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瑞典心理學家塞繆爾·韋斯特創(chuàng)立的“失敗博物館”于2017年在瑞典首展后,進行了世界范圍內(nèi)巡展之旅。前不久,它在上海開啟了全球巡展的亞洲首站,包括數(shù)碼、交通、食品、娛樂等十多個展區(qū),覆蓋60多個品牌,展示了100多個失敗案例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參觀者夥,反響非凡。
常言道:“世上沒有‘常勝將軍…。對任何人來說,由于主客觀的某些局限性,失敗總是在所難免的。所以,薩特極而言之:“生命的歷史,不管怎么說都是失敗的歷史?!表f斯特把失敗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真可謂是明見卓識。奮發(fā)有為者如何面對失???如何在失敗后重振旗鼓,再創(chuàng)輝煌?“失敗博物館”委實值得一看。
失敗固然是一件失利、失勢的現(xiàn)實反應,但是,事物總是有一定的“變數(shù)”。失敗中也常常蘊含了成功的因素。不是嗎?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健兒奪金摘銀,成績可喜,但是也有在競技場上屈于他人,有的連名次也排不上。這無疑是一種失敗,但細細分析,有不少失敗的成績可是運動健兒創(chuàng)下自身的最佳紀錄,這不是失敗中的成功么?國人應該為他們這些失敗中的成功而慶賀,那些揶偷、嘲諷、嗤笑、埋怨都是失去理智的態(tài)度。
失敗,可以使人沮喪泄氣,一蹶不振,也可以讓人保持清醒,遇挫彌堅,其界限就在于善不善于從失敗中學習。古人云:“敗莫敗于不自知?!币饧醋畲蟮氖≡谟跊]有自知之明。要自知,就要反思,就要研討,就要學習。善于在失利的情況下,不氣餒,不卻步,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變?nèi)鮿轂閮?yōu)勢,抖擻精神,奮發(fā)崛起,這才是強者的邏輯。體育競技如此,其他工作何嘗不也是如此呢?
當年魯迅曾將“太講面子”列為他所抨擊的國民劣根性。中國雖有“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古訓,但事實上常把失敗同失“面子”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失敗是可恥的。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失敗則成為人們的信條。創(chuàng)業(yè)是艱辛的,什么困苦都可能發(fā)生,什么坎坷都可能出現(xiàn),在正視失敗的同時要有忍耐去接受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走出失敗泥淖的途徑,反敗為勝。沃爾瑪——世界排名第一的零售巨子,在2001年的風頭已經(jīng)超越了零售業(yè)的范圍,以2189億美元的年度收入躍升“全球500強”第一位。據(jù)英美媒體公布的2001年全球大富豪排行榜,經(jīng)營沃爾瑪公司的沃爾瑪家族以超出650億美元的身價名列全球富豪的榜首。沃爾瑪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薩姆·沃爾瑪是白手起家的典范,成立40年來,沃爾瑪由無名小卒變身為業(yè)界恐龍,其經(jīng)營秘訣是什么?沃爾瑪?shù)某晒σ?guī)則中有一點非常特別:“成功要大肆慶祝,失敗則不必耿耿于懷,不要對自己過于嚴肅,過于傷感,過于羞辱?!?/p>
盡管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創(chuàng)新的追求是一致的。韋斯特說得好:“創(chuàng)新需要失敗,只有通過學習失敗,才能把失敗變?yōu)槌晒??!币粋€人一旦有了勇于接受失敗的心態(tài),繼而又有了善于積極進取的精神,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即使一時失敗,也會有“東山再起”之日。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商海,“弄潮者”都希望自己成功。然而,不懂得“失敗學”的人是難以“笑到最后”的。
王傳生薦自《上海法治報》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