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陸舜冬 by Lu Shundong
策展:鄧培文
順德英石賞石協(xié)會特邀推出
在2019 年11 月的陳村石展中,順德英石賞石協(xié)會策展的特展區(qū),以英石為主要內容,在選石取勢、立意命名和臺座設計等相關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上,嚴格遵循傳統(tǒng)賞石相關規(guī)律,特色鮮明地體現傳統(tǒng)賞石的藝術精神。然而,在布局演示方面,則借鑒了現代藝術簡約線條構成的原理,突出重點,消減一切干擾因素;在空間設置上,創(chuàng)新運用“曲徑通幽”和“借景”“漏景”的原理闡釋移步換景和空間的層次遞進關系。
而柳州“龍城石語”團隊策展的特展區(qū),則以水石為主要內容,在作品選擇、賞石理念詮釋和布局演示方面,既有對傳統(tǒng)的繼承,又有特色鮮明的當代賞石藝術特征(詳見后文《當代賞石藝術再復蘇》)。
以上兩個特展區(qū)遙相呼應,讓傳統(tǒng)賞石與當代賞石不期而遇,兩種藝術語言描繪了同樣的精彩。藝術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傳統(tǒng)”遇見“當代”,“傳統(tǒng)”便成為“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若“當代”遇見“未來”,相信“當代”會成為“未來”中的“傳統(tǒng)”要素。這種“遇見”,正是賞石藝術在當下的美好邂逅。“傳統(tǒng)”“當代”“未來”,三者交織而行,“當代”因此精彩而富活力。
“漏景”,也許是中國古代園林中最有意思的造景手法之一,它在平面上打開了三維空間,將空間變得幽深靈動有趣,借鑒這一手法所作的室內空間設計,破中立新,另有天地,別有意趣。本場的英石特展區(qū),幾處“漏景”,輕描淡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依然讓英石芳華乍泄,隱約中展示的風采,那是怎樣的美麗!
賞石,尤其是景觀石,講究移步換景,可在觀者移步觀賞的過程中,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而觀賞石展區(qū)布局,不僅要求對單一觀賞石能進行多角度展示,更對整場觀賞石設點、分布、展示有起承轉合的節(jié)奏。于是,展場分區(qū)、瀏覽線路、行進與轉折等分合安排,則要充分考慮如何為此服務。
結合展會特點,本場英石展在布局上采用簡潔直線為主,用現代幾何造型搭載“遞進”“遮漏”“通幽”等傳統(tǒng)的核心思想。
與傳統(tǒng)觀賞石展不同的又一個地方是展臺的形制,常用的幾架展臺被方正或瘦長的幾何形展臺取代,此處的展臺本身沒有太多的可觀賞性,它們完全為觀賞石量身定制:為橫向展開的觀賞石安排的是長方形展臺,為立石安排的是瘦長的梯形高臺。在這樣的展臺襯托下,觀賞石的主體地位更加彰顯。
英石,主產在廣東英德市望埠鎮(zhèn)東北部的英山,又稱英德石。英山,方圓百里,山表大多裸露,青蒼逸瘦,嶙峋奇巧,所產之石,玲瓏剔透、紋理錯落,歷來是上貢之物。英石可分為水石與旱石,陽石和陰石等。陽石裸露地面,長期風化,質地堅硬,色澤青蒼,形體瘦削,面多褶皺,扣之聲脆,是瘦和皺的典型,如杭州江南名石苑的縐云峰陰石深埋地下,風化不足,質地松潤,色澤青黛,有的間有白紋,形體漏透,造型雄奇,玉潤通透,扣之聲微,是漏和透的典型,形狀類似太湖石。
宋代的《洞天清祿集》、《漁陽公石譜》、《云林石譜》、《老學庵筆記》等書均有英石記載,產地明確在“英州真陽縣之間”,“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鐘山,涉錦溪,至靈泉,乃出石處”,稱“英之山石,擅名天下”。宋代米芾,公差之余,常到產地選石。黃庭堅任廣西象州太守時,玩英石不惜“萬金載歸”,還留下“醉夢江湖一葉中”的詩句。蘇東坡曾兩至英德,“獲雙石一綠一白”,名為《仇池》,視為“希代之寶”。對《九華》一石,他也一見鐘情,但卻因故錯過,再尋不得。他在《憶壺中九華》一詩中寫道:“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狀在畫圖中”。
英石的開發(fā)與收藏,起于宋,盛于清。從宋至清,歷經幾朝,雖欣賞趣點略有變化,但對其石皺多紋,透而玲瓏,瘦而聳削,集皺、透、漏、瘦之美的認識是一致的?!皢柧问旅碱^皺,獨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甘心埋沒苦終身,盛世搜羅誰肯漏。幸得硁硁磨不磷,于今穎脫出諸袖?!鼻迦岁惡榉毒实卦忈屃擞⑹奶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