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歷鳳
摘要:中岳嵩山自古以來就是帝王將相、名人墨客登高望遠、禪悟靜恩、避暑賞游之地。相傳北魏年間,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始傳禪宗,在“達摩洞”中面壁10年,修心性、創(chuàng)禪武、悟大道、普惠眾生。嵩山少林寺也因此被譽為“禪宗祖庭”,是世界禪宗文化的發(fā)源地,聲名遠揚。
關(guān)鍵詞:鄭州園;設(shè)計;景觀特色
1鄭州園項目概況
鄭州園位于南寧園博會中華城市展園南片區(qū),占地面積2240m2。場地背倚山林,東高西低,高差約為7m,地形變化豐富。
2鄭州園總體設(shè)計
鄭州園運用傳統(tǒng)造園手法,著重體現(xiàn)嵩山文化和景觀,描繪禪意嵩山,講述尋禪悟道,實現(xiàn)修身惠民的人生哲學。全園分為“問嵩”、“靜修”、“普濟”3個景觀序列,對應(yīng)“到達、進入、回望”的體驗空間,聯(lián)系有機、步移景異、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升華,不僅塑造出東方園林之美景,也為游人營造出冥想與思悟的意境空間(見圖l、圖2)。
第一篇章“問嵩”,展現(xiàn)禪意嵩山?!搬浴迸c“松”諧音,王維詩云“松含風里聲,花對池中影”。入園處借鑒東方古典園林中欲揚先抑的手法,迎客松、禪意山石、“嵩風”照壁——精心布置的松、石、壁,讓游客仿如時光穿梭,進入到禪意嵩山的意境中來?!搬燥L”照壁描繪嵩山的壯美圖景,猶如古詩所描述的“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樓百尺獨登看”?!耙宦费叵ǜ菜?,數(shù)家深樹碧藏樓”,沿階而上的“嵩山六景”斜面浮雕墻繪有少林寺、觀星臺等嵩山“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對面山石聳立、花覆水岸,吸引游人于山水環(huán)繞、花香鳥語間入園識嵩尋禪(見圖3)。
第二篇章“靜修”,“修佛何必依山居,此心安處即靈臺”,灰墻褐頂、矮墻竹徑,營造禪悟的靜思氛圍。入口深褐色屋頂源自禪宗祖庭——初祖庵屋面,取中州傳統(tǒng)建筑形制。步入建筑,迎面落水幕簾,對主庭院空間進行半透明遮擋,溝通內(nèi)外、虛實相結(jié),使心境空明虛淡。經(jīng)回廊,進入“靜修”主空間,中央為四面環(huán)水的靜修臺,碧水與蓮荷、綠草與建筑、天色與水光、心性與禪意融為一體。置身其間,靜心修身,無我無相。主空間兩側(cè),一側(cè)為瓦屋,瓦浪鋪地,墻植禪意古松;另一側(cè)為水房,凈心池靜影浮光,洗滌塵埃(見圖4)。墻壁上分別雕刻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十年面壁”、“只履西歸”的故事和少林功夫演武畫卷。素墻與綠竹掩映間尋求心靜,水鏡與山嵐迷離中探索正道。沿階而上,漸入山林深處,“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有松濤陣陣、竹林幽幽,又有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林泉致勝。
第三篇章“普濟”,正可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從輾轉(zhuǎn)和曲折中走出、踏上“山頂”,站在全園制高點的“普濟臺”,全園美景盡收眼底。臺中央設(shè)“嵩山石”,盡頭依山傍水設(shè)“聚賢亭”,為宋制式歇山亭建筑,題有楹聯(lián):“格物致知循大道,正心修身為黎民”。行至水源處,于聚賢亭上閱盡世間滄海桑田,天上云卷云舒,詮釋問嵩尋禪、修身得道、惠濟百姓的正道。拾級而下,回望次人口,嵩山勝境“嵩門待月”映入眼簾,旁題“嵩山高萬尺,禪意流千秋”,點睛收景,回味無窮(見圖5、圖6)。
3景觀小品及植物特色
景觀小品進一步闡述嵩山“禪”文化,浮雕景墻展示的是達摩祖師尋禪故事、少林功夫演武情景;石燈籠、驚鹿器則是傳統(tǒng)禪意必不可少的小品;主體空間內(nèi)展示的蓮花蒲團則是讓人對空間進一步感受。鄭州園采用松、竹、月季、蓮荷等特色植物。其中(1)喬木:羅漢松、造型油松、菩提樹、玉蘭、垂柳等(2)灌木:月季、金桂、紅楓、朱槿、茶花、南天竹等(3)地被:滿天星、雛菊、文殊蘭、細葉芒、地涌金蓮、蒲葦、荷花等。
4總結(jié)
“嵩山高萬尺、禪意留千秋”,鄭州園汲取嵩山特色文化與景觀,融合中州園林特征,營建一個供游人游賞、體驗,具有鄭州地方特色的禪意園林。
(責任編輯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