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農(nóng)作物家族

        2019-10-19 02:51:14仇媛媛
        延河(下半月) 2019年10期

        仇媛媛

        麥子

        麥子的古老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童年,它以跟黃土地一樣的性情,滋養(yǎng)著我們同樣的膚色。

        麥子是農(nóng)作物里最有閱歷的一族,跨越三個季節(jié),由上一年的中秋,到下一年的初夏端午,由一個節(jié)日誕生,到另一個節(jié)日收獲,它的一生由兩個節(jié)日盤點。

        麥子經(jīng)歷過一個完整的冬天,在最冷的時候完成一生的心愿,“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是麥子與白雪的信約,這不尋常的約定,只有大地知道。

        麥子生長的階段也是農(nóng)人最清閑的季節(jié),麥子是最省心的莊稼,因此農(nóng)人們樂得半年閑。播撒麥子的姿勢,很像T臺走秀,農(nóng)人邁著大步,左臂彎里夾著笆簍,右臂不停地?fù)]動播撒,嘴里還哼著小調(diào),映著霞光,將勞作扮成田間的至美。

        麥子的形象是直的,麥稈是直的,麥穗、麥芒是直的。直立是容易疲累的,而麥子似乎很輕松,始終是昂首的姿態(tài)。麥子的形象也是圓的,麥秸筒是圓的,麥粒是圓的。圓和直在麥子身上完成了幾何的絕妙組合,這是生長的藝術(shù)。

        五月麥天是端午的顏色,在陽光的色調(diào)里,初夏正在忙著收獲。麥粒歸倉,麥秸繼續(xù)去完成另一項使命。筒狀的麥秸,光滑的麥秸,有型,有筋,天生一副不怕雨水的身子骨,于是農(nóng)人們用它鋪蓋屋頂。農(nóng)事完畢,家家都要拾掇拾掇房子,一捆捆的麥秸在屋頂上層層鋪開,農(nóng)人用木板將麥秸拍得整整齊齊,密密實實。每根麥稈如同一個袖珍的筒瓦,這麥子與人的關(guān)系里,最深的還是這“家”的意義。

        麥子是有形的,磨成的面粉卻是無形的,這讓人們誕生了無窮的創(chuàng)意。它不像大米煮飯那么簡單,面粉里有一個面食創(chuàng)意的大世界。饅頭、包子、水餃、面條,各式面點面食將面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各種面食的風(fēng)味,又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的味道。大年三十的餃子,就融合了喜慶、發(fā)財、平安的種種味道。中秋節(jié)的糖饃饃,簡直就是天上的月亮落到了鍋里,把團(tuán)圓的夢由天上帶到人間。而搟面、拉面、刀削面、擔(dān)擔(dān)面,就是一個個手藝絕活,詮釋了面的各種可能,已不僅是吃的藝術(shù)了。

        祖居華北地區(qū)、中原大地的麥子,相比于南方的稻子,確實更有古風(fēng)。中華文明發(fā)祥于北方,麥子在漸染中也成了古老的文化元素,是一粒飽滿圓潤的文化符號。《詩經(jīng)》里“麥”字出現(xiàn)七次。周王朝把“麥”看作上天賜來之物,看作祖宗的發(fā)明創(chuàng)始,這無疑反映了周人重“麥”的觀念。我們還熟悉白居易的《觀刈麥》,或許還知道關(guān)中麥天有“麥梢黃,女看娘”的風(fēng)俗,還有海子的詩《麥子熟了》等等。麥子里別有洞天,別有機(jī)趣,麥子是我們物質(zhì)和精神混合的食糧。誰主宰了生活,誰就主宰了文化。

        西方文化也給了麥子厚厚的大禮,使之在農(nóng)作物中盡顯高貴。無論是蘇格拉底用來比喻愛情的那枚“最大的麥穗”,還是法國畫家米勒的名畫《拾麥穗者》,抑或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長篇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都是以麥子的意象而風(fēng)靡全球。

        麥子,這不同尋常的麥子,我叫著它時,腦子里出現(xiàn)了那些直指蒼穹的麥穗,麥子確實有著高遠(yuǎn)的視界,或許它啟迪的意義,就在那仰望里。

        豆子

        豆子的形象很好玩,很有臉譜感。不管哪種豆子,中間都有一個豆臍,這被大自然輕輕一點的地方,是豆子的生命點。那一印記,像是一枚胎記,也像它的笑點,在水的慢慢咯吱下,豆子“撲哧”一聲笑了——它破出了小芽。而在孩子的眼里,這一印記很像閉上的眼睛,它們在小睡,或是在冥想,樣子確實很逗。蠶豆,之所以又叫羅漢豆,不就是它大大扁扁的臉盤,看起來很像羅漢嗎?

        論臉譜,羅漢豆深得臉譜之妙,不管是青色,還是褐色,中間那一撇墨眉,于簡筆中很有神韻,很得精神。豇豆也是臉譜行家,且不論紅黃醬白各種單色的豆子,有種豇豆是紅白兩色混搭,搭得各有章法,各有個性,幾乎沒有一樣的,它們個個都是花臉。所以豆子很可愛,我們愛用“豆豆”來給人取名,稱聰明可愛的人“挺能豆的”。

        豆子對色彩有特別的領(lǐng)會,所以它們的命名常以色彩打頭,顏色成了它們的姓氏,像綠豆、黃豆、紅豆、青豆等等。既是不同顏色,也是不同品種。這一點跟稻、麥?zhǔn)遣煌?,成熟的稻麥,都入了黃色這一譜系,無心染指別的顏色,它們樸素得就像農(nóng)人。

        而豆子是深得藝術(shù)之妙的,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很能說明這一點。豆子參與人們的生活,但卻不是人們的主食。它可以榨油,可以磨豆腐,打豆?jié){,可以跟米、面和在一起煮粥,在食用里,它似乎有著升華的一面。它富含維他命、大豆異黃酮等高精的生命元素,是身體的精補(bǔ)之品,這一點很像藝術(shù)的精神作用。

