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怡
摘要:災害是我們最不愿意見到的,但是,在災害面前,人類也是最無能為力的。“5.12”汶川大地震對很多人來說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但對遭受過地震的居民來說,卻是生命中永遠無法忘記的經(jīng)歷。本文主要研究災害康復類社工機構在殘疾人群體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阻礙,并聯(lián)系筆者所學以及相關實踐經(jīng)驗,提出相關改善建議,希望能夠?qū)ο嚓P領域有所助力。
關鍵詞:災害康復社會工作;啟示與反思;殘疾人;青紅社工服務中心
1.引言
十一年前的四川“5.12”大地震,擊碎了無數(shù)人的夢想,也破裂了無數(shù)的家庭。其中,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zhèn)受災嚴重,因地處沿山斷裂帶,且居民樓多為年代久遠的老樓,所以死亡人數(shù)較多、房屋破壞面積高達98%。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是震后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在四川省綿竹市的一個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建立的工作站發(fā)展而來的,主要是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高校的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yè)師生為主建立的“綿竹青紅社工服務站”及隨后登記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在四川綿竹等地開展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筆者曾做為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的工作員參與了一些殘疾人工作服務,因此,經(jīng)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獲得了一些感悟與反思,將在下文中詳細論述。
2.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實踐中的不足與障礙
2.1殘疾人的生理障礙
殘疾人的一切問題仿佛都可以歸結于一點,就是身體上的缺損和生活上的不便。生理障礙不僅阻礙了殘疾人正常生活,還限制了殘疾人的很多社會參與和社會交往。國家近年來對于殘疾人士的扶持力度逐漸加大,然而,并非每一個殘疾人都能夠享受到高端醫(yī)療水平,尤其是漢旺鎮(zhèn)在經(jīng)過“512”大地震后,很多殘疾人原本就緊俏的經(jīng)濟狀況被高昂的治療費壓地更加喘不過氣來,而國家有限的補貼也使得他們無法使用最先進的技術來恢復肢體能力,只能依賴于一些最基礎的義肢。筆者在進行一位腳部截肢成員的家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位成員的假肢三至五年就要進行更換,但曾經(jīng)國家設置的免費更換地點的經(jīng)費支持已經(jīng)到期,因此,他就必須要自己承擔更換費用,他的腳部假肢更換費用至少需要兩萬元人民幣,而這對于他們有兩位殘疾人、靠種地維持生計的家庭來說,可謂是一筆“巨款”。除此之外,在為殘疾成員開展小組活動時,很多常用的肢體游戲都不適用,只能用一些合唱、壩壩宴等方式來進行小組,形式較為單一,缺乏新東西,也就吸引不了殘疾人的興趣。因此,社會工作的介入過程里,首要難題就是如何幫助殘疾者鏈接更多醫(yī)療資源,讓他們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行動和自給自足,并集思廣益,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為殘疾人創(chuàng)造更多的活動參與機會。
2.2殘疾人的心理障礙
除了肢體殘疾,青紅社工機構內(nèi)的很多成員以及本土工作者都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親戚和朋友。這是震后很多人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根源,親人的逝去讓大家看不到希望和夢想,因此,社工作為一種“通才”,就必須從心理學領域有效介入這部分人員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科學合理的心理治療方法來緩解他們的哀傷,也許他們永遠無法忘記自己逝去的親人,但是,保存著對逝者的記憶堅強地活下去,就是社會工作的最大目標。
2.3殘疾人的社會障礙
地震致殘部位大多數(shù)都是四肢,因此,殘疾人的行動能力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時,現(xiàn)階段我國的“殘疾人友好型”環(huán)境建設雖然已經(jīng)提上日程并取得了諸多成果,覆蓋面卻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試點城市。拿綿竹市漢旺鎮(zhèn)殘疾人員舉例,他們因為外出不便,活動范圍可能僅限于自己的家、社區(qū)和工作場所,有的甚至由于殘疾而無法從事生計工作。由此可見,有關殘疾人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很大的空缺,殘疾人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以及融入社區(qū)、社會的過程變得步履維艱。
3.災害康復社會工作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3.1社工機構的我們應如何努力
很多時候,在與殘疾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更為局促和笨拙的反而是社會工作者們。青紅社工機構中的很多殘疾工作者從最初的“受助”到中期的“自助”再到最后的“助他”,實現(xiàn)了個人價值的飛躍式提升。而我們作為社會工作者,反而會被一些情緒所左右,有的時候,在聽著他們微笑著談論那段地震時的不幸時,無法抑制情緒的甚至是社會工作者自己。
災難無法避免,但是災難帶給我們的傷痛總有一天會化為一段麻將桌上的平淡談資。作為一名從事社會工作研究的相關人員,我們應當做的不僅是學習好理論知識,更要多多深入實踐,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去幫助受災人員。很多時候,社會工作者表面上在幫助別人,卻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了自我的升華與蛻變。而青紅社工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就是更好地跟進好現(xiàn)有服務對象,探索到更多災害社工領域的新東西和新體驗,爭取能夠為我國災害社工領域提供有效經(jīng)驗和實踐助力。
3.2殘疾人社會工作落實的具體措施
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殘疾人社會工作機構針對殘疾人采取的措施都分布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要從微觀層面入手,通過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來讓殘疾人走出家門,讓其能夠參與社會生活,融入社會;二就是要從宏觀入手,呼吁完善殘疾人社會福利體系以及相關政策,爭取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最后就是要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結合國外先進經(jīng)驗以及與本土實際相融合,來探索殘疾人社會工作未來發(fā)展的新道路。
總之,殘疾人社會工作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加強對殘疾人的社會服務性工作,不僅有利于營造和諧溫馨的社會環(huán)境,還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我國的殘疾人社會工作目前尚不成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工作者也要積極開展自己的工作,促進殘疾人的康復治療,幫助殘疾人走出災害陰影,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社會服務工作質(zhì)量。
4.結論
上帝是公平的,當他為一個人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他打開一扇窗,而有的時候,災害康復社會工作者就是引領殘疾人找到那扇窗的引路人。筆者相信,在我國社會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災害社會工作領域?qū)òl(fā)出更大的生機與活力,最終書寫出輝煌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陳鋒,陳濤.發(fā)展性社會工作在地震災后應對中的應用探討——基于汶川地震后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之經(jīng)驗[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8,35(02):39-47.
[2]陳濤,楊錫聰,陳鋒.發(fā)展性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理論及實踐[J].新視野,2018(04):62-68.
[3]周甜.無國界社工的十年災害社會工作透視[J].中國社會工作,2018(16):28-29.
[4]陳實. 社會工作介入北川縣T村防災減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7.
[5]文軍,吳越菲.社區(qū)為本:災害社會工作服務及其本土實踐——以云南魯?shù)榈卣馂膮^(qū)社會工作服務為例[J].河北學刊,2016,36(05):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