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慣用語作為熟語的一部分,在漢語詞匯中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和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慣用語的特點、教學難點進行分析,對漢語教學中慣用語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和總結。
慣用語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至今仍大量保存在老百姓的口語當中。它們形式上短小精悍,卻表達著豐富的含義,既體現(xiàn)出漢語的鮮明特征,又折射出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集體人格與價值觀。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對慣用語總是既有濃厚的興趣,但同時又會因為它們的難以理解和掌握而感到棘手。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筆者在總結前人研究和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慣用語的教學方法,嘗試著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夠給同行老師們提供一些借鑒。
一、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的意義
1.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慣用語本身具有幽默含蓄,生動形象的特點,在外國人眼中既神秘又有趣。慣用語背后的有關于歷史和文化的故事,能夠極大的激發(fā)學員的學習熱情。比如說在學到“吃”和“打”,這兩個常用詞的時候,我讓學生自己去收集關于“吃”和“打”的詞語,這里面就有大量的慣用語,比如說“吃白食”,“吃閑飯”,“吃小灶”,“吃皇糧”,“吃豹子膽”……學生覺得非常有趣,在生活中也能用得上,大大豐富了他們的表達詞匯。
2. 有利于漢語詞匯學習
慣用語是漢語詞匯中的重要一類,它們靈活生動,口語色彩濃,而且學習慣用語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詞語組合方式。慣用語普遍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交際之中,理解慣用語詞匯,深入了解其來源以及含義,有利于學員對漢語文化詞匯的理解,對于更加靈活地掌握和運用漢語基本詞匯,積累詞匯量,促進詞匯的學習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3. 有利于了解中國文化
慣用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記錄著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禮儀習俗,典章制度,文化心態(tài)等諸多文化內(nèi)容是了解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途徑。蘊含和反應著很多文化信息,比如說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比如說“寄生蟲”“老黃?!本捅磉_了中國人對勞動的觀念和樸素的價值觀,崇尚勤勞,鄙視不愿勞動靠剝削為生的人。
二、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中的難點:
慣用語的特點造成語意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難。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語意的引申性:慣用語的實際意義是由字面意義引申和比喻而所以光看字面意義,并不能馬上領悟其本身的含義,所以很多漢語學習者能看懂字形讀對字音,明白字義,但卻不知道由這一個個的字組成的慣用語想要表達什么。
2. 背景的豐富性:慣用語的背后隱含了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思維等各方面的豐富內(nèi)容,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因此當外國人遇到慣用語時很難理解其背后的含義。
3. 結構的相對固定性和語義的相對靈活性的矛盾:慣用語的形態(tài)變化多樣而且常常缺乏規(guī)律性,所以國外的漢語學習者要靈活掌握運用非常困難。
針對慣用語的這些特點,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必須針對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例如對歷史感興趣的學員適當引入文化內(nèi)涵和慣用語來源的介紹;對需要通過考試的則側重語音、語法、語義知識的講解;對注重日常交際的學員則更多的設置語境,偏重語用的講解,增加練習。
三、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可以采用的方法
在一種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人本體要素和文化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慣用語這一類包含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所以在慣用語教學中我認為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需要對慣用語的文化內(nèi)涵加以闡明把語言本體知識語言實踐技能和與之相關的文化內(nèi)容三位一體同步教授,爭取實現(xiàn)最好的教學效果。在此原則上,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音、構、義、用相結合,展示內(nèi)涵。