        我老家地處江淮之間,每到谷雨前后,人們就忙著種豆了。一般都選種在山岡坡地,種豆南山下。老家有東岡、南岡,那是豆子們的村落。雖然每一家種得不多,但連在一起就成了豆子的王國。豆子很費工,要經(jīng)常鋤草,所謂“豆鋤三遍,莢生連串”。我們在暑假里,常常被大人捉去鋤豆,因為要趁天,一場小雨過后,是鋤豆的最佳時刻,所以人們最喜歡“鋤豆雨”,而鋤豆還要趁晴,這樣鋤過的草死得快。我們對“汗滴禾下土”深有體會,對“大兒鋤豆溪東”這一句,也感覺極為親切,覺得這就是為我們寫的詩,我們成了詩的主角。

        豆子生在豆莢里,綠豆、豇豆都有長長的豆莢。當(dāng)豆花還沒有落時,細(xì)細(xì)的豆莢便調(diào)皮地伸了出來,像小姑娘的小辮,上面還扎著一束花。辮子越長越粗,越長越長,莢里均勻分布的豆粒,就像小姑娘勻稱的辮花。

        成熟的豆子要及時采摘,不然太陽一曬,它就自動蹦了出來。所以每每清晨或是黃昏,人們就會挎著柳條籃子,采摘豆子。有時采著采著,“撲哧”一聲,豆莢一個螺旋扭身,像擰麻花似的,豆粒便四下里飛散了。

        “旱收芝麻澇收豆”,豆子是不怕雨水的。我的印象里,每當(dāng)大水將洼地洗劫一空時,人們對收成還懷有的希望,就是抓緊在這泥地上布點綠豆。因為其他的作物都錯過了生長季節(jié),它們不適應(yīng)這臨時安排的短跑,而綠豆竟然很快就能獲得收成,它們很善于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成熟的動作。所以漲水過后,會迎來一個綠豆大豐收。

        豆莢是豆子的臥房,每個豆子都有個單間,所以可以安靜地睡眠,因為睡得香,所以營養(yǎng)好。我們哄孩子會說:“吃豆豆,長肉肉,不吃豆豆,精精瘦?!?/p>

        豆子,天地精華。在固守養(yǎng)分上它有無比的靈思,它不僅善于內(nèi)聚精華,還善于為泥土儲備家底。豆子不會讓土壤越種越貧瘠,相反,越種越富有。豆根可以固氮,所以土壤在豆子的占領(lǐng)下不會衰老。

        山芋

        山芋是粗糧一族,大大的塊頭,笨笨重重,而這正是它憨厚實誠的一面。

        以往山芋是窮人家最后可以從墻角拿出來的那點踏實。精米細(xì)面,在壇底里,總是經(jīng)不起蠡測,即便是最小的瓢,每次舀出時,還抹去一把,不幾日工夫,壇肚里就空蕩蕩的了。母親們總會小心地留下壇底的米面,以便來客人,能端出一碗白花花的米飯或面食。

        記憶中,山芋的栽插面積是很大的。先做好田壟,只待雨天,就可以插山芋苗了。大人剪好山芋苗,孩子們很輕松地就插完了,仿佛沒有比這更輕松的勞動了。孩子們覺得大賺了似的,因為被家長喊著上田,就已經(jīng)提前在體力庫里支出了勞力,沒想到竟有額外的剩余,他們便跑到田埂上捉螞蚱去了。

        總覺得山芋苗很舒服,躺在高高的睡床上,這是農(nóng)人對山芋苗的優(yōu)待。母親會說,這山芋苗本領(lǐng)可大了,它們會像母雞一樣,幾個月后,就能將地壟里下滿蛋。當(dāng)時我們聽后很疑惑,進(jìn)而豁然開朗。

        山芋苗拖著長長的藤,不久就覆滿了田壟,凹凸起伏,像凝固的碧浪。農(nóng)人們將藤子翻過來,揮著鋤頭鋤草,站在地壟間,握著長長的鋤把,那架勢看起來就像撐著長長的龍舟,這舟是來幫著人們度饑荒的。

        中秋前后,人們便開始起山芋了,這是令人快樂的事情。稻麥的豐收,是人們早就看到了的,鋪滿了人們的視野,而山芋故意要將豐收的秘密藏起,只待有一天,才突然發(fā)布。山芋家族是連根生的,大大小小七八個連在一起,人們看到了這一家子,也就想到了自己的一家子,親切感油然而生。有人捧著那個祖母級的,喊著讓人觀瞻,人們的快樂也立刻被放大,在人們的笑聲里,一個個小山堆了起來。

        在生產(chǎn)隊的時候,拾山芋也是一場很有規(guī)模的樂事,除了本村的老老小小,連鄰村的人都來了。人們快速揮著鋤子,總能刨出意想不到的驚喜。在人們翻找過無數(shù)遍的泥土里,仍有驚人的收獲,這就是大地的善意,它不愿讓辛勤者失望。

        每家的墻角都堆了一座小山,每頓的飯碗里都有山芋,有時孩子們也連連嘆氣,但正是這些山芋,才讓家家的米糧能留到最后,是山芋用它粗糙的口味為我們守護(hù)著最后的精致。

        人們也會變著口味吃,在火塘里烤山芋,又香又甜,孩子們的胃口又被吊了起來,不覺中家里的米糧又省出了一些。那可是農(nóng)人的家底,家里有米糧,就是富足,它能將人們的精神撐得快樂而飽滿。

