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局 河北廣播電視臺
編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舉國上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河北省檔案局與河北廣播電視臺共同推出60集微紀錄片《世說新語 檔案百年》。該片是一部通過翔實的檔案史料、鮮活的故事脈絡,真實再現(xiàn)河北百年革命風云的點睛之作,一經(jīng)播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為了進一步擴大該片的社會影響力,本刊將連續(xù)刊載該片腳本文字及圖片以饗讀者。
(主持人):
八一電影制片廠在《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之后,拍攝了軍教片三部曲的完結篇《破襲戰(zhàn)》。影片《破襲戰(zhàn)》以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百團大戰(zhàn)為背景,講述了太行軍民在正太鐵路上破壞襲擊日本侵略者交通運輸戰(zhàn)線、攔截毀滅軍用物資的驚險故事。今天我們通過影片《破襲戰(zhàn)》與河北省檔案館的珍藏檔案,來了解破襲戰(zhàn)背后的故事。
(短片解說):
河北省檔案館珍藏著一部1942年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出版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術講授提綱》(圖一),書中第八講就是破襲戰(zhàn)。
文中說:“如果能夠給敵之后方設備、交通工作以及機械兵器以普遍徹底的破壞”,“可以滯遏甚至完全阻止敵人軍隊以及機械化兵團的前進”,“使敵人補充受到困難,不能持久作戰(zhàn)”。
電影《破襲戰(zhàn)》就真實地還原了這段歷史。
(專家解說):
自1939年以來,日軍在華北地區(qū)大力推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在5000公里的鐵路線和3萬公里的公路間設置了3000個據(jù)點和1萬個碉堡,并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jù)地進行頻繁掃蕩,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zhàn)略區(qū)的聯(lián)系。
到1940年7月,太行根據(jù)地只剩下涉縣縣城,晉察冀根據(jù)地只剩下阜平縣城。隨著根據(jù)地的不斷縮小,八路軍的補給日趨困難,彈藥、糧餉、藥品都嚴重匱乏。
(短片解說):
當時,中共敵后武裝與日軍在裝備、補給上的差距,正面較量相對不利。但對敵人防守薄弱的各種基礎設施、后勤物資、技術兵器展開破襲戰(zhàn),就成為“避實擊虛”的妙招。
正如中共將領所說,“因為鐵路、公路掌握在敵人手中,他們可以隨時調兵,而我們的交通卻非常不方便,所以很需要破襲他們的交通線?!倍摇拌F軌是一種重要的軍事資源”,“搞了鐵軌來造槍、造迫擊炮。”
(專家解說):
1940年,八路軍發(fā)起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第一階段的正太鐵路破襲戰(zhàn)就獲得豐碩成果,鐵路沿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設施均被破壞。八路軍老兵回憶,當時的口號是“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梁,不留一根電桿”。
(短片解說):
“讓敵人用腳同我們賽跑”“讓敵人用牛驢搬炮彈大炮”。
據(jù)記載,1941年到1945年,僅晉察冀邊區(qū)群眾破襲敵人公路就累計3.7萬多公里。在平原地帶,敵后武裝還挖掘道溝搞破襲戰(zhàn)(圖二)。
葉劍英的《八路軍七年來在華北抗戰(zhàn)的概況》(圖三)中描述:“道溝深六尺、寬五尺”,“溝內每隔一里挖一圓形或弧形溝將積土堆在中間,使敵人無法順溝之縱深以行射擊”。1940年,河北平原已縱橫皆是此種道溝。據(jù)晉中第八專署統(tǒng)計,已挖成的道溝占所有道路的82%。敵人的汽車不能行駛,只能像步兵一樣作戰(zhàn)。
(專家解說):
隨著斗爭的深入,中國軍民還注意對日軍儲備物資實施打擊,能搬走的搬走,不能搬走的銷毀。如此一來,中國軍民既能有效改善補給,又能削弱一線日軍的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為此后的戰(zhàn)斗創(chuàng)造條件。
(主持人):
比起與敵軍正面交火,破襲戰(zhàn)更像是一場智謀的角力。毀鐵路、斷公路、炸橋梁,讓敵軍交通機械化的優(yōu)勢喪失殆盡,極大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有效地牽制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正面戰(zhàn)場減輕了壓力,成為抗日戰(zhàn)爭中一頁不容忽視的偉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