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專麗 冶鵬輝 周雪雁
摘 要 為探究阿苯達唑對體外培養(yǎng)的豬帶絳蟲不同部位(頭部、頸部、節(jié)片)的糖原作用效果,分別制備濃度為0 μmol·mL-1、10 μmol·mL-1、20 μmol·mL-1、30 μmol·mL-1、40 μmol·mL-1的阿苯達唑溶液,并加入等量含營養(yǎng)液的生理鹽水,在此條件下各培養(yǎng)24 h、48 h、72 h、96 h,最后采用石蠟切片法制片、染色,觀察豬帶絳蟲糖原在頭部、頸部、節(jié)片的情況。結果表明:阿苯達?破壞豬帶絳蟲的最佳濃度為20 μmol·mL-1,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糖原可被完全破壞。此外,頸部糖原減少最明顯,說明阿苯達?對頸部糖原破壞最大。
關鍵詞 阿苯達唑;豬帶絳蟲;糖原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74
豬帶絳蟲病或稱為囊尾蚴病綜合征是一種由人類寄生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豬囊尾蚴主要存活在豬的橫紋肌內,尤其是肩部、頸部、腹部、腿部的肌肉中寄生的情況較為多見,同時還會在心臟、大腦等部位寄生,成蟲豬帶絳蟲則寄生在人體小腸內,蟲體為白色半透明帶狀[1]。豬帶絳蟲病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疾病,給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guī)砹溯^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和經濟負擔?;诖耍骄堪⒈竭_唑對豬帶絳蟲糖原的作用,以便于更好治療豬帶絳蟲病。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新鮮米豬肉,生理鹽水,阿苯達唑,Hanks培養(yǎng)液,小牛血清,鏈霉素,青霉素,石蠟,糖原PAS染色劑(過碘酸、20 g·L-1甲基綠、醋酸鈉-吡啶、Schiff氏液等),75%乙醇溶液,石蠟。
1.2 儀器與設備
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顯微鏡,奧林巴斯CX21;石蠟切片機
1.3 實驗方法
從各肉制品加工廠、農貿市場挑選疑似含有囊尾蚴的新鮮肉品,此肉一般顏色較暗淡不鮮亮,瘦肉中呈黃豆樣大小、乳白色半透明水泡[2]。購入后挑選充滿透明囊液的大小類似、生長狀況類似的囊尾蚴,以保證將實驗過程中因絳蟲個體差異引起的實驗誤差降到最低。
將收集到的豬囊尾蚴置于37 ℃生理鹽水中輕輕地反復清理3~4次,然后用含40%豬膽汁的生理鹽水置于42 ℃恒溫培養(yǎng)箱內孵育至絳蟲蟲體頭頸部孵出。然后選擇生命力強且形態(tài)大小類似的蟲體在37 ℃的生理鹽水中漂洗2~3次。
配取濃度分別為0 μmol·mL-1、10 μmol·mL-1、20 μmol·mL-1、30 μmol·mL-1、40 μmol·mL-1的阿苯達唑溶液5 mL,分別置于5個直徑為15 cm的平皿中,各加入2條豬帶絳蟲,再均加入Hanks培養(yǎng)液20 mL、小牛血清10 mL,為防止細菌對豬帶絳蟲生長造成影響,可在營養(yǎng)液中加入100 U·mL-1青霉素以及100 μg·mL-1鏈霉素。標號后置于39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并每12 h更換一次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48 h后,觀察比較不同濃度下各組豬帶絳蟲蟲體頭部、頸部和節(jié)片三部分糖原的情況,并設置陰性對照組即用醋酸酐-吡啶消化組織中的糖原。
采用對糖原影響最小的阿苯達唑濃度,取四個直徑為15 cm的平皿各加入3條豬帶絳蟲,再加入Hanks培養(yǎng)液20 mL、小牛血清10 mL,為防止細菌對豬帶絳蟲生長造成影響,可在營養(yǎng)液中加入100 U·mL-1青霉素,100 μg·mL-1鏈霉素。標號后置于39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分別培養(yǎng)24 h、48 h、72 h、96 h,并每12 h更換一次營養(yǎng)液,達到各自培養(yǎng)時間后,觀察各組豬帶絳蟲蟲體各部分糖原的情況,并設置無阿苯達唑培養(yǎng)的對照組觀察此組絳蟲各部分糖原情況。