        遇到晴天,人們開始切山芋干,撒到田地里晾,田里像晾著一片片潔白的羽毛,待干后拾到笆簍里,在那漫長的冬日,心里又多了一份甘甜。

        用山芋粉做的粉絲、粉條,雖然黑乎乎的,不受視覺青睞,但特受味覺青睞,那滑溜溜的感覺,直將粗糧吃成了貢品,吃成了年節(jié)里待客的佳品。

        山芋的外形很像人的胃,它似乎很懂胃的性情,所以雖然它是粗糧,也懂得以香甜、細(xì)膩入口,這是對胃的一份體貼,更是對生命的一份體貼。它還以它的大塊頭直接完成對胃的填充呵護(hù),在那個清貧的年代,一個人兩枚山芋就可以對付一天了。

        現(xiàn)在山芋成了人們青睞的健康食品,回過頭看,從前的日子里,雖有清苦,卻有著現(xiàn)代人渴望的奢侈?很多味道都吃不回來了,就像逝去的時光。

        蜀黍

        高粱,我們家鄉(xiāng)稱之為蜀黍。

        在我的家鄉(xiāng),蜀黍雖不像在北方擁有壯觀的景象,但連成片,也能將風(fēng)聲揺蕩成田野里聲勢浩大的海洋。所以午間,人們最怕行走在高粱地間,風(fēng)的偷襲,常常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又加之一些詭異的傳說,蜀黍地的氛圍總顯得那么神秘和恐怖。

        對于其他莊稼,我們總能在俯視中一覽無余,能被視覺管轄的,也就能被心理管轄。而蜀黍地不行,它剝奪了視覺對它的掌控,因而就變成了野生小動物們的棲身之地,也變成了傳說和鬼故事發(fā)育的專區(qū)。蜀黍地是孩子們單獨不敢輕易靠近的地方。

        人多膽子大。農(nóng)家總要打一些蜀黍葉喂牲口,總要采一些肥嫩的來霉醬豆,于是三五個孩子一吆喝,大家就齊刷刷地進(jìn)到蜀黍地里了,一邊打葉子,一邊彼此吆喝著壯膽。人們對大聲吆喝有著無比的信賴,相信聲音穿透的地方,也是安全到達(dá)的地方。打足葉子后,他們便快速撤離,也有動作慢的或是迷失了方向感的。在被蜀黍絆跌了無數(shù)回之后,終于見到了路邊的光亮,魂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可臉上的劃痕和驚怖的神情,會讓同伴們笑個不停。

        蜀黍的根須很發(fā)達(dá),近土的幾節(jié)總會伸出許多根,一圈圈的微微隆起,就像護(hù)根的巢。它們緊緊抓住周邊的泥土,以均衡的力度,保持著身體的平衡。蜀黍的穗子很大,紅紅的,像舉著一個個火把,把秋天的田野照得耀眼而富有激情。

        蜀黍的收成很低,蜀黍面也因粗澀不太討好人們的胃口。農(nóng)家要么將它和在煮好的豆子里燒成稀飯,要么摻在麥面里做成饅頭,那種健康的紫色,在當(dāng)年可是清貧的烙印。不過經(jīng)豆麥一調(diào)和,蜀黍稀飯和饃,也能將孩子的肚皮撐得滾圓。

        種蜀黍,與其說是為了吃糧,倒不如說為了日用。蜀黍長長的秸稈,是鋪房子和柵籬笆的好材料,較細(xì)的那一截秸稈,可以用來做匾子、籃子等。去了粒的蜀黍穗子可以做笤帚和刷鍋的把子,蜀黍殼還可以用來裝枕頭??傊?,它全身心都在擁抱農(nóng)人的生活。

        在農(nóng)作物中,高粱被染上了濃厚的文化色彩,就像它紫紅的顏色。在北方大地上,紅高粱是鄉(xiāng)村最典型的形象,它是高揚(yáng)的旗幡,是精神的圖騰。它像女人們狂辣的激情,旺盛的生命力,也像男人們奔放的野性,高亢的張揚(yáng)力。尤其是高粱與酒有著淵源,蘸著高粱紅,借著酒性,人們將平凡的生活演繹出了一個個高潮。高粱深植于人的性情,所以它生來便那么紅艷;人性又在一代代接受高粱的喂養(yǎng),所以又總那么紅火亮堂。

        如今我的家鄉(xiāng),沒人再種植高粱了,因為它的秸稈已基本上退出了人們的日用??蓪τ谑煜に娜硕裕缤チ艘粋€親故,想念常常將它包圍,圍成一個童年的繭,遺憾的是已飛不出一片現(xiàn)實的高粱紅。

        但愿它能永遠(yuǎn)留在北方大地上,有一天,我實在太想它了,還可以去尋訪。

        芝麻

        “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這是人們最喜歡芝麻的地方,它將人的生活引向高度。

        不是家家都種芝麻,只有那些講究生活的家庭,才不會忘了在田間一角種上一片,那是他們?nèi)兆永锏囊粋€小講究。

        芝麻雖是生活的講究,可它對土地沒什么講究。常常就是剛剛墾出的一小塊荒地,還不太適合種別的,于是就種上了芝麻。芝麻不怕旱,也不怕貧瘠,它個子不大,籽粒不大,所以也就沒什么要求。

        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白色的花從根部一直開到頂端,它是永遠(yuǎn)帶著希望和沖動的。一株芝麻,就是一個花束,像插在地上的經(jīng)幡,祈求著內(nèi)心的富足。芝麻粒是心形的,一顆玲瓏的心,這是采了云氣的細(xì)柔,采了泥土的厚實,精心養(yǎng)護(hù)而成的。它以自身的精致培養(yǎng)一顆精致生活的心。

        七八月間,人們用鐮刀輕輕地割掉芝麻,要趁芝麻粒睡著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芝麻的門才是關(guān)著的。人們肩挑著捆扎好的芝麻,就像擔(dān)著一份快樂的心情,悠悠回到自家院里,取出簸籃,將芝麻桔散放在里面。陽光下,睡醒的芝麻慢慢開了門,成熟便意味著與母體的脫離,芝麻在陽光的授意下,在人們輕輕地拍打中,像下了一場小雨,暢快地落在簸籃里。