首先告訴學生詞語中每個音節(jié)的讀音。如果遇到“紙老虎”這樣的詞,雖然三個字都是第3聲,但是卻有兩個字不能讀成完整的第3聲,這其中出現(xiàn)的變調(diào)現(xiàn)象那只對高水平的學員進行適當講解,而對于剛入門的學員只能要求他簡單模仿。
其次讓學員了解慣用語的結構形式,并根據(jù)實際情況介紹結構增減的形式和規(guī)則。例如說“挖墻腳”屬于動賓結構,而作為賓語的“墻角”又可以加上一些修飾詞,例如“挖他的墻角”。而“紙老虎”這個詞則屬于偏正結構,而且不能說成“紙的老虎”雖然字面看意思是一樣的。
再次是語義,因為慣用語的特殊性,其含義往往包括字面意義和比喻義。比如說“吃醋”這個詞,首先需要教會學員根據(jù)語境選擇是原意還是引申的含義,并且設置場景,訓練他們在適當?shù)膱龊线x擇準確的表達。
最后是語用方面,需要幫助學員正確理解使用者運用慣用語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心理狀態(tài)。
2. 追根溯源,幫助理解
對于來源于寓言故事、歷史文獻、民間傳說、成語典故等有文化歷史內(nèi)涵的慣用語,我們可以將其背后的背景和故事介紹給學員,這樣以點帶面幫助他們了解這個詞的來龍去脈及其背后的文化含義、感情色彩和適用范圍。比如說“拍馬屁”這個詞,就可以向學員介紹這個詞的由來。是來源于元朝蒙古人互相見面時的禮儀。他們會相互拍一拍對方的馬屁股,以示贊美對方的坐騎和眼光,屬于一種禮貌和贊美的姿態(tài)。而低等人為了恭維上等人,于是無論對方的馬是否是好馬,都會拍著對方的馬屁股贊揚一番以示討好,于是“拍馬屁”這個詞變成了貶義的包含著恭維討好的意思。
3. 對比聯(lián)系,擴大詞匯
在教授慣用語時還可以分析和歸納相近和相反的詞匯將其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和聯(lián)系,共同記憶和運用,一舉兩得,擴大詞匯量。比如說和“拍馬屁”類似的詞還有“巴結”“考好”、、“諂媚”、“溜須拍馬”、“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等等。
4. 分類歸納,系統(tǒng)掌握。
慣用語數(shù)量眾多根據(jù)它的內(nèi)在規(guī)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它進行分類以便于記憶。例如根據(jù)開頭詞的不同詞性劃分,可以歸納出分別以名詞、動詞、數(shù)字、形容詞開頭的等多種類別。也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劃分,例如與食物、人體器官、服飾相關的慣用語。或者根據(jù)字數(shù)的多少分為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等?;蛘吒鶕?jù)其來源分為歷史傳承、當代創(chuàng)造、各地方言、宗教用語等不同類型。
5. 設置語境,幫助運用
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日常生活中積累和運用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對于慣用語這種有深刻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來說,在生活的實踐當中和摸索更是必不可少的探索和體驗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立情景模式,讓學生扮演場景中的角色運用慣用語進行表達。例如分小組自創(chuàng)場景,設計對話,要求準確運用以下的慣用語:裝蒜、碰釘子、笑掉牙、擺架子、穿小鞋、連鍋端、臉皮薄、頂梁柱、繡花枕頭。
對于很多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說,了解中國文化既是其學習漢語的初衷,也是其終極目標。而如何引領我們的學員拾取慣用語這些漢語詞匯中熠熠閃光的明珠,激發(fā)外國學員學習漢語的興趣,在幫助他們有效的掌握漢語同時,對中國文化有一個逐漸深入的了解,讓漢語學習者真正領略到漢語的魅力和中國文化的魅力,這對于我們漢語教學者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
參考文獻:
【1】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 凌夢瑤. 信息記錄材料. 2017(03)
【2】慣用語的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J]. 王娟.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015(11)
【3】漢語慣用語句法:特殊還是一般?[J]. 馬利軍,張積家. 語言科學. 2012(03)
【4】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教學[J]. 文媛. 明日風尚. 2016(23)
【5】試析對外漢語慣用語的教學[J]. 戚茜貝. 考試周刊. 2016(25)
作者簡介:
馮熹(1974.02- ),女,湖南長沙人,教育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普通話教學、對外漢語教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