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山,談宜傲,陶 陶,肖 峻,周林玉
前列腺癌是常見的泌尿生殖系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在男性腫瘤中位居第二位[1],近年來前列腺癌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是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選措施,其手術治療包括開放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和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根治術。本文就三孔法或四孔法ELRP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病人效果作一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87例經(jīng)ELRP治療的前列腺癌病人,其中采用三孔法ELRP者28例(三孔組),四孔法ELRP 59例(四孔組)。三孔法組年齡59~85歲;四孔法組年齡59~84歲。11例因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增高或者體檢行泌尿系B超檢查發(fā)現(xiàn)前列腺有結節(jié),采用 B超引導下經(jīng)直腸或經(jīng)會陰前列腺穿刺活檢術,穿刺活檢病理明確診斷前列腺癌;3例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后,病理提示前列腺腺癌。術前:行盆腔MRI平掃加增強掃描檢查,排除外周組織器官浸潤及盆腔淋巴結轉移;行ECT全身骨掃描檢查,均未見有骨轉移征象;完成血清PSA檢查及前列腺體積計算;病人心、肺及肝腎功能無明顯手術禁忌。2組病人年齡、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tPSA)、臨床分期、術前是否合并高血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經(jīng)ELRP治療的局限性前列腺癌病人術前特征
△示χ2值
1.2 手術方法 采用經(jīng)腹膜外三孔法或四孔法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氣管內(nèi)插管全身麻醉,病人仰臥位,頭低腳高位,常規(guī)消毒鋪單,取臍下正中4 cm縱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腹直肌前鞘,血管鉗撐開腹直肌至腹直肌后鞘,手指先行分離腹膜外間隙后,以自制氣囊擴張膀胱前腹膜外間隙,經(jīng)臍下套管置入腹腔鏡,在腔鏡監(jiān)視下,于右側腹直肌外側緣臍下兩指處放置 10 mm Trocar。左側腹直肌外側緣臍下兩指處放置 5 mm Trocar,四孔法要在右側髂前上棘內(nèi)側兩指處放置5 mm Trocar,由助手輔助術中操作。分離Retzius間隙,切開盆內(nèi)筋膜,切斷恥骨前列腺韌帶,縫扎背深靜脈叢(見圖1)。清除前列腺表面脂肪,辨認膀胱頸和前列腺分界線,離斷膀胱頸(見圖2)。分離輸精管和精囊,切開Denonvilliers筋膜,分離前列腺直腸間隙,處理前列腺側韌帶,分離并保留神經(jīng)血管束,離斷前列腺尖部尿道(見圖3)。將前列腺暫時置于手術野外,再行膀胱和尿道單針連續(xù)吻合(見圖4),滿意后,適當擴大臍下切口,取出標本,徹底止血,恥骨后留置引流管,結束手術。觀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Gleason評分、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手術切緣情況及術后生化復發(fā)。
1.3 隨訪 術后隨訪3個月,包括PSA檢查及有無尿道癥狀等。連續(xù)2次血清PSA≥0.2 μg/L定義為前列腺癌生化復發(f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χ2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法。
本組87例均順利完成經(jīng)三孔法或四孔法ELRP治療,無一例中轉開放手術。術后Gleason評分、術后尿管留置時間及術后復發(fā)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孔法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前列腺體積均比四孔法少(或小)(P<0.01)(見表2)。三孔法切緣陽性發(fā)生率較四孔法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術后加用內(nèi)分泌治療。1例前列腺體積為87.6 mL經(jīng)三孔法ELRP治療病人,術中輸血300 mL。術后出現(xiàn)漏尿4例,經(jīng)牽拉導尿管、延遲拔除尿管的時間后愈合;術后發(fā)生尿失禁6例,其中5例經(jīng)盆底肌鍛煉后好轉,1例臥床時有排尿控制力,站立時不能完全控制。術后隨訪3~17月,生化復發(fā)6例,予內(nèi)分泌治療后控制滿意。