        芝麻輕得幾乎沒有重量,是微小的代名詞,正因如此,才有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諺語,也才有了“芝麻官”的稱謂。但跟這些諺語和稱謂不同的是,芝麻又是金貴的,它的重量不能以“斤”計算,它是農(nóng)作物里的黃金,微量里有著人們認(rèn)定的重量。芝麻是農(nóng)家生活里的奢侈,它不是為充饑而來的,它是為滋潤而來。

        人們將芝麻收在一個小布袋里,扎得緊緊的,它是節(jié)日里叫得最響的名詞之一,人們的嘴里似乎也叫出了潤滑。我們這中秋節(jié)幾乎家家都要炕芝麻餡的糖饃,“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边@是東坡寫月餅的詩句,寫的就是農(nóng)人們自做的月餅。人們手制了一輪明月,手制了一份團(tuán)圓,把人間吃成了天上,把殘缺吃成了圓滿。

        芝麻最后的轉(zhuǎn)身是香油,吃香油是最高級的享受了。嗅覺是最先興奮的,以深呼吸表達(dá)著享受;味蕾也在這香味里全部蘇醒,以敏感的職業(yè)習(xí)慣,將香油的每一個分子都做了仔細(xì)地品咂。與這份精細(xì)匹配的是,人們在一碗菜里只滴兩滴的這份吝惜。

        記憶中,小雞的第一頓正餐,享受的是芝麻,那是人們對小雞的款待。據(jù)說,這樣可以養(yǎng)好小雞的胃,有了芝麻的這份體貼,小雞便可以對付一切的生冷堅硬了。

        偶爾我會從超市買回幾兩芝麻,小袋子扎得緊緊的,能放很長時間。我愿意收著這些精致的心,只因它們曾經(jīng)被這么精心收藏過。

        花生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個白胖子?!崩先藗兛偸峭现L調(diào),念這個謎語給孩子猜。還沒等老人唱完,我們就搶著爆出了謎底——花生,然后還會糾正道:是兩個白胖子!還有三個白胖子!

        花生大都是雙子連生,穿著紅衣,一個籮窩里睡一個。仿佛它們一生都是嬰兒,它們貪戀籮窩里的時光,籮窩之間有個通道,花生們互換呼吸,也可以肌膚相親。還有三個、四個連生的,挨挨擠擠在一起,頭都擠扁了,這是緣分的力量。

        花生植株矮小,樣子極為普通,它的力量是往下的,它專心結(jié)著無數(shù)個麻屋子,那是它精心建造的地下宮殿。

        地下的富有,總會撩撥人們的欲望?;ㄉ绕渌麞|西更能攫住人們的心,趁人不備,行人或放牛的孩子,總會快手快腳地拔起一兩處,三下五除二地摘掉,裝進(jìn)兜里,一個半天,嘴里都溢滿花生的乳汁,中飯時,小肚子還脹歪歪的。

        中秋夜,鄉(xiāng)下有摸秋的習(xí)俗,就是玩好火把后,每個人都要從地里摘點東西,不準(zhǔn)空手回家,有摸一截山芋的,有摘一把豆子的。若是遇到花生地,孩子們最愛的還是摸幾顆花生帶回,自己吃兩顆,再帶兩顆回去給弟弟妹妹吃,這是中秋夜里特別的味道。還有一些事要跟弟弟妹妹們分享,那是月亮才知的秘密。

        秋風(fēng)涼,要起花生了。人們邊起邊吃,大地是餐桌,這是一次大型的自助餐,只是人們吃得比較多起來。年輕的媽媽們,會多吃一些,因為知道花生可以分泌乳汁;體質(zhì)差的人不敢多吃,因為他們的腸胃承受不起這樣的油脂。

        曬花生了,孩子們走過來走過去,總要摸兩個放到嘴里。等到花生曬得可以搖響時,它也就被大人收到了布袋里。這意味著花生暫時離開了尋常的日子,離開了孩子們的小手和小饞嘴。它原本就不是填充尋常日子的,也不在尋常的日子里搖響。它只在特定的日子里,被炒得香之又香,然后盛在匾子里,成為年節(jié)佳品。

        幾個人圍坐在一起,一壺茶涼了又熱,人們不緊不慢地剝食著花生,將日子從春天嘮至冬天,將人事從半生嘮至爛熟,將氣溫從冰冷嘮至熱騰,將時間從日中嘮至日落。一匾子花生剝完了,也意味著嘮嗑即將謝幕,節(jié)日里又在醞釀下一個高潮。

        花生是一個吉祥的名字,是婚慶里少不了的喜果。新人床上總要撒一些花生、紅棗之類,預(yù)示夫妻好合,多子多福?;ㄉ倪@一項使命,使它有了祈禱的意義。它帶著飽滿的精神祈禱,帶著雙生的幸福祈禱,它微曲的身子代表著天問,代表著虔誠。外殼上的一個個麻窩,類似于佛龕,原來花生在全身、在心里供著神靈,它愿為善良的人們祈福。

        而事實上,花生以它豐富的漿汁,一直在為人們的健康祈福,這福不是來自神靈,而是天地所賜。

        棉花

        棉花堪稱農(nóng)作物里的花,它的特別之處,就是在同一植株上能開出不同的花色,有紅、白、黃,代表著棉花不同的心愿:樸素的和審美的,一份田園情懷,一份錦繡的夢想。棉花再加一個“木”字就變成了木棉花,莫非木棉花是長成了樹的棉花?我家鄉(xiāng)的棉花種在一個個田壟上,長大了很像一棵樹,孩子們采棉時,大人要憑借聲音才能找到。

