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晉秦豫冀等地,發(fā)生了300年一遇的大旱災,赤野千里,顆粒無收,出現(xiàn)難民們吃草根、樹皮的慘狀。出乎意料的是,山西省榆次縣車輞村的茶商常達家,卻在這時候拿出3萬兩白銀,在該村北常后街建立了一座十分精美的戲樓。常家為何在大旱之年建造一座豪華的戲樓呢?原來,常家是在用這種方式,救助本鄉(xiāng)窮苦者。盡管不幸遇上災荒,許多鄉(xiāng)親也放不下自尊去領取富人的施舍。常家對此心知肚明,為了讓鄉(xiāng)親們有尊嚴地接受資助,便想出建造戲樓的辦法:讓那些挨餓的鄉(xiāng)親們能夠帶著尊嚴咽下用勞動換來的每一口飯。常家規(guī)定,任何人只要能搬動一塊磚頭,便可以在建筑現(xiàn)場吃3餐飯。大災從1877年開始,到1880年結(jié)束,持續(xù)了3年多,常家的戲臺也建造了3年多。既扶貧也尊重人,這種含蓄的救助,給扶助對象留下了顏面的同時,也給了他們溫暖和重新振作的勇氣。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心靈手巧,從幼年開始就喜歡做風箏、放風箏,而且對南方和北方的各種風箏都很熟悉。有一年臨近年關,曹雪芹在京城結(jié)識的老朋友于景廉來看望他。這個于景廉是江寧人,曾經(jīng)因為當兵時腳部受傷。他旅居京師,家里人口多,僅靠畫畫為業(yè),難以養(yǎng)家糊口。他向曹雪芹哭訴家中貧寒的境況。曹雪芹聽后很難過,想盡辦法幫助這位朋友。二人交談中,于景廉說到京城有某公子購風箏,一擲數(shù)十金。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還有些竹、紙,于是就扎了幾只風箏送給他,讓他賣了好度過年關。通過幫扶于景廉這件事,曹雪芹想到:怎么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呢?于是他決定把自己掌握的有關風箏的資料和制作經(jīng)驗整理成書,“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使鰥寡孤獨、老幼病殘,皆可自食其力”。就這樣,曹雪芹在寫《紅樓夢》之余,歷數(shù)年心血,寫出了一部風箏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書中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闡述了風箏起放的原理。為了讓沒什么文化的窮人易學易懂,他還在書中繪制了彩色的圖譜。曹雪芹作為文學大家,在自己窮困潦倒之際,仍能想著更多的窮苦百姓,盡其所能幫扶他們解脫困苦,實在難能可貴。(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