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會
摘? ?要:分析了野生大豆的應用價值,以及如何利用野生大豆進行新品種創(chuàng)制,綜合探究創(chuàng)制育種資源策略,為大豆生產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野生大豆;創(chuàng)制育種資源;新品種;策略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16-0151-01? ? ? ?中圖分類號: S565.1? ? ? ? 文獻標志碼: A
在進行大豆生產種植的過程中,科學應用野生大豆進行育種資源的合理創(chuàng)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創(chuàng)造具有更高抗逆性的大豆品種,可以為我國大豆種植的有效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更好地滿足現(xiàn)代農業(yè)建設的需求。
1? ?野生大豆利用價值
我國在馴化野生大豆方面具有幾千年歷史,在具體落實馴化工作時,大豆栽培中部分能夠高度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基因缺失。通常情況下,通過育種方法可以對其遺傳多樣性缺失進行有效改良,在栽培大豆中重新引入野生大豆中適應特定環(huán)境的相關基因[1]。與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具有更為突出的特點:①蛋白質含量較高。檢測野生大豆發(fā)現(xiàn)其蛋白質含量普遍處于29.6%~55.8%,平均值已經達到45%左右,相對栽培大豆而言蛋白質含量更高。②抗逆性更強。由于野生大豆通常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長,因此其抗逆性普遍較強,不僅能夠抵抗鹽堿、干旱等非生物脅迫,同時其抗病害能力也普遍較高,除此之外,在進行光照試驗中發(fā)現(xiàn),與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具有較強的耐陰性。③單株結莢數(shù)較高。通常情況下,栽培大豆單株結莢不會超過200個,但是單株野生大豆的結莢數(shù)可以達到500個或以上。另外,野生大豆也具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我國目前存在的野生大豆群體性狀變異較為豐富,相對于栽培群體而言,其具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
2? ?利用野生大豆進行新品種創(chuàng)造
育種方法和資源對作物育種效率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優(yōu)質大豆品種普遍是由雜交育種方式獲取,雜交方法主要有回交、復交和單交。在進行雜交操作時,首先應選擇當?shù)貎?yōu)良品種作為雜交的一個親本,進行一段時間雜交培育之后,其親本之間逐漸出現(xiàn)單一的遺傳因素[2]。之后,對該品種情況進行科學應對,確保雜交育種的品種更為優(yōu)良。輪回選擇法和有性雜交法不僅能有效解決大豆遺傳基因單一化問題,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基礎群的抑制性,確保創(chuàng)造出更為優(yōu)質的大豆品種。實施輪回選擇試驗時不僅需要關注實驗進展,還需要進行科學有效的對比試驗,選擇不同方法觀察共同親本實現(xiàn)的雜交試驗,確保試驗具有更高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3? ?創(chuàng)制育種資源策略
3.1? ?選擇大豆資源
在篩選野生大豆后代時,必須高度重視其抗倒伏性狀,并對其生長所需時間和產量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在此過程中需要保留具有無限、多小葉、多莢性狀的野生大豆[3]。還需要嚴密觀察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抗旱性和抗病性等性狀,重點清除蛋白質含量少、抗旱性差、抗病性差的植株。在篩選F2、F3、F4代時,要以品種熟期、抗性、成熟期為依據進行科學選擇,確保選擇的品種具有較強抗逆性,熟期適中,然后再對其進行科學培養(yǎng)。在進行第5代和第8代后代篩選時,還需要對植株進行科學有效的壓力試驗和耐瘠薄性處理,確保品種具有更高的抗逆性。最后綜合考慮植株品質、密度和百粒重,確保其整齊一致,對其光合效率轉化等因素進行科學分析,實現(xiàn)品系絕選。
3.2? ?選擇壓力強度
當育種至第5代時,需要應用強度選擇方式,對大豆植株進行種植密度的有效提升,確保植株達到20萬~30萬株/hm2,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篩選植株抗倒伏、耐密、耐旱以及抗病情況。通過加大種植密度,確保野生大豆植株具有更強的抗倒伏能力,實現(xiàn)其抗病性的有效提升。
3.3? ?探究大豆回交次數(shù)
首先選擇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雜交,然后將其雜交后代與栽培雜交進行再次雜交,在進行目標性狀選擇時,需要確保其針對性,保障篩選的品系具有一定的遺傳多樣性,同時確保創(chuàng)育出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大豆品系[4]。在雜交試驗中采用吉豆4號和吉豆2號都具有抗病、穩(wěn)產、高產的特點,但是試驗分析發(fā)現(xiàn),堆積進行多次回交的野生大豆血緣占據1/32和1/16時,則很難確保野生大豆的高蛋白含量,對提高脂肪含量可能具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通過科學處理大豆資源,選擇壓力強度,探索大豆回交次數(shù),能夠確保合理應用野生大豆進行育種資源的科學創(chuàng)制,確保培育出新的大豆品種具有更高的抗逆性,保障其種植效果,從而實現(xiàn)大豆產量和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 1 ] 張瑞軍,衛(wèi)一超,白志元,等. 雜交大豆育種防控技術[J].中國種業(yè),2016(6):77-78.
[ 2 ] 王剛,劉軍,李開俊.大豆育種的方法與技術[J].農業(yè)與技術,2016,36(22):118.
[ 3 ] 張東輝,楊青春,耿臻等.試論大豆育種中的品種同異比較[J].大豆科技,2017(4):27-30.
[ 4 ] 李成磊.大豆育種進展與前景展望[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 2018,204(12):64.
(收稿日期: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