        小時候我們對棉花生長都有過貢獻(xiàn),那就是學(xué)校組織到田里捉土蠶。須是清晨,土蠶還未來得及清理現(xiàn)場,它的罪證就是被它咬斷的莖葉,新鮮是最醒目的證據(jù),待到陽光收去了新鮮,風(fēng)兒清理了現(xiàn)場,就沒法找到土蠶了。我們輕輕地?fù)荛_土層,就能看到飽餐后慵懶的土蠶,我們用小木棒把它請到小瓶子里,送給老師算是勞動成果。

        棉花的幼苗是不易移栽的,它只有獨根,沒有能抱住泥土的須根,就像一個幼兒,對陌生有著本能的抵觸,所以棉花是要帶著土塊移栽的。它對與生俱來的土性有著執(zhí)著的依賴,但它愿意穿透這層依賴,擁抱更大范圍的土壤,因為它要扎得更深,長得更高。

        棉花的真正所指不是青春時開的花,而是成熟時綻開的棉,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棉花。那是成熟的微笑,純白是它的表情,無須水分,無須潤澤,只有陽光般的溫暖。這是世上最獨特的花,其他所有的花都會枯萎,而棉花的綻開即是圓滿,它以花完成生命的定格。

        摘棉花是手頭活,以快慢檢測著人們的靈巧度。以往生產(chǎn)隊里總是論斤兩來記公分,孩子們一放學(xué)就往田里跑,小手像小雞啄食一樣出擊,不一會書包里就滿了,放到母親的袋子里,實足的斤兩讓母親們露出棉花般溫暖的笑。

        棉花地要等著種麥子,拔下的棉柴上還掛著許多棉桃子。人們把棉柴豎起放在院子里,青澀的棉桃仍然向著成熟的方向發(fā)展,它們在陽光的引領(lǐng)下,一路奔向溫暖。不幾日,棉桃開出了雪白的棉花,院子里變成了臨時的棉花田。

        家家的院子里都張起了黍秸笆,晾曬是大事,平日里很少有這樣的壯舉。曬棉花讓小院也變得壯觀起來,人們走在大門口或是墻頭外,就能看到那耀眼的銀白。那是陽光在往棉花里填充著溫暖,棉花以膨脹的姿態(tài)盡情儲蓄。

        嘣,嘣,嘣,聽這聲音,就知道我爺爺在彈棉花了。他背著彈弓,用槌子不停地彈著粘在弦上的棉花。弦子粘上棉花了,槌子將它彈開,再粘上,再彈開。這是爺爺在對棉花彈琴,他一輩子很少聽到過音樂,但這是他自彈自奏的曲子。他很投入,很沉醉,以至于我們在他身邊走來走去,他都從不言語。他就這么一個半天、一個半天地彈著,將自己彈成了白茫茫的棉花人,讓我家庭院飄散著遠(yuǎn)年古樸的宮調(diào),讓一切變得神秘起來。

        棉花是在彈奏中變得細(xì)軟的,軋出來的棉花是棉胚,只有緊實,沒有虛幻。棉胚有實實在在的手感,而彈出來的棉花像夢一樣難以握住。我爺爺就將棉花的夢境彈出來了,虛無縹緲。他彈奏的是搖籃曲;也是將棉花中的陽光彈出來,棉花被彈成了會飛的絲絮,那便是光的線條,有著冬日里最暖的光。我們的小手禁不住摸去,我們觸到的是陽光下的夢境,曾經(jīng)棉花在院子里,就這樣地睡眠。

        母親要做的是紡棉花,一豆油燈下,紡車咿咿呀呀。孩子們感到神奇的是棉條里哪有那么長的絲線,也曾經(jīng)偷偷地嘗試著紡線,可棉條以斷線的方式拒絕回答。母親愿意面授機(jī)宜,于是我們手中的線在疙疙瘩瘩里尋找著屬于它的長度。這是個童話的開始,最終會幫我們找到輕車熟路。

        孩子們睡夢中,搖著紡車,搖出嗡嗡的聲音,搖出雞鳴的聲音?;秀敝幸姷綁ι嫌袀€影子,那影子會紡棉花,像是飛天在咿咿呀呀地唱,不知不覺中,睡夢遮住了視覺,也掩住了聽覺,影像從夢境里消退。清晨起來,跟母親講這個夢,母親只是嗤嗤地笑,匾子里多出幾個線穗子,一定是昨晚那個飛天紡的。

        冬日里,母親們的手,總是跟棉花打交道,套被子,縫棉襖,做棉鞋……

        她們在縫制一個純棉時代。

        玉米

        我的家鄉(xiāng),農(nóng)作物的主人是稻麥,玉米只是個稀有的客人。

        有時,在南瓜地里種幾棵玉米,大概它們互不侵?jǐn)_,套種就緣于此吧。容易糾纏的,或是一方過于強(qiáng)勢的,都不適合種在一起。南瓜對地盤有很強(qiáng)的侵略性,但玉米不去爭地盤,它只享受高度,它們兩個各取所需。

        有時,在田間地頭種幾行玉米,它們以豆角架的身份而存在。這樣玉米便有些負(fù)重了,它們抱著自己的產(chǎn)兒,還托著攀緣的豆角。好在纏綿的豆角懂得為對方減壓,它以輕靈的身姿,以婉麗的豆花,讓對方覺得被攀緣也是一種幸福。

        “奇怪,奇怪,真奇怪,肚里長出胡須來?!痹趦焊杪暲?,玉米變成了老爺爺?shù)慕巧群毟砂统梢淮?,玉米就老了。我們喜歡掰嫩玉米,喜歡一層層揭開玉米皮,這是謎面,里面藏著謎底。那些所謂的胡須,我們看起來更像金發(fā),抑或是絲線,那潤滑的感覺,常常引得我們不知不覺地編扎起來。玉米粒像一排排牙齒,它們一定是含英咀華的,不然齒間何以散著芬芳?

