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本名馬力,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風雨〈洛神賦〉》《破案:孔雀東南飛》等,曾獲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被譽為“文字鬼才”的馬伯庸擁有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擅長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線索,串聯(lián)出五彩繽紛的故事。近日,古裝現(xiàn)象級劇集《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觀眾重新領略到開放的大唐氣象,也讓原著作者馬伯庸再次走向舞臺的中央。
對文字,馬伯庸仿佛有種奇特的能力,常常能將一個線索拓展為一整個小說世界。
《長安十二時辰》小說的由來,就始于他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提問,“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里?”
《刺客信條》是一個沙盤類電子游戲,主角穿梭于城市間,執(zhí)行刺殺任務。馬伯庸很喜歡玩這個游戲,當他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唐代長安城。“想想一個冒險者的身影,在月圓之夜的大雁塔上躍下,追捕他的火紅燈籠從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驚起樂游原上無數(shù)的宿鳥……如果能寫出來,這該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長安十二時辰》被觀眾稱為大唐版《反恐24小時》。亦正亦邪的主角張小敬熟知長安城的黑白兩道和三教九流并從中周旋,他從一個死囚搖身一變最終成為長安城的拯救者。馬伯庸把這一年民間關于長安有神火降臨的傳說,與突厥入侵長安、賀知章之死以及名將王忠嗣的故事中的蛛絲馬跡串在一起,用豐富的細節(jié)描摹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對他來說,唐代的長安城是一個夢幻之地:“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實在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適的舞臺?!?h3>拿論文當素材的“較真”作家
《長安十二時辰》真正開始動筆時,馬伯庸發(fā)現(xiàn),原來最大的挑戰(zhàn)不是故事編織或人物塑造,而是對那個時代生活細節(jié)的精準描?。涸趺闯燥垺⒃趺春炔?、去哪里上廁所,長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欄桿什么形制……為此,馬伯庸做了兩個方面的準備:一是“大案牘術”,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和論文,邊讀邊把長安城諸坊的功能、典故、所居名人寫進批注,做完地圖,整個長安終于看得透徹了;二是去西安實地找感覺,成為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碑林博物館等地的??汀?/p>
在馬伯庸近乎強迫癥一般的寫作方式下,人們最終看到了許鶴子的衣裙高髻,張小敬的織錦缺胯袍配六合靴,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店鋪,富貴人家的高堂華樓……一個活生生的長安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
無疑,《長安十二時辰》為觀眾提供了足夠豐富的觀看維度,每個人都能在劇中找到一個點去深入探討?!度嗣袢請蟆吩u論說,《長安十二時辰》將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以長安民生民俗的生活點滴融入到了緊張刺激的劇情之中,讓海外觀眾在觀劇的同時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到輝煌璀璨的中華唐文化,顯露出了濃郁的中國風尚。
《長安十二時辰》以美劇的強節(jié)奏,ACT游戲的“跑酷”方式,講述一個主旋律的愛國反恐題材,混搭感十足,有評論形容其為“單田芳講漫威”。
快節(jié)奏、強情節(jié),這樣的特質(zhì)鮮少出現(xiàn)在歷史題材小說里,馬伯庸卻將兩種看似不搭的元素完美混合。他說:“我寫《長安十二時辰》,就想寫出美劇的節(jié)奏感。故事放在12個時辰的范疇里來保持張力。中國古裝劇節(jié)奏都偏慢,因為古代確實節(jié)奏慢,但我一直想有沒有可能把這種現(xiàn)代敘事方式放到古代,用更容易被現(xiàn)代人接受的方式講出來。我就盡量在字句、語句上追求簡短,讓臺詞沒有廢話。我還做了一個細節(jié)調(diào)整,就是所有人都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不是兩個人坐在這里你一句、我一句。我希望把信息量的密度帶出來。”
而原著黨這么形容追劇的心情:“追完12集的我,每天每周好像有一件事等著我去做一樣,心情很急迫?!?h3>在受限制的空間發(fā)揮自己的想象
說起來,《長安十二時辰》只是馬伯庸眾多以歷史為背景的作品之一。在它之前,《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顯微鏡下的大明》都擁有不錯的熱度。讀者喜歡他的小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書中豐富的想象力。馬伯庸說,這得歸功于當年高級工程師父母的“散養(yǎng)”態(tài)度,家里有個大書架,他隨時都能拿書看。
因此,有人把馬伯庸歸屬于那種精力旺盛、閱讀速度極快而又從不偏食挑食的類型:從動漫游戲、流行文化到美劇日劇,再到古典小說、嚴肅文學甚至學術著作均有涉獵,這些閱讀經(jīng)驗也都對他的個人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影響。
與同時期出道的“80后”作家開辟新的“都市題材”寫作文體不同,馬伯庸善于在歷史中發(fā)現(xiàn)有趣的蛛絲馬跡,從古代題材中尋找到現(xiàn)代意義,而不去試圖重新建構世界觀。馬伯庸對歷史的興趣在于“希望在一個受限制的空間里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坝械念}材是沒有限制的,比如科幻,可以撒開了寫,但這會讓我覺得不太過癮。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有史實的限制,在歷史的縫隙翻出一些可能性,會更有挑戰(zhàn)。”
(一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