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順慶
【摘要】文明本來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應當平等交流互鑒。然而,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奉行西方中心文明觀及歷史終結論,將西方文化視作世界文化的中心,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明優(yōu)越論。從文明史實及文化發(fā)展來看,文明是多元生成的,并不是西方中心的。文明是人類智慧共同構成的,應當以史為鑒,努力建構全球化語境下世界多元文明新格局。
【關鍵詞】西方中心文明觀 多元文明格局 文明互鑒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這是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但是,一些西方人并不這樣看,他們認為,西方文明高人一等,東方文明是低級、野蠻的文明。而這種文明觀,為西方文明一家獨霸搭建了理論基礎,將西方文化視作世界文化的中心,認為西方文明高人一等,是啟蒙者的角色。背后則是西方中心下的文明霸權,本質(zhì)是一種文明優(yōu)越論。西方中心論成為今天的西方優(yōu)先論的基本依據(jù),某些人鼓吹的“美國優(yōu)先論”,實質(zhì)上就是以西方文明高人一等的文明觀為基礎的。
實際上,西方某些人的這種觀點,并不始于今日,而是西方人自近現(xiàn)代以來逐漸形成的一個基本看法。例如,大哲學家黑格爾對東方哲學,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哲學完全不屑一顧,他甚至認為,中國根本沒有哲學。他在《哲學講演錄》中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鬃又皇且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我們根據(jù)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睂诟駹栠@個帶著西方文明優(yōu)越感的典型“中國黑”,錢鐘書先生曾提出嚴厲批評,在《管錐編》第一冊第一篇《論易之三名》中,錢鐘書先生如此寫道:“黑格爾嘗鄙薄吾國語文,以為不宜思辯;又自夸德語能冥契道妙,舉‘奧伏赫變(Aufheben)為例,以相反兩意融會于一字(ein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ei entgegengesetzte 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無義蘊深富爾許者。其不知漢語,不必責也;無知而掉以輕心,發(fā)為高論,又老師巨子之常態(tài)慣技,無足怪也;然而遂使東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馬牛風,則不得不為承學之士惜之?!?/p>
當前的“美國優(yōu)先”“美國例外”,其底氣正是以西方文明高人一等的文明觀為基礎的,一方面出于美國對自身文化價值觀的“自視清高”,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對其他國家文明和制度的“傲慢與偏見”。針對某些批評中國的西方人,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卻對中國比較推崇,他駁斥道:“我們誹謗中國,唯一的原因,便是中國的哲學和我們的不同?!睂τ谥形魑拿鞯陌l(fā)展,伏爾泰指出,當中國的文明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昌盛的時候,歐洲人“還是一群在阿登森林里流浪的野人呢”。在西方啟蒙運動那里,東方是一個重要參照,孔子成為了理性主義的代言人和領路人,東方世界為西方啟蒙思想家提供了所向往的理性精神。伏爾泰表現(xiàn)出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認可和欣賞,他在《哲學辭典》中指出“常識不平?!保–ommon sense is not so common),伏爾泰號召西方,尤其是歐洲的君主們應該認真向孔子、向中國學習。
西方的文明傲慢與偏見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黑格爾為什么如此傲慢,為什么對東方文明如此蔑視和貶低,因為他認為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明就是最優(yōu)越的。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在有教養(yǎng)的歐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臘,就會涌起一種家園之感?!边@個“家園”就是西方文明優(yōu)越論的源頭。然而從文明史實上來看,這個源頭并不能支撐西方中心論。
眾所周知,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都具有非常古老而輝煌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古蘇美爾/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qū)。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字、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各個文明都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較早計算了圓周率,古巴比倫和中國都較早發(fā)現(xiàn)了勾股定理或其實際應用,古印度則發(fā)明了阿拉伯數(shù)字。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都有偉大的文學作品,比如,蘇美爾史詩《吉爾伽美什》,古埃及的《亡靈書》,中國的《詩經(jīng)》??傮w而言,四大文明古國都是文明獨立產(chǎn)生地,有著清晰的文明產(chǎn)生、發(fā)展、延續(xù)脈絡。然而,四大文明中并沒有古希臘文明。
為什么古希臘不屬于文明古國?根據(jù)學術界的研究證明,因為古希臘文明不是原生性文明,不是原創(chuàng)文明,而是在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消失之后,吸收這些文明而形成的次生文明。主要例證如下:
首先,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原創(chuàng)的文字,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古印度的達羅毗荼文。然而古希臘文字并非原創(chuàng),而是來源于亞洲腓尼基字母,近現(xiàn)代考古學家們在烏加里特古城發(fā)現(xiàn)了數(shù)以千計的用楔形符號寫的字母文字泥版。學者們還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字母文字表的《識字讀本》。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基礎上將原來的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時間約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后來在腓尼基南北通用的由22個輔音音符所組成的字母,就是由此演進而來的。隨后,古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希臘字母。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qū)拉丁人的拉丁字母。如今歐洲各國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是從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演變而來的。因此可以說,亞洲的腓尼基字母文字是歐洲國家字母文字的始祖。
其次,古希臘的青銅器來自古兩河文明,最早的青銅器出現(xiàn)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公元前3000年進入青銅時代,古埃及文明緊隨其后。古希臘的青銅器是學習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青銅器的。