        秋天,有些人家的屋檐下多了樣?xùn)|西,那便是老玉米。玉米皮扎在一起,金黃的玉米露在外面,一串串成了屋檐下的裝點。來人總要上下打量一番,它讓農(nóng)家的風(fēng)俗和氣氛,變得奪目而濃烈。

        玉米是專為孩子而爆響的,它是節(jié)日里的信號彈。村里來炸爆米花的了,孩子們端著米在一旁候著,有的孩子碗里盛的是黃燦燦的玉米粒,這注定他將要引爆的興奮比其他孩子的都響。這是有嚼頭的爆米花,不是入口即化的那種,它能讓你將節(jié)日嚼得脆脆香。

        冬日里還有一個快樂的秘密,也必須以響聲來引爆,那就是將玉米粒埋到火盆里。孩子的快樂天生跟吃有關(guān),跟爆響有關(guān),玉米粒滿足了這兩個條件。當(dāng)初在田里要種上幾株玉米,就是為了在安靜的冬日爆出點情趣。

        當(dāng)冬雪漫無邊際地下著寂靜,當(dāng)寒風(fēng)不懷好意地捅破窗紙,一粒粒爆米花帶著暖香,在火盆里爆出,孩子們像追著快樂一樣,滿地里尋找。

        油菜

        種油菜,不是為吃菜,而是為吃油,菜籽油,是油菜登峰造極后的狀態(tài)。

        每年稻子割完,稻田會休息一段時間,裸露的蒼白的稻茬,顯出分娩后的疲軟。

        秋霜漸白,田地漸漸恢復(fù)它的松軟。先前收緊是因為貧乏,而土地永遠(yuǎn)只是暫時的貧乏,陽光、風(fēng)雨的不斷饋贈,使土地很快恢復(fù)了它生長的彈性,農(nóng)人們又開始播種了。

        不用犁耙,鍬鋤也能很輕松地就完成秋種。一鋤下去一個坑,這是生長的“窩點”;給坑里帶點水,這是為生長儲備家底;然后往每個坑丟幾粒菜籽,這是生命的落戶。隨意中將它們分成了一個個家,最后蓋上一層糞土,這是它們最富有的生長資本,菜籽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由菜籽到菜苗的轉(zhuǎn)身。

        這是需要全家人齊上陣的秋種。刨坑,澆水,點播,蓋土,這是全套的勞作,是一連串的程序。鋤頭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厍么?,是在協(xié)作完成大地的奏鳴,這首樂曲沒有高潮,也沒有強(qiáng)音。刨坑是在筑一個音階,點播是在輕輕地彈奏,覆蓋是在完成一個漂亮的收尾音,而這一切都是混合進(jìn)行的。這一場奏鳴,時間是十多天,秋蟲躲在枯草中傾聽,它們已沒有氣力參與奏鳴。

        人工點播好似手工針線活,一個坑窩是一處針腳,這一針針繡出的將是來年大地的錦繡。

        好雨知時節(jié),秋雨會為生長助興。很快一窩窩的油菜鼓蓬蓬地起來了,這是生命的蘇醒,是大地的蘇醒,即便秋冬,大地也不敢貪睡。天冷了,油菜擠在一塊取暖,因為都有個窩窩,大家一起“窩居”,所以不覺得寒冷。冬天,田野的生機(jī)是交給油菜和麥子的,這是一項艱巨的使命,而油菜、麥子以漫山遍野的形式完成使命。

        春天,油菜花是鄉(xiāng)間的大美?!班l(xiāng)野自憐姿窈窕,園田誰愛勢崢嶸?!边@滿野鋪金的壯觀,讓平疇的美勝過山巒,美像水流,在四月的鄉(xiāng)野匯聚成海。鄉(xiāng)間熱鬧了,到處都是尋美的眼神?!盀橐挻痕檳派闲?,晴光一點入眸明?!弊咴谔锕∩?,與菜花對視,與春天對視,有時目光消受不起這樣的飽覽,不得不暫時轉(zhuǎn)移一下視線,給審美一個消化的間歇。

        “黃萼裳裳綠葉稠”,這帝王色穿在了菜花身上,大自然最牛,敢犯帝王的忌諱。帝王沒收了庶民著黃的權(quán)利,可無法沒收菜花的衣裝。菜花不是偷偷摸摸、星星點點地穿,而是光明正大、鋪天蓋地地穿,氣勢壓過帝王,這也是充塞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吧。

        油菜花是最普通的,也是最高貴的,它打通了普通與高貴間的壁壘。它開在鄉(xiāng)野,離草舍村氓最近,離華屋權(quán)貴最遠(yuǎn);離鳥鳴蟲唱最近,離絲竹管弦最遠(yuǎn)。但它的顏色里透著純凈和高貴,那是一種純粹的黃,褪盡了土黃里的“土”、醬黃里的“醬”,在色系里它捕捉到了那個度,是最正的黃,差一絲一毫都不純粹,而油菜花不是在調(diào)適中找到的,是“道法自然”中的純?nèi)巫匀弧?/p>

        滿野的油菜花吸引了審美的眼光,也教會了眼光去審美。大人孩童,有意識地走在田埂上,走在春風(fēng)里,去接受美的愛撫,領(lǐng)受花粉的多情。婦人的繡品里也泛出了油菜花的光澤,引來了蜂蝶的問津。小小的村子,圍在菜花里,圍在豐收的喜氣里。

        當(dāng)然這大美是不會錯過詩人眼光的:

