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決定。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在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規(guī)定,意義重大。
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被認為是此次《土地管理法》修訂的最大突破。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guī)劃、依法登記,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村民代表同意的條件下,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直接使用。同時,使用者取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后還可以轉讓、互換或者抵押。從而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排除了法律障礙,結束了多年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同等入市的二元體制,有利于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
改革農村土地征收制度被認為是此次《土地管理法》修訂的一大亮點。修訂后的《土地管理法》縮小了農村土地的征地范圍,規(guī)范了征地程序,提高了補償標準。明確界定了征地“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6種情形,將原來的征地“批后公告”改為征地“批前公告”,明確提出“保證被征地人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證”,按照更為市場化的“區(qū)片綜合地價”而非以往的土地產值一定倍數(shù)限制作為補償標準。特別是提出“征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并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不再將農民居住的住宅作為地上附著物進行補償,從法律上為被征地農民構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保障體系,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土地權益。
對農村宅基地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是此次《土地管理法》修訂的另一亮點。修訂后的《土地管理法》堅持實行一戶一宅的基本管理制度,增加了戶有所居的規(guī)定,下放了宅基地的審批權,允許已經進城落戶的農村村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這是對一戶一宅制度的重大補充和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對農民土地利益的保護。
此次《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是農村土地管理的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對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和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推動國土空間有序開發(fā)利用、落實最嚴格土地用途管制等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這也將對構建城鄉(xiāng)統(tǒng)一建設用地市場和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對未來土地和房地產市場運行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