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華
摘要:思想政治課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相關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主要從施良方的課程組織原則這一角度來對高中教材《政治生活》進行學理分析,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式培育。
關鍵詞:課程組織原則、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設計中,其中有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分析教材,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本文試圖通過施良方的《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里課程組織原則這一原理對《政治生活》這本教材進行學理分析,來揣摩把握編者的意圖,從而總結出教學的規(guī)律,從而對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主要研究如下:
一、基于課程組織原則對教材進行分析
1.《政治生活》教材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
根據施良方的《課程理論》中的第四章第三節(jié)進行分析,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主要是以整合性為主,順序性為輔。所謂整合性就是各個課程內容之間橫向聯(lián)系,讓學生獲得統(tǒng)一觀點。本教材四個單元分別對應四個主體“公民”、“政府”、“制度”和“國際社會”。這四個主體主要是橫向聯(lián)系。從宏觀層面上講,前三個單元是講述我國的內政,也就是國內環(huán)境的概述;最后一個單元主要是講述外交,也就是國際環(huán)境。不難看出,編者的意圖就是讓學生對四個單元的學習,實現(xiàn)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目標:形成政治認同,并且這種認同不是毫不根據的,是科學合理的,由內政和外交共同作用以此讓學生產生認同感,讓學生樹立起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讓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有其更充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積極投身于政治生活中。體現(xiàn)出高中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所謂以順序性為輔,通過上述的單元的結構圖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書的核心詞是“公民”,也就是第一單元出現(xiàn)了這一核心詞。后面的政府、黨、政治制度以及外交政策都是為“公民“服務,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這就意味著第一單元所涉及到的內容在后面的學習中反復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課程組織原則的順序性。
本教材在單元的設置上對縱向組織和橫向組織都有所體現(xiàn),主要以橫向組織為主。橫向組織為主也正好應了前面的整合性的課程組織原則。本教材服務的對象是高中生,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而更多地追求知識的廣度,這也符合高中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本教材最終目標就是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這種政治認同并非盲目的,而是理性的。達到目標即可,并不需要師生耗時耗力地深鉆。縱向認同也并非就沒有體現(xiàn),本教材的第一單元是以“公民入手”,很顯然是切中了學生最熟悉的角色入手,這樣會讓學生學習起來沒有“代入感”,從學生自身開始學起;第二單元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第三單元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第四單元是當代國際社會。后面的內容離學生越來越“遙遠”,越來越“復雜”,好在都是為“公民”服務,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體現(xiàn)出縱向組織原則。對思想政治教師的啟示,關注學生對生活經驗的認知。建構主義認為真正的學習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完成,而是學習者在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意義建構和自主發(fā)展。所以思想政治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情感基礎,抓住“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學習支架”。
2.《政治生活》教材單元內課程組織原則
下面以施良方的《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和問題》為依據來分析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單元內,課與課、框與框以及目與目之間的邏輯組織關系。以第一單元為例:首先,從課與課之間關系來看,從第一課和第二課的關系來看,主要是宏觀和微觀的關系。第二課的內容是以第一課的為基礎,由此可見,是采用順序性的組織原則。也因為是本教材的第一單元,編者為了讓學生易于理解,采用縱向組織原則,心理順序以及直線式。
其次,從框與框的關系來看,以第一單元第二課為例。本課中框與框之間的關系就是這種即并列又有些交集的關系。交集的部分是:意義類似、參與主體相同。所以遵循的課程組織原則是:以整合性為主,順序性為輔。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相結合螺旋式為主,直線式為輔。既然框與框之間有交集的部分,那就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風險和機遇。風險是學生容易形成迷思概念,機遇是學會前面兩框的內容可以很容易的推導出后面兩框的內容,形成知識正遷移。
最后,從目與目的關系來看,以第二課第一目為例。如圖所示: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框里目與目之間是有明顯的推理關系,民主選舉的面面觀—選舉方式的選擇—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其遵循邏輯原則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民主選舉的面面觀—選舉方式的選擇—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邏輯層次清楚明白,由簡單到復雜,有淺入深。遵循的課程內容組織原則是:順序性,縱向組織,邏輯順序和直線式。
二、以教材分析為依據,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教師立意要高遠,教學方法要落地生根
本教材整體性組織原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逐步內化的,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立意高遠,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培養(yǎng)國家戰(zhàn)略所需要的人。青少年是拔節(jié)孕穗的關鍵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內容既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同時又要落地生根,立足于真實的情境中,用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素養(yǎng),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2.教學設計中問題設置要有梯度。
既然本教材課程內容多以直線式的方式呈現(xiàn),邏輯性為輔。就意味著螺旋式課程內容組織形式的優(yōu)點難以兼顧到。所以這帶給我們啟示,問題與問題之間最好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有現(xiàn)象到本質、思維步步推進,承載起學生知識的調動、思維的碰撞、價值觀的體驗和智慧的生成。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如何落實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其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在問題設置上要體現(xiàn)邏輯性,要有梯度和維度,使得學生的思維水平也逐步上升,以此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以學生為主體
本書課程組織原則是以順序性和心理順序為主,體現(xiàn)以人為本。思想政治課教學要關注人性,體現(xiàn)人文關懷,避免功利化和急功近利。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教育,其重要區(qū)別在于,培養(yǎng)什么的人,如何成為這樣的人,使人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始終是思想政治課的內在主線。對課堂教學的啟示就是本書承擔起除政治認同之外的另一重要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公共參與“。而解決的途徑則是:組織活動型學科課程,做到課程內容活動化,多設置議題。課堂的活力來自于學生。利用好先行組織者,引導學生產生更高層次或不同角度的新問題,進而繼續(xù)探索。知識不應該是教師單方面地傳授給學生,應該是由學生自己“生產”出來,借助的課堂形式還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痹诟咧兴枷胝握n堂上,如何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還是要以學生的為主體,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學生的需要和心理發(fā)展特點,設置出有內涵有溫度有高度和維度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
3月18日,習近平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有必要從學理的角度對教材或者所教內容進行嚴謹客觀地分析,從而更好地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教學,以此來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教育科學出版社 第114頁—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