        歲歲花黃歲歲塵,招蜂引蝶為真身。

        一朝待得風(fēng)傳訊,分色沾香多少人。

        風(fēng)將油菜開花的消息,傳到了市井,傳到了茶樓酒肆,傳進(jìn)了深宮大內(nèi),一首首油菜花詩也被風(fēng)傳遍天下,傳誦今古。

        油菜花不是閑花,也不止于花美,最終是為了籽結(jié)馨香。褐色的油菜籽算是最小的籽實了,抓在手里從指縫間便滑落了。收割油菜是比較累的活,趁油菜莢上的青還沒被黃徹底買盡之時,趁露水還沒被陽光收去的早上,就開始收割了;再一擔(dān)擔(dān)小心地?fù)?dān)到場上,才算放心,因為菜籽是最容易迸落的,所以不能等它完全醒來。菜籽最后的成熟,是在稻場上完成的。將收割后的油菜堆在一起,讓它靜靜地睡眠,將夢睡得暖暖乎乎的。將有點泛青的夢睡成完全的黃,這時就可以把油菜堆攤開,在陽光下,去收獲那一粒粒的菜籽了。

        菜籽是涼滑的,小小的籽粒里也看不到油的藏身之處,但它的出油率竟高達(dá)百分之三十幾,這是曾讓我震驚的數(shù)字。籽結(jié)馨香鼎里烹,鍋里的菜蔬潤滑鮮美了,日子也像剛?cè)脲伒挠?,美滋滋的?/p>

        美滋滋,我認(rèn)為這個詞與油有關(guān),是可以聽得到的美感,更是可以嘗到的滋味,最后匯總為心中的愜意。

        油菜,現(xiàn)在改為機(jī)械播種了。油菜花,依然是花開染金,跟陶淵明、楊萬里看到的一樣絢美。

        南瓜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這讓清明成了種瓜的提醒,若沒有這一個個標(biāo)牌似的節(jié)氣立在日子里,不知我們會錯過多少事呢,因為日子像永不停息的列車,不經(jīng)意間就從軌道上滑了過去。

        種南瓜先要育苗,在田角或是院子的瓷盆里,土一定要最松軟肥沃的,這是南瓜芽的誕生地,小生命需要暖床的優(yōu)待。人們每天都要去看多次,乍暖還寒的天氣,需要精心的護(hù)理。南瓜發(fā)芽時,頭上頂著瓜子殼,像戴著一頂舊氈帽,它半睜著眼看這個新鮮的世界,過不了幾天這帽子就自動脫落了。這預(yù)示著一個新生命徹底完成了跟母體的分離,它可以自己承受風(fēng)雨了。

        待南瓜兩枚葉片發(fā)育豐滿時,就可以移栽了。田里也是齊齊整整的田壟,等著瓜秧的落戶。如果說育秧所是娘家,這田壟就是婆家了,開始都要給得最好,瓜秧悅納這里才樂意在此繁衍子息。生長是看得見的,幾乎每天都有進(jìn)度。瓜蔓的旅程很長,它不聲不響就趟過了一塊地。它帶著帳篷出發(fā),肥大的葉子像一頂頂帳篷,不久一塊地就張滿了帳篷,南瓜把一塊地變成了它的寨子。

        在南瓜秧沒有扎寨之前,村人們會在瓜地里種一些玉米,后來玉米長得老高,成了寨子里的大樹和標(biāo)桿。南瓜絲纏在上面,南瓜的帳篷更牢固了。南瓜開花了,黃色的花就像金色的喇叭。記得以前有首兒歌唱道:吹吹打打結(jié)南瓜。南瓜開花是在報喜,吹吹打打是迎接新生命的儀式。一個個南瓜誕生了,像丟手絹似的,丟在了瓜蔓的身后。

        端午節(jié)吃南瓜餅是一件時新的事,這是過節(jié)才能享有的奢侈,因為這個時節(jié)享用的是還在生長的嫩南瓜。有些家的南瓜地里才剛吹吹打打呢,不礙事,鄰家的大嬸早給送過來一個,分享一直是鄉(xiāng)村的習(xí)慣。人們把這泛著春光的南瓜擦成細(xì)絲,加上面粉、雞蛋、蔥末一塊攪拌,再團(tuán)成圓餅放到油鍋里一炸,春天的味道被炸得外脆內(nèi)軟,芳香四溢。

        南瓜有各種形狀,圓形的、壺形的、圓柱形的等等,它們似乎很青睞花樣。收獲時節(jié),大大的南瓜成了孩子們的各式坐騎。有一種扁扁的,我們稱之為磨盤南瓜,孩子們更是擠著坐在上面,南瓜以它的各種形態(tài),為我們制造了一個童話世界。南瓜表面光滑,有縱溝和隆起,就像一張地形圖。南瓜則像一個地球儀,撫摸著它就像撫摸著山川,騎著它就等于周游世界。

        南瓜確為村人撐起了糧食里的半邊天,它不僅是人的糧食,更是牲口的飼料。人們在吃之前總要挑選,那表層起霜的一定錯不了,不放心,再用指甲掐一掐。掐不動的老南瓜,肯定又甜又面。吃的時候,人們不住地點頭稱道,這是最后的證實。

        南瓜子可以做零食,淘南瓜子的事大都交給了孩子。我們用匾子端到池塘邊慢慢淘洗,將南瓜瓤濾出,小魚兒一個個游來了,享用它們的甜食。我喜歡看魚兒爭搶,看它們拽著一大塊瓜瓤,像是在水中拔河。在鄉(xiāng)村樂趣不經(jīng)意間就得到了,樹上、水里、草叢中,到處藏著生氣,這就是生態(tài)的魅力。我們把淘好的南瓜子晾在墻頭上,雪天大家圍坐在屋里,嗑著瓜子,點破了冬的寂寞。我常對著一枚瓜子,想象著人們常說的瓜子臉,再對著人們評議一番,大家說說笑笑,冬天也被我們吵熱了。

        南瓜以前被稱為飯瓜,可天天吃,總有一些勉強(qiáng),以致南瓜飯淪落成飯食中的下乘?,F(xiàn)在土味十足的南瓜得以登大雅之堂了,因為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它的食療價值。想來這些粗糧對人始終是有情有義的,以前為了充饑救命,現(xiàn)在為了生命健康。

