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9月11日,在東京首相官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率新內閣成員集體亮相。圖/視覺中國
9月11日傍晚,在東京首相官邸鋪著紅色地毯的樓梯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率新內閣成員集體亮相。
19名內閣成員中,除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和官房長官菅義偉留任外,另外的17名成員均有變動。其中,首次入閣的成員有13人,是歷次安倍內閣改組中新晉成員最多的一次。
據共同社報道,自民黨最大派系細田派和第二大派系麻生派各有3人,竹下、二階、岸田3派也各有兩人。這一安排顧及主要派系間的平衡和等待入閣人員積壓的情況,意在使黨內運營保持穩(wěn)定。
作為日本政壇的“未來之星”,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之子、前復興政務官小泉進次郎以38歲的年紀被提拔為環(huán)境相。此外,63歲的經濟再生擔當相茂木敏充改任外相,56歲的外相河野太郎改任防衛(wèi)相,兩人組成了日本外交安全團隊的“核心陣容”。
新內閣成員中還有兩位女性,一位是被任命為總務相的高市早苗,另一位是被任命為奧運相兼女性活躍擔當相的橋本圣子。
在合影之前的記者會上,安倍晉三將內閣稱為“穩(wěn)定與挑戰(zhàn)的強力布局”,表明將維持政府基本框架。但與此同時,政府迎來第七個年頭,在所有政策領域,不應該局限于當下的想法,“將在所有政策上挑戰(zhàn)大膽的改革”。針對外界最為關注的修改憲法議題,安倍表示:“修憲是自自民黨成立以來的一個夙愿,即使很困難,也一定要完成。”
19位新內閣成員中,70歲以上的有6位,60歲至70歲的有4位,60歲以下共9位。其中年齡最大的是78歲的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和科學技術擔當相竹本直一,年僅38歲的小泉進次郎則成為最年輕的內閣成員。包括安倍在內,改組后內閣成員平均年齡為61.6歲,相比上一次改組內閣的63.4歲有所年輕化。
雖然此次內閣成員新人眾多,且無派別、竹下派以及公民黨的成員共有9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過,有日本媒體分析稱,如官房長官、防衛(wèi)相、文部科學相等關鍵閣僚均由安倍“親信”擔任。
日本各大在野黨批評稱安倍優(yōu)先選擇了身邊的議員,基本是“囊括了朋友的內閣”。日本共產黨書記局長小池晃在接受《產經新聞》采訪時說:“無論怎么看,這都是‘the 安倍內閣。”
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和日本政治專家佐佐木文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內閣改組在日本通常是例行的年度事務,首相可以通過人員的調整來加強并顯示其領導能力,更新人們對于首相的印象,讓更多的人關注首相做了什么。通常情況下,新內閣的公眾支持率會上升。比如安排小泉進次郎這樣高人氣人物入閣,就是明證。
對于提拔小泉進次郎入閣擔任環(huán)境相,安倍表示,在海洋塑料垃圾、氣候變化等課題上,期待他以年輕人獨特的嶄新思維進行應對。
9月11日至12日,日本共同社實施了全國緊急電話輿論調查。結果顯示,74%的人表示對小泉有很高的期望。同時,安倍內閣支持率為55.4%,較8月份的調查數據增長了5.1個百分點。
從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入主首相府算起,安倍已經履任首相達7年之久,是戰(zhàn)后日本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如果內閣成員長期保持不變,難免會給民眾造成“因循守舊”之感。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高洪認為,從這次內閣的調整也看得出,安倍對他自己的政治生涯,有一個更為長遠的考慮。
9月11日上午,自民黨總部召開臨時總務會,決定由80歲的二階俊博留任干事長,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也接續(xù)任職。共同社報道稱,有安倍身邊的知情人士透露,安倍一度研究讓岸田文雄擔任干事長,培養(yǎng)他為“接班人”。但為實現(xiàn)修改憲法的夙愿,認為“二階的協(xié)調能力不可或缺”。
岸田文雄從安倍政權第二次當政初期開始,擔任了5年外相。2017年,他退出內閣,轉而從事黨務工作擔任政務調查會長。
高洪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安倍有打算在干完第三個黨總裁任期后,讓岸田文雄接班。以5年外相的經歷,如果岸田文雄現(xiàn)在重回內閣一線,可謂順理成章,但這可能會帶來一些諸如樹立政敵的麻煩,因此這次刻意沒有起用他。
共同社評論稱,此次內閣改組,凸顯出深化首相官邸主導的“安倍獨大體制”的姿態(tài)。距離安倍的自民黨總裁任期結束還剩兩年,這是意在達成長期政權的布局進行謀劃。
2017年日本自民黨黨章修改后,總裁最長任期從連續(xù)2屆6年延長至連續(xù)3屆9年,安倍任期隨之延長至2021年9月。如果安倍要連任4屆,則需再次修改黨章。自民黨黨章同時規(guī)定,總裁是首相的唯一候選人。只有連任黨總裁,才有機會連任首相。
對于安倍晉三是否會連續(xù)4屆擔任黨總裁,二階俊博在留任后回應稱,“如果總裁下定決心,將以符合國民意愿的形式舉全黨之力給予支持”。
今年3月,日本《朝日新聞》進行的日本民意調查顯示,近六成日本人反對安倍連任4屆自民黨總裁。