取出各組處理的囊尾蚴,在普通固定液中浸泡約10 min后取出,經脫水透明處理后開始浸蠟包埋,使用切片機切成厚度約20 μm的切片并編號標出頭節(jié)、頸節(jié)、節(jié)片,然后附著于載玻片上烤干,最后進行脫蠟,制成切片[3]。進而使用PAS染色法進行染色[4],水洗數次后滴加過碘酸于涂片上,靜置10 min后沖洗2~3次,然后浸入Schiff氏液30 min后取出沖洗,并用20 g·L-1甲基綠復染15 min即完成染色,鏡下觀察各組絳蟲蟲體各部分糖原變化。為了減少制片染色過程中糖原的損失,用0.5%火棉膠保護組織[5],沖洗過程應當緩慢輕柔或在靜水中漂洗2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濃度阿苯達唑對豬帶絳蟲的影響結果
不同濃度阿苯達唑對豬帶絳蟲的影響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10 μmol·mL-1阿苯達唑對糖原作用不夠明顯,且隨阿苯達唑濃度的增加則對豬帶絳蟲囊尾蚴中糖原的破壞也增加,且分別觀察各組中頭部、頸部、節(jié)片中糖原情況可發(fā)現,頸部糖原受破壞較嚴重。當無阿苯達唑作用時豬帶絳蟲各部分組織胞漿中紅色顆粒均較多且粗大,少部分甚至呈現紫紅色,此外也表現為頸部紅色區(qū)域最多且顏色相對最深。實驗結果顯示,阿苯達唑濃度為20 μmol·mL-1、30 μmol·mL-1和40 μmol·mL-1作用的絳蟲組織胞漿中有1個或2個紅色顆粒環(huán),有的則呈現彌漫紅色物,表明這三個濃度在時間為48 h內的作用效果相似,推測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有藥物作用時間不足導致高濃度阿苯達唑并未完全發(fā)揮其作用,也可能是因為此藥物對豬帶絳蟲的作用已達到最大。
2.2 不同培養(yǎng)時間對豬帶絳蟲的影響結果
不同培養(yǎng)時間對豬帶絳蟲的影響結果見表2。采用20%濃度阿苯達唑進行此實驗,結果表明培養(yǎng)24 h和48 h的絳蟲胞漿中有1~2個紅色大顆?;?0個以下中等大的顆粒,有的則呈現彌漫狀態(tài)的紅色物,表明糖原含量較少。作用72h者和作用96 h者則無紅色陽性顆粒和淺紅色物質存在,表明無糖原存在或偶然造成糖原損失,應當重復進行試驗。比較各組豬帶絳蟲頭部、頸部、節(jié)片可發(fā)現,頸部紅色區(qū)域相對較少,對照無藥物作用的絳蟲頸部糖原含量較多,可知此處受阿苯達唑破壞較嚴重。此外,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阿苯達唑對糖原的破壞作用也加強直至完全破壞。
3 結論與討論
阿苯達?破壞豬帶絳蟲的最佳濃度為20 μmol·mL-1,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糖原可被完全破壞。此外,頸部糖原減少最明顯,說明阿苯達?對頸部糖原破壞最大,推測造成這一作用特點的原因是頸部為新節(jié)片產生的部位,新陳代謝旺盛,糖原產生較多。
參考文獻:
[1] 高學軍,李慶章,劉永潔,等.奧芬達唑和阿苯達唑對豬囊尾蚴作用形態(tài)學比較觀察[J].中國獸藥雜志,2004(8):9-12.
[2] 陳兆浚,牛安歐,周梓林.阿苯達唑對豬囊尾蚴糖原作用的觀察[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88(S1):114.
[3] 郝艷紅,李慶章,劉永潔,等.藥物對豬囊尾蚴體外作用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0(2):19.
[4] 黃瓊華.上杭縣豬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學和防治調查[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5] 史大中,劉德山.吡喹酮對囊尾蚴糖原和堿性磷酸酶作用的觀察[J].蘭州醫(yī)學院學報,1983(1):12-1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