        對生命的護(hù)佑,是粗糧的秉性,也正因如此,它們可以陪伴人類永遠(yuǎn)地走下去,無論貧窮,還是富貴。

        西瓜

        瓜有南瓜、白瓜(白諧音北)、冬瓜(冬諧音東)、西瓜,所以小時候我曾對瓜的方向性很感興趣,后來知道西瓜來自西域,看來方向沒錯。

        西瓜是農(nóng)作物,還有一個特定的身份——經(jīng)濟(jì)作物,這就意味著它是用于交換的,而不純粹是用于自家消費的。不過,小時候,我們那幾乎家家都種西瓜,首先滿足自家人的口腹,吃不完的才拿來換錢,所以也就覺得它跟其他農(nóng)作物沒什么差別。它是飲食里的錦上添花,不是用來果腹,而是用來享受。它代表生活的又一個層次。

        西瓜是最有人緣的瓜,大人小孩都喜歡,尤其是孩子。夏季西瓜走進(jìn)每家每戶,現(xiàn)在連冬季的低溫也擋不住西瓜的長勢,擋不住小販們嘹亮的叫賣聲。

        我老家的東岡最適合種西瓜,每年春夏,那里是西瓜的特區(qū),也是孩子們向往的特區(qū)。西瓜葉子呈羽毛狀,西瓜藤貼地面飛翔,地面是瓜藤的天空。一棵瓜秧,會飛出幾條路線,向著四面八方拓展,人們會不時地掐去瓜頭,不讓它飛遠(yuǎn),想讓它專心結(jié)子產(chǎn)卵。

        西瓜花是黃色的蟲媒花,南瓜、黃瓜、冬瓜開的都是黃花,鐘情于黃,是因為黃是最好的媒介。給人做媒的稱“紅媒”,給瓜做媒的該叫“黃媒”了。西瓜花早晨開放下午閉合,開花是上班,閉合是下班,作息掌控全在光線。

        西瓜是最美的瓜,對花色最有心得。表皮綠白、綠、深綠、墨綠、黑色,間有細(xì)網(wǎng)紋或條帶,那種綠色條紋的西瓜,就像孩子們玩的橡皮球。西瓜的這一匠心,使它在打紐時,就勾起了孩子的游戲欲望,所以有些調(diào)皮的孩子,趁人不備時會扭下瓜紐,大人們說這孩子壞,豈不知游戲才是孩子世界里的最愛。

        西瓜內(nèi)外都是對色彩的講究,而且極講究對比,綠皮紅瓤或黃瓤,紅瓤、黃瓤又配上黑子,首先在色彩上征服視覺,撩撥胃口。在吃的營銷上,西瓜最會講策略,它很容易就將自己推銷了出去,推銷給了孩子,推銷給了大人,推銷成待客佳品。

        正因為西瓜的這種誘惑,所以種瓜還伴隨一件事就是看瓜。瓜地里搭一個涼棚,放一張涼床,白天大都交給太陽來看。有時吃過午飯,人們會到瓜棚里看瓜歇涼,如果被支使來的是孩子,常常至少兩人,他們先到瓜地里挑一個西瓜,坐在瓜棚里,就著南風(fēng),吃進(jìn)雙倍的爽意。然后到瓜地里,捕捉另一個世界的樂趣。

        晚上,太陽下班了,看瓜是人們自己的事了,常常是父親帶著兒子,或是爺爺帶著孫子。涼棚上掛著馬燈,是黑夜里的一點膽量,縱然夜色再強(qiáng)大,馬燈也能照出一片黃亮,這是給太陽的替班。若是星月當(dāng)空,就不用點燈了,爺倆說著話,對著星星說,對著銀河說,大地上的人,把天空的事當(dāng)成了鄰家的事。在野外,感覺離星空很近,露天看過瓜的人,誰的睡夢里沒有落過星星呢?所以說種瓜給人的不僅是吃的樂趣,還有夢的營養(yǎng)。

        到了摘瓜的時候了,瓜有沒有熟,有經(jīng)驗的瓜農(nóng)只憑視覺就能斷定。一般人會多加幾個動作,將西瓜托在手中,掂一掂,用手指輕輕彈拍,再將聽覺加進(jìn)去,你的聽覺要足夠細(xì)敏,要能聽出“咚、咚”“突、突”“嗒、嗒”的區(qū)別,這些聲音是生熟度的行板?!班?、嗒”太生,“突、突”太熟,“咚、咚”才是生熟度正好的宣言,而一般人聽不出來。所以人們在切瓜之前,總有點忐忑,怕預(yù)期的甘甜落空。事實上,在一刀下去的那一刻,就基本能聽出分曉了,脆裂聲是好瓜的宣言,“噗、噗”聲是失落的嘆息。吃瓜,將人所有的感覺都調(diào)動起來了。

        起初,我們家沒有種瓜,因為勞力少。叔叔家每年都會送些瓜來,母親不好意思,也不想讓孩子們失落,就在靠近叔家的田地里也種上一些,就近取些種瓜經(jīng)驗,而治蟲害、掐瓜頭等技術(shù)活,就叔叔順便代勞了。有時也會在棉花地里套種幾棵,感覺這更神秘,當(dāng)母親把第一個熟瓜抱回家時,我們驚喜得蹦了起來,以后會隔三岔五地到棉花地里,大聲吆喝著尋寶。

        家里種了西瓜,等于在春天里種了憧憬,在夏日里種了狂歡。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国内自拍第一区二区三区|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本|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多毛小伙内射老太婆|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 人妻熟妇乱系列|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一区二区日本| 无码毛片内射白浆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网站地址一地址二|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 欧美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婷婷|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自拍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国产专区一线二线三线码|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JIZZJIZZ国产| 精品少妇后入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激情自拍视频| 九九热线有精品视频86| 五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东北妇女肥胖bbwbbwbbw|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亚洲不卡|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 精品国产中文久久久免费| 丰满熟女高潮毛茸茸欧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