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因為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課文重點應該放在“腳”上,完全可以不寫葉子的。可是作者卻把葉子寫得那么細致生動,如此一來,豈不是主次不分了嗎?讓我們帶著這個疑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課文在沒有寫爬山虎的腳前就先寫爬山虎的葉子了,請看第二自然段:“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描寫了葉子在墻上的樣子、色彩和排列方式,寫得十分具體,連人看后覺得“舒服”的感受都寫到了。那作者是否在為寫“腳”作鋪墊呢?
我們再來看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觸、變、巴、彎、拉”一系列動作,最終使爬山虎的腳由直變彎,縮短了距離,產(chǎn)生了拉力,使爬山虎的莖緊緊貼在墻上。葉子長在莖上,莖緊緊貼在墻上,葉子還能不隨之而生長嗎?
兩者這么一聯(lián)系,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爬山虎的葉子那樣茂盛,“鋪得那樣均勻”,得益于爬山虎的力量,要是爬山虎的腳沒有一定的力氣,能使葉子長好嗎?正是爬山虎“腳”的力量使葉子變美了!這樣看來,第二自然段寫葉子,是在為寫“腳”作鋪墊,是為了寫出爬山虎腳的作用。
將前后內(nèi)容進行聯(lián)系,捋清了文章內(nèi)容和中心的關(guān)系后,我們就能更準確地解讀課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