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宏
“食色,性也”,喜愛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使然,因而對美的追求更是自亙古流傳。明末清初,文學(xué)世俗化愈顯,才子佳人小說也由此盛行。而在崇尚詩文的明清時期,文學(xué)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大多有些許相通之處,即以詩文為媒。共同的興趣愛好使得主人公之間產(chǎn)生了朦朧的好感,而后在不斷地相處中漸生愛意,最終或喜結(jié)良緣,或共同經(jīng)歷一番波折。文學(xué)故事多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期冀,所以結(jié)局多以喜結(jié)良緣告終。但世事波折,現(xiàn)世中“千里共嬋娟”的親情尚且難得,遑論是偶然萌發(fā)的愛情。于是富貴功名,俗世浮生都幻化成了文人筆下瑰麗的夢境,任由文人們提筆抒寫,刻畫出心中所感的一個個“佳人”形象。
歸納分析明清文學(xué),文人筆下的“佳人”普遍具有以下特質(zhì):
一、形貌帙麗,風(fēng)姿綽約
才子佳人小說大都學(xué)步《金瓶梅》,盡力描繪有如潘金蓮一般美貌的女子。書中多次從側(cè)面描寫出潘的美貌,如當吳月娘初見潘金蓮時的印象:“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云愁;臉如三月桃花,暗帶著風(fēng)情月意。纖腰裊娜,拘束的燕懶鶯慵;檀口輕盈,勾引得峰狂蝶亂。玉貌妖嬈花解語,芳容窈窕玉生香。”連同為女人的吳月娘都為此嘆服,更別提那些覬覦美色的男人們了。
《玉嬌梨》作為明清時期的典型文學(xué),出色的塑造了白紅玉一角,書中描繪得白紅玉姿態(tài)極妍,額前雙眉如初春之柳,眉目之間卻有秋波蕩漾,“果然是山川秀氣所鐘,天地陰陽不爽,有百分姿色,自有百分聰明。”引得書中的男主自覺若不能娶她為妻,滿腹經(jīng)綸也沒了意義。
《聊齋志異》一書的精髓在于花妖狐魅與人的戀情,書中以大量篇幅敘述此類故事,其中的女主角也符合“佳人”的形象:女鬼聶小倩“白晝端相,嬌艷尤絕”;狐女嬰寧“容華絕代,笑容可鞠”;花妖香玉“艷麗雙絕”…
由此可見,“絕色”正是吸引才子的先決條件。人是一種視覺動物,無論哪個時代,姣好的容貌都是受人追捧的。
二、才華橫溢,曉暢詩文
才子佳人修得圓滿,琴瑟和鳴,日常生活中自然少不了吟詩作賦與管弦絲竹點綴。佳人文采斐然、蕙質(zhì)蘭心,才得與才子相般配?!队駤衫妗防锾岬降陌准t玉性情俱佳,又天資聰穎,早在八九歲的年紀就已經(jīng)把女兒家的女工針線活計舞弄的十分嫻熟,等到十四五歲,更是遍讀詩文,說是個女學(xué)士也不為過了。且作者特意點出了白紅玉對詩文的精通與擅長?!镀缴嚼溲唷分薪o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數(shù)書中的兩個才女山黛和冷絳雪,她們不但滿腹詩書,且才思敏捷,處世沉穩(wěn)老練,須眉老者都自嘆弗如。
文中塑造的女子形象不再是狹隘、愚昧的,是德才兼具,而后方有才子垂青。
三、富有主見,性情堅貞
明末清初的社會涌動著一股批判傳統(tǒng)儒家道德的新思潮,譬如李贄的“尊重婦女”“提倡婚姻自由”、王夫之的反禁欲主義及湯顯祖的“真情”觀、馮夢龍的“情教”說……其深刻地影響了下層文人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女性從以往的“性奴”形象中掙脫出來,也少了幾分閨中思婦的感覺一一她們有了獨立的人格和堅毅的品質(zhì),勇于抗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膽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盧夢梨“恐異日失身非偶”,所以常常以男裝示人,與心上人相見互贈禮金、許下盟愿也要假托是為了自己的妹妹才這樣做,現(xiàn)在看來有趣的行為在當時卻極為荒謬。但這發(fā)展成了一種開放的性意識,以至于后來演變出的狹邪小說中,那些名伶倡優(yōu)竟也與男人一般縱欲、風(fēng)流了。
不難看出,明清時期的文學(xué)作品中對“佳人”的塑造主要圍繞在容貌、才智、性情三方面?!队駤衫妗分凶髡咴俳杼K友白之口這樣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才無色”“有色無才”才色兼?zhèn)涠鴮ψ约簾o情的,都算不上“佳人”。這也基本表達了明清時期文人對佳人這一理想形象基礎(chǔ)認知。
縱覽古文學(xué),明清時期的小說善于并且樂于塑造才學(xué)兼?zhèn)涠帜懽R國人的女性形象,這是從前的文學(xué)作品中極少出現(xiàn)的情況,這一文學(xué)現(xiàn)象也因此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明清文化特征。但是擁有著才智天資的佳人也并不總是以圓滿的結(jié)局退處歷史舞臺,紅顏命薄、佳人難留的悲劇也是這一時期文人們深刻揭示的問題。最為典型的當數(shù)這一時期留存的《紅樓夢》,這本長篇小說中用大量篇幅描述、渲染的并不是男子的英明魁梧,而是閨閣女性的靈動聰穎。王熙鳳的手段才干,薛寶釵的縝密細心,林黛玉的愁思文采,即使是篇幅有限的賈探春,也是一朵頂著刺的玫瑰,充當著女中豪杰。性格之外它處世十分精明,遇事老練沉穩(wěn),對問題往往更能抓住本質(zhì),再加上學(xué)識的淵博,在賈府眾多女眷中也當?shù)蒙鲜浊恢?。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女子,也只能一生掙扎與庶出的命運當中,遠嫁離家草草開始了自己晦暗的后半生。“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賈探春的判詞字字泣血,昭示著賈探春的結(jié)局悲苦,但又何嘗不是生于這樣的時代,雖有才識智慧卻難以脫離苦難的“佳人”們共同的困苦呢。
明末清初時許多文人認為佳人最初的理想形象應(yīng)當有情感、有欲望但不驕淫的,她們深情但不多情,風(fēng)流而不淺薄,這也是當時人們所說的佳人才子位于七情中道的道理。精妙的平衡之間我們得以窺見王嬌娘的始不正,卒歸正;李漁的風(fēng)流道學(xué)相合等等。清中期小說中的佳人逐漸道德化,個人的感情與社會環(huán)境相合,佳人也由最初的多樣變?yōu)榱俗罱K的淑女,一如乾隆所贊揚過的貞女烈婦。即便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短暫一生中對自由的向往,對感情的珍視也只能深埋在心底,不能流露半分。而明中期文學(xué)中大膽表露感情、追求幸福的情節(jié)更是趨近于無??梢妰H僅是明清之間“佳人”的藝術(shù)形象也在不斷變動,世事困頓,唯有文學(xué)對人性美好的憧憬不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