最后,古希臘的巨石建筑技術及風格來自古埃及。古代埃及在人類歷史上最為顯著的技術成就就是用石頭建造至今猶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廟。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基。現(xiàn)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為修建于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全部用琢磨過的巨大石塊筑成,每塊平均重2.5噸,共用巨石約230萬塊。古埃及人的神廟建筑也非常驚人,如現(xiàn)存尼羅河畔卡爾納克的一座建于公元前14世紀的神廟,它的主殿占地約5000平方米,矗立著134根巨大的圓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根直徑為3.6米,高約21米,可見其何等壯觀。
可以說古希臘文明是在古埃及與古兩河流域兩大古原生文明影響下的一個次生文明,后來古希臘文明西移到古羅馬,成就古羅馬文明,最后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源頭 。從這些事實來看,西方文明本身就是向東方文明學習而形成的,何來傲慢之有。西方文明沒有理由嫌棄這個曾經(jīng)滋養(yǎng)它的東方文明。文明史實充分昭示:不同的文明常常是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方文明沒有任何理由蔑視東方文明,也沒有理由傲慢自大,西方中心論,美國優(yōu)越論,是站不住腳的。
古希臘文明雖然是在古埃及與古兩河流域兩大古原生文明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一個次生文明,但是通過文明互鑒,古希臘文明后來居上,產(chǎn)生了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偉大的學者,與同時期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等先秦諸子,以及古印度的佛陀共同形成人類偉大的文明軸心時期,形成了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西方文明以后的發(fā)展,也是與文明互鑒密不可分的。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功不可沒,對全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必須承認,即便如此,在表面上西方文化一家獨大的現(xiàn)象下,文明互鑒、文明交流依然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主流和基本脈絡。例如,當代西方哲學與文化,尤其是現(xiàn)象學、闡釋學、解構主義,海德格爾、迦達墨爾、德里達等西方哲學與文化大家,在當下中國走紅,不少人認為,當代西方哲學與文化,就是西方文明的獨創(chuàng),實際上,依然是文明互鑒、文明交流的結果。
西方近現(xiàn)代及當代哲學與文化,有著相當多的中國文化元素。例如,17世紀延續(xù)百年的“禮儀之爭”將儒家思想帶到西方,笛卡爾、萊布尼茲等大哲學家從中看到了理性主義生活方式,促使了啟蒙運動的發(fā)展,拉開了現(xiàn)代西方的序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傳統(tǒng)思想本來就是現(xiàn)代思想的搖籃之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從他探索世界本原的方式中,明顯看出了中國宋明理學的“理、氣”二元論在其哲學邏輯推演中的痕跡。在笛卡爾之后,許多西方哲學家都曾受到了中國式二元論思維模式的影響,例如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1679年,菜布尼茲就在《中國近事》說:“在實踐哲學方面,歐洲人實不如中國人?!狈▏髮W者伏爾泰的一生,對中國情有獨鐘,他的很多論述,都以中國為例子,批判當時法國乃至歐洲的專制統(tǒng)治。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對于伏爾泰等一批法國知識分子來說,中國就是他們的曙光。
中國的思想文化是西方重要的借鑒和參照對象。德國學者波格勒甚至說:“對于海德格爾,《老子》成了一個前行路上的避難所?!焙5赂駹柵c中國學者蕭師毅曾一起合譯《老子》。有研究表明,這個翻譯的過程對海德格爾的思想發(fā)展影響深遠。2000年出版的《海德格爾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寫于1943年的文章,探討荷爾德林詩作的思想意義,文中引用了《老子》第11章全文?!逗5赂駹柸返?5卷中有可靠的材料表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海德格爾就比較系統(tǒng)地讀過老莊及禪宗的經(jīng)典。對全世界學術影響巨大的法國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說:“我對中國的參照,至少是想象的或幻覺式的,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然我所參照的不必然是今日的中國,但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文字語言相關。所以,在近四十年的這種逐漸國際化的過程中,缺了某種十分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中國,對此我是意識到了的。盡管我無法彌補。”實際上,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思維和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相似之處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對“無”和“變”的強調(diào);二是二元互補的思想;三是對世界整體關聯(lián)性的認識。同樣的,著名學者??略凇对~與物》的前言里說,自己之所以寫這樣一本書,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的啟發(fā)。??略凇对~與物》的開篇就引用了一段博爾赫斯轉(zhuǎn)自 “某部中國百科全書”的動物分類,并指出:“在這個令人驚奇的分類中,我們突然間理解的東西,通過寓言向我們表明為另一種思想具有異乎尋常魅力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的限度,即我們完全不可能那樣思考?!憋@然,哪怕是當代最流行的西方思想,也是文明互鑒、文明融匯的結果。
因此,文明本來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應當平等交流互鑒。而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奉行西方中心文明觀及歷史終結論,將西方文化視作世界文化的中心。應當終結的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歷史事實顯示,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交流互動的,文明是人類智慧共同構成的,當今的文明,沒有哪一個不是在交流互鑒中形成的。為此,應當以史為鑒,破除錯誤的西方中心文明觀,努力建構全球化語境下世界多元文明新格局。加強異質(zhì)文明的對話交流、互鑒交融,打破各種文明唯我獨尊以及閉關自守的狀態(tài),倡導各個文化跨越文明圈的藩籬,在與其他文化“互照互省”中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自覺,這樣建構的世界文明格局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世界文化的橫向融合與繁榮進步,在各種文明交融互促中共同構成異彩紛呈的文明畫卷。
(作者為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文學與新聞學院學術院長,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