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中鐵十七局二公司設備物資部,陜西西安 710024)
設備管理失調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項目施工的質量與進度,行之有效的設備管理方案可以從設備進場、維修保養(yǎng)、工作計量等各環(huán)節(jié)對設備進行管理監(jiān)控,提高項目整體施工水平。而現有施工中,設備管理仍存在一些難點工作需要克服。例如鐵路、公路、水利等施工項目設備分布于全線路,設備相對分散;管理人員數量與設備數量相差甚遠,一人多機的管理,容易造成維修保養(yǎng)等成本加大;設備收集統(tǒng)計信息經過多層級匯總,數據失真;設備使用閑置狀態(tài)難以及時獲取,影響決策;油耗與臺班不符實際,成本考核流于形式等問題。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應用和設備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建立可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切入點。經過實踐探索,從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建立思路開始闡述,簡要總結系統(tǒng)的建立過程,監(jiān)控重點及成果展望。使用創(chuàng)新手段以期達到提高設備管控水平的目的。
(1)基礎數據失真,使用成本難于管控。歸納起來有兩種,一是數據獲取過程失真。傳統(tǒng)的設備管理是需要人工將設備的實際工作時間、油料消耗、運行里程等信息進行記錄,原始數據記錄經常性存在偏差;二是數據分析失真。數據記錄后需要定期統(tǒng)計分析。每臺設備的階段性使用數據都較多,現代化施工又要求以機械解放人力,大量投入設備,這不僅加大了數據錄入與分析的工作量,而且加大了數據分析錯誤的概率。即使后期發(fā)現數據分析有錯誤,也需要層層往回核對,耗時又耗力。
(2)設備完好率低,維修費用偏高。提高施工效率和設備使用率是現場施工目標,但常造成設備超負荷運轉、不到位保養(yǎng),低質量的附屬油與配件使得各類設備都達不到預期的使用壽命。反過來,這些性能已相對低下的設備又限制著施工項目挖掘設備效能。
(3)通用設備的調撥率、利用率偏低。路橋施工的特點是線路長,工點分散,經常性的交叉施工導致設備投入重疊量大,閑置設備多,整體設備利用率低。土方設備、運輸設備、起重設備、混凝土設備都屬于通用型設備,完全可以通過工點間管理人員的相互溝通、工序優(yōu)化、設備調撥來合理減少設備的重疊投入,提高利用率。
(4)管控缺少時效性。設備管理屬于過程管控,需要時效性。目前由于人工記錄和傳輸數據,往往使得問題發(fā)現和上報不及時,影響管控方案的快速調整,不能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加大了不必要的成本開支。
隨著信息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之物聯網的興起,通過在設備上安裝傳感器的方式獲取工作參數信息成為可能,這些傳感器包含GPS、油料、里程等。將傳感器統(tǒng)計的數據匯總分析,并將結果反映給相關的管理者,可達到遠程監(jiān)控的目的。下面簡要說明建立的思路及基礎。
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建立的數據思路如圖1 所示,僅以工程公司及施工項目兩級進行詳細解釋,級別拓展后思路也可類似應用。通過設備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將傳感器獲取的設備數據匯總,匯總的設備管理信息根據不同人員分類分別進行反饋。
圖1 遠程系統(tǒng)建立的數據思路
反饋的基礎是人員層級的劃分,而現階段施工企業(yè)的組織機構劃分基本均為公司機關統(tǒng)管所屬項目,各項目統(tǒng)管相關施工單位的模式。所以人員應分機關、項目兩個層級,機關層的人員的工作較為統(tǒng)一,均為設備信息的查看、監(jiān)督的工作,無填單的內容。而項目上的人員工作應該進一步細化,操作手主要負責設備派工、設備維修保養(yǎng)、設備加油等基礎信息的錄入;項目設備管理人員對派工、維修保養(yǎng)、加油統(tǒng)計等信息進行核實;項目經理及項目設備物資部長應對項目的設備信息有全盤了解。
首先物聯網在國內的發(fā)展和應用已經越來越成熟。物聯網時代是一個計算無處不在的新時代,每個設備、每個物體都將具備計算能力,這意味著集成的計算解決方案必將向尺寸更小、運行速度更快、功能更敏捷、產量更大的方向演化。主要通過開發(fā)智能硬件設備、網關,促進傳統(tǒng)系統(tǒng)與云的連接以及實現端到端的分析,從大數據中挖掘商業(yè)價值。物聯網目前在國內已經在汽車、出行和智能家居領域有了很多融合,能幫助實現集中管理數字生活的夢想。其中包含:共享汽車、汽車租賃、智能物流、汽車能源管理、私人管家、智能家居等。隨著物聯網的發(fā)展,通過智能傳感器、物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也具備了在施工企業(yè)的設備智能管理中進行應用的條件。
