化”的道路。“小而美”的企業(yè)更多考慮如何“借力用力”,告別單打獨斗狀態(tài),依附于其他平臺,或將自建的生態(tài)圈與其他平臺、商業(yè)伙伴合作,以及與上下游的供應商合作,歸根結底,他們仍需要了解品牌核心價值所在,掌握住自己的核心客戶。
對于大企業(yè)而言,資源充沛、體量龐大,可以牽頭引領打造平臺,在實踐中,他們會更多去主動構建生態(tài)圈,將商業(yè)伙伴納入期間,共同服務客戶。不同企業(yè)體量、資源、能力有著較大差異化,服務好核心客戶的這個目標則有著一致性。
21 你們研究了運動健身平臺Keep等垂直類平臺,其生態(tài)體系的搭建有哪些特征?
Z與Nike+相比,Keep與會員活動之間更緊密,通過線上社區(qū)和線下體驗店以及活動,會員活躍度更高。
作為一家“小而美”的企業(yè),它很愿意與其他的商業(yè)品牌和伙伴進行合作,比如2019年推廣的“品牌合伙人”計劃,首批合作伙伴包括可口可樂、lululemon、等不同領域的企業(yè),提供給會員的服務內容更豐富,建立起情感鏈接,也為品牌創(chuàng)造了與消費者溝通的多重新觸點。
此外,Keep在建立良好用戶口碑與體驗、實現穩(wěn)定使用頻次及用戶互動后,開始售賣運動裝備、健康餐食以及收費課程等,提供運動健身的全站式產品和服務,拓展營收來源,符合平臺化運營戰(zhàn)略。當然,搭建過多的電子商務架構,會受到爭議,譬如是否商業(yè)化過濃等等,這些也可以外部合作等方式來解決。
21 即將迎來的“購物節(jié)”之戰(zhàn)受到著全球數億消費者的關注,如何評價這個“人造購物節(jié)”?對于中國消費品市場的升級和演化,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Z“雙十一”的確提升了網購市場的活力,無論打造用戶消費習慣還是培育商家綜合運營能力等方面,都有全新的發(fā)展。
2018年開始,“雙十一”增幅減緩,同比增長大致在20%左右,相比之前50%的爆發(fā)性,已回落到常態(tài),從品牌角度來看,公司投入的資源越來越多,特別是精準營銷,而許多無法在“雙十一”完成的營銷任務,會被分散到“雙十二”進行,分化局面已經逐漸產生。“雙十一”運營難度增加,品牌商開始傾向將促銷頻率分散到全年,例如,“3.18”“6.18”等,波峰數值漲幅出現逐步下降的趨勢。
展望未來,“雙十一”依舊會成一個重要的“打折季”,但重要性會逐年降低。企業(yè)參與目的各有不同,有的傾向“清理庫存”,有的寄希望于接觸到新消費者人群。究竟能否通過這個特殊時間窗口的營銷,沉淀更多消費者,提升客戶忠誠度,提高平日“轉換率”,意義更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