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舉
眾所周知,填報高考志愿事關個人前途命運,考生多年的努力和父母多年的付出,都是為了高考這幾天和高考志愿的填報。高考志愿填報關乎到考生會進入什么樣的大學就讀,更關乎考生的專業(yè)、興趣、人生前途。而惡意填報他人志愿、篡改他人志愿的卑劣行為,會給考生本人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讓考生無法按照考試成績和真實意愿自主填報志愿,所以對此既要嚴肅追究惡意填報志愿者的法律責任,也要健全管理體系,堵住系統(tǒng)漏洞,讓作惡者無可乘之機。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在惡意填報志愿、篡改志愿事件發(fā)生后,教育主管部門均恢復了受害考生的志愿,或者協(xié)助其重新選報志愿,但事后對損害行為予以補救不代表相關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和刑法可罰性。惡意填報他人志愿、篡改他人志愿的危害性比竊取財物等常見犯罪的危害性更大,這相當于“盜竊”“劫取”了他人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對于這類行為理當嚴厲追究法律責任,以懲戒惡行,撫慰人心。
保護考生的高考志愿不被隨意填報和篡改,既要嚴懲作惡者,更要充分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健全管理體系,如設置人臉識別、指紋識別、信息綁定、密碼問題保護等,增強志愿報考系統(tǒng)的嚴密性,為志愿的填報添加一道技術防線,避免被他人惡意篡改、填報志愿。
【小編說】
屢屢發(fā)生的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也或多或少折射出當前高考志愿填報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隱患,特別是防篡改方面存在的風險與漏洞。行走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考生不僅要增強自己的守法意識,同時還要提高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