其次傳統(tǒng)施工企業(yè)設備管理的制度及相關計算公式均比較完善。對設備選型、購置、安裝、調試、驗收、使用、保養(yǎng)、修理、更新改造直至報廢處理的全過程實行綜合管理。因此設備管理過程是利用信息平臺提高信息流通效率,減少人為計算錯誤,增加數據保存及查詢的時間。將傳統(tǒng)設備管理的核心方法、核心公式、核心流程融入信息平臺以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
故物聯網與傳統(tǒng)管理方式進行有機整合,物聯網從技術架構上可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感知層是利用傳感器和傳感器網關組成,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通過傳感器收集設備的相關運轉信息,利用振動傳感器獲取設備運轉時間信息;利用油料傳感器獲取設備油料使用信息;利用電傳感器獲取相關設備制造商獲取的設備整機信息。
網絡層是傳遞設備信息或利用已獲取的設備信息進行再加工的功能,比如通過設備的運轉時間計算設備的利用率、停機率、出勤率等信息。主要施工設備利用率=(全年主要施工設備實際工作時間)/(全年主要施工設備制度工作時間)×100%,其中,全年主要施工設備實際工作時間是指通過GPS 獲取的施工設備工作時間,或以派工時間和GPS 獲取的工作時間確定的實際工作時間。
全年主要施工設備制度工作時間。是指通過每天8 h,每月天數減2 d 而計算出的設備制度工作時間。主要施工設備故障停機率=(主要施工設備故障停機時間)/(主要施工設備實際開動時間+主要施工設備故障停機時間)×100%。
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建立過程,實際就是數據獲取及數據處理的過程,其基礎是傳感器的安裝及后臺程序的建立,也就是將設備管理的思路變成軟件的語言,并對收集的數據加以處理。
首先進行GPS 傳感器的安裝。應針對不同設備找尋不同的安裝位置,保證其不易受其他物體沖擊、安全牢靠,另外應保證其長電供應,滿足信息監(jiān)測及信號收發(fā)的功能。完成安裝后,須進行設備及傳感器的綁定及賬號開通。作為進入施工項目管理的設備,按照規(guī)定均具有單一的設備管理編號,以與其他設備進行區(qū)分,GPS 設備在出廠后也有其單一編碼。綁定的目的就是將兩個編碼關聯起來,一一對應。綁定的設備相當于進入了系統(tǒng)管理,所以相關司機應該建立賬號,以進行后續(xù)的派工記錄等工作。
其次是完善系統(tǒng)的后臺管理。將原有的計算公式導入系統(tǒng),已填寫或統(tǒng)計的數據便能依照公式進行處理計算。同時應建立組織管理機構,也就是把人放在相應的機構,各個機構的上下級管理關系,各個人的管理角色也應予以確定。這就保證了消息推送到關系人。另外還應完善設備照片、規(guī)格型號,完善審批流程等信息,不一一贅述。
最后已安裝GPS 的設備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監(jiān)控,將實際運轉時間和傳感時間進行核對,對差異較大的設備應請技術人員進行矯正。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有效。
通過給每臺設備安裝智能硬件的方式,遠程實時采集每一臺設備的運行數據、工況數據,可以幫助管理者在遠端對設備情況進行有效的了解,每一個項目部的每一臺設備都可以了如指掌,包括設備的運轉情況,開工情況,施工情況等。
經過智能自動化采集的數據,進一步通過大數據的方式進行實時分析和智能計算,對設備運轉和管理當中的異常狀況,在最短時間內給出預警,并實時通知到相關人員,可以有效地幫助管理者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降低損失。
在平臺端,對數據處理后,可以形成自動化規(guī)?;慕y(tǒng)計報告,這一部分將極大減少人工統(tǒng)計分析的困難,平臺更加豐富和完善滯后,可以對設備從租賃、進場到退場、結算的全流程進行智能化管理,對于每一個節(jié)點都可以實時匯總,詳細分析。這樣不但能減輕原來做統(tǒng)計數據的復雜度,還讓數據分析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可以對過程進行更加精細化的管理。
GPS 除在定位、時長統(tǒng)計、利用率計算外,可以拓展至設備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由于基礎數據的真實有效,保證了整個系統(tǒng)的有效,計劃、招標、選定、合同、計價,以及報廢環(huán)節(jié)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