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永鳳 by Sun Yongfeng
顧氏,從漢代開始,在蘇州就是個大族。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堅守忠良”“遵守禮法”“博聞強識”“好文多藝”的顧氏家風(fēng)。
顧建華與此顧氏的關(guān)系雖不可考,但是沐浴在這文化積淀深厚的蘇州,還是使他形成了敦厚、儒雅、質(zhì)樸、嚴謹、富有使命感的性格。上海市觀賞石協(xié)會會長杜海鷗評價顧建華是“對朋友就像太湖水一樣胸襟廣大,做事情就像太湖水石一樣堅韌屹立”。
這也為他與太湖水石的結(jié)緣埋下了伏筆。
13 年前,也就是2007 年,蘇州明月灣村的小胡子在報紙上發(fā)了一條尋找好心人的啟事。這條啟事極為特殊,小胡子在其中寫道:他收藏了一批產(chǎn)自太湖的石頭,但是因為多種原因,已無力繼續(xù)收藏,希望可以找到一位好心人來將這批石頭保護起來。豆腐塊大小的啟事,如石牛入海一般,未起波瀾。小胡子感到很沮喪。
幾日后,在偶然的契機下,顧建華看到了這條啟示,他感覺很好奇。這日,在友人的陪伴下,顧建華第一次見到了這些后來被稱為“太湖水石”的石頭。他感覺有些莫名,這些普通的石頭有什么收藏意義。為了解開這個謎團,9 個月內(nèi),他27 次考察太湖水石產(chǎn)地——西山。他,被這些“普通的”石頭所吸引,決定將它們保護起來。
顧建華在回憶這段時間的心理轉(zhuǎn)變時說:“7 年時間,走壞6 雙鞋,小胡子一方方將這批太湖水石收集起來,這深深打動了我,也值得我欽佩。而我是一個蘇州人,一個花農(nóng)的兒子,我天生就與自然感到親近。同時,太湖水石作為蘇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蘇州特有的文化符號,將蘇州的文化的根留在蘇州是我的責(zé)任?!?/p>
蘇州太湖旅游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張奇川曾這樣評價顧建華,他說:“顧建華是個有眼光的人,有性情的人,有底蘊的人?!倍潭痰?0 個字,卻道出了我們眼中的顧建華。
2007 年底,顧建華購藏了第一批太湖水石后,有個難題便擺在了他的面前。原來,受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這批石頭當時都只是堆放在地上,小胡子并沒有為石頭配座。這讓顧建華很痛心。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石頭,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重要課題。這時,他想到了皮市街的李金生。
李金生,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shù)大師,他所做的配座在石界是公認的可以單獨作為藝術(shù)品傳世的。顧建華來到李金生的工作室,委托他為這批太湖水石配座。李金生在聽了顧建華的來意和購藏這批太湖水石的初衷后,也欣然同意了為這200 余方太湖水石配座。
300 多個日夜的雕琢,這批太湖水石終于都有了相得益彰的紅木底座。顧建華也在2007 年建立了他的第一個藏館。2014 年,展館升級,他建立了蘇州顧建華太湖石藝術(shù)館。這期間,他的藏石也不斷地豐富,已收藏了2000 余方太湖水石。2019 年,他又與蘇州園博園合作,在太湖之畔建立了蘇州太湖水石藝術(shù)館。
顧建華在《波濤萬古痕-中國太湖水石藝術(shù)》一書的后記中這樣寫道:“多年來,從一塊塊太湖水石走進我的生活,到藝術(shù)館一步步發(fā)展和積累,經(jīng)歷舊館的升級改造、新館的設(shè)計施工,從過去的默默無聞的私人收藏到今天太湖之畔的文化地標,這背后是我的堅持不懈和無數(shù)師友的關(guān)心幫助?!?/p>
顧建華是個“單調(diào)”的人。他每天的工作的閑暇,都用在了石頭上。他經(jīng)常說:“我每天都會在這個館里面兜個圈,面對心愛的石頭,會去摸摸它,擦擦它,就會像一個孩子一樣得到安慰。喜歡石頭的人,都會用心與石頭對話。整個一圈走下來,我特別特別地開心,感覺心里踏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