表2 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示Fisher確切概率法
前列腺癌是影響老年男性健康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是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金標準[2]。本組通過三孔、四孔法ELRP治療87例局限性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對于體積較小的局限性前列腺癌而言,三孔法ELRP更具有明顯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相比于開放手術而言,腹腔鏡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術由于其獨特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已成為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選方式[3-4]。而經(jīng)腹膜外入路腹腔鏡下手術由于直接通過Retzius間隙抵達恥骨后實施操作,未進入腹腔,不僅有效避開對乙狀結腸、直腸以及其血管神經(jīng)等存在潛在損傷,還減少對膀胱分離、降低膀胱醫(yī)源性損傷和功能紊亂的發(fā)生,故而是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更好的方法[5]。 由于腹腔鏡入腔套管多,不僅增加腹部入孔數(shù)量,還增加出血、切口疝及內(nèi)臟損傷的概率,影響腹部皮膚美觀。因而,臨床上逐漸嘗試減少腹腔鏡入孔數(shù)量開展前列腺癌的手術治療,即省去右側髂前上棘內(nèi)側穿刺孔,由傳統(tǒng)四孔法改進為三孔法ELRP[6-7]。由于三孔法前列腺癌根治術將傳統(tǒng)需要1個主刀和2~3個助手才能完成的手術精簡只需1個主刀和1個助手就能完成手術,雖然節(jié)約了人力資源,但對術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騫[7]在傳統(tǒng)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的基礎上結合其自身的手術經(jīng)驗與心得,對手術過程進行簡化和調(diào)整,將其歸納為三孔六步法經(jīng)腹膜外途徑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推動其在臨床開展。
由于三孔法ELRP較傳統(tǒng)操作套管減少,術者通過對膀胱頸的3點和9點鐘的位置為膀胱下動脈前列腺支進行夾閉減少出血,使術野清晰,便于前列腺的切除。前列腺完整切除后,采用倒刺線單針連續(xù)縫合進行膀胱頸和尿道吻合,操作簡化。劉茁等[8-9]通過比較三孔法與四孔法ELRP近期臨床療效,認為與四孔法相比,三孔法經(jīng)腹膜外途徑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病理切緣等效果相對較好,近期腫瘤控制和術后控尿功能恢復情況相似。本組病例顯示,相比于四孔法組而言,三孔法ELRP能明顯減少手術操作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尤其術中出血量平均減少近60mL,而對術后復發(fā)、尿控功能及腫瘤控制卻無明顯差異。故而,對于有豐富腹腔鏡手術經(jīng)驗的醫(yī)師,經(jīng)三孔法ELRP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
當然,三孔法ELRP除了要求術者具備豐富腔鏡技術外,還有一些因素需要考慮,比如臨床分期、腫瘤是否局限、前列腺體積、術前PSA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壓等。研究[5,7-8]表明,腹腔鏡下對局限性前列腺癌切除具有明顯優(yōu)勢,尤其對于臨床分期為T1~T2期、前列腺體積<60 g者較為適合。本組病例顯示,三孔法組前列腺體積要明顯小于四孔法組,而且其中1例經(jīng)三孔法治療的體積大前列腺癌術中出血較多,說明對于體積較小的局限性前列腺癌病人而言,三孔法ELRP成為其治療的首先術式。當然,對于年齡、術前PSA及是否合并高血壓病人而言,兩組之間未見明顯差異,與文獻[9-10]報道相一致??紤]三孔法ELRP具有手術操作時間短、出血量少等優(yōu)勢,對于高齡合并高血壓的局限性前列腺癌病人而言,也應優(yōu)先考慮三孔法ELRP來治療。
盡管本組87例局限性前列腺癌經(jīng)三孔法或四孔法ELRP治療后均取得滿意療效,但入選三孔法ELRP組病人的前列腺體積相對較小,今后仍需進一步擴大病例數(shù)進行療效評估和分析。鑒于三孔法ELRP不僅創(chuàng)傷小,而且還美觀,因而對于體積較小的局限性前列腺癌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