安倍本人在今年3月的參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也作出了順應民意的一番明確表態(tài):“根據自民黨黨章規(guī)定,連任4屆總裁是禁止的。作為黨總裁,我遵循這個規(guī)則是理所當然的?!?h3>強勢推進修憲
安倍的長遠考慮和布局,仍然指向他終極的政治理想。在11日的自民黨高層會議中,安倍表示“將集全黨之力強勢推進修憲”。
日本現(xiàn)行憲法是1947年5月3日開始實施的。該憲法之所以被稱為和平憲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九條規(guī)定“放棄戰(zhàn)爭”“不保持陸??哲娂捌渌麘?zhàn)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zhàn)權”等,這被視為和平憲法的核心,也被認為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走和平道路的法律基石。
在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之后不久,安倍晉三就公開表示要修改日本現(xiàn)行的和平憲法,把自衛(wèi)隊寫入憲法,并采取措施增強自主防衛(wèi)力量。在2013年回鄉(xiāng)祭祖時,他更是將修憲稱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道,修改憲法是安倍的外公岸信介在六十多年前擔任首相時就曾嘗試過的,可以說是安倍外公的遺志。
日本維新會代表松井一郎對日本媒體表示,此次改組“實際上就是為了融洽自民黨內各派關系,從而達到修憲的目的”。
在今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在競選承諾列出了四個項目:一、將自衛(wèi)隊的存在寫入第九條;二、新設緊急事態(tài)條款;三、消除參議院選舉“合區(qū)”;四、充實教育,把修憲討論的進展定為主要爭論點。其中,保留第九條的第一款和第二款并另立條款寫明保有自衛(wèi)隊的方案,被認為是兼顧了希望消除自衛(wèi)隊違憲論的安倍和要求保留第九條的公明黨雙方意向的折中方案。
不過,“修憲勢力”在參議院并未獲得由國會提議修憲所需的參院三分之二議席(164席),聯(lián)合執(zhí)政的公明黨對修改憲法第九條依然態(tài)度謹慎,自民黨內部也存在異議。同時,多數在野黨也并不打算就有關修憲議題的討論給予積極回應。立憲民主黨干事長福山哲郎對日本媒體表示:“因為民眾并不希望修憲,所以我們也不能這么做?!?/p>
共同社9月12日公開的全國緊急電話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安倍晉三在執(zhí)政期間修改憲法表示“反對”的受訪者占47.1%,而支持比例為38.8%。但《日經新聞》在7月26日至28日進行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越是年輕階層,贊成修憲全民公投的人數越多,越是高齡階層,反對人數越多。18歲至29歲的受訪者中,贊成比例為63%,反對為26%。即使是18歲至39歲,贊成比例也達到64%,而反對為25%。
安倍早已看到年輕人對修改憲法的抗拒感更小,自民黨在2014年和2015年就先后主導修改了《國民投票法》和《公職選舉法》,將修憲公投投票年齡和公民選舉投票年齡從20歲下調到18歲。
佐佐木文子強調,支持公投并不意味著支持修憲?,F(xiàn)在的日本年輕人對政治并不感興趣,包括參議院選舉等近年舉行的各類選舉中,年輕人的投票率都處于低迷態(tài)勢。而年輕人支持公投,則是他們被告知日本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憲法常年未變的國家之一,感到應該討論如何修改憲法,而不是“想要重新武裝日本”。
《讀賣新聞》報道稱,按照安倍晉三的指示,自民黨將在10月上旬召集臨時國會,旨在讓規(guī)定了修憲程序的國民投票法修正案獲得通過,并就自民黨獨立提出的四項修憲議題展開討論。自民黨的設想是,力爭在明年初的通常國會會期內正式開始有關修憲的辯論,在2021年的通常國會上完成修憲草案的制定,并進行全民公投。
在佐佐木文子看來,“特朗普因素”也是導致日本民眾公投修憲上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的一個重要變量。過去,日本的保護主要依賴于美國,但現(xiàn)在日本民眾認為特朗普政府不可靠,日本需要加強自我保護。
高洪則表示,修改憲法雖然屬于日本內政,但不可忽視和平憲法的背景,“它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之后,日本作為對昔日戰(zhàn)爭的一個反省,對罪行的謝罪,或者說對受侵略國家的一個政治承諾,才有了這么一部憲法。所以,中國、韓國等鄰國是有理由關注日本憲法修改問題的?!?/p>
韓國外交部曾明確表示,韓國政府認為日本在討論防衛(wèi)政策或修訂憲法時,應遵守和平憲法的基本理念并留意消除周邊國家因歷史問題而產生的懷疑和擔憂。中國外交部也曾表示,由于歷史原因,日本發(fā)展走向一直受到亞洲鄰國高度關注。希望日方切實吸取歷史教訓,順應時代潮流,傾聽愛好和平的民意呼聲,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為本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盡管茂木敏充已轉任外相,安倍仍然讓此前負責日本對外貿易談判的他繼續(xù)擔任日方的首席貿易談判代表。8月下旬,茂木敏充將赴華盛頓與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再次談判。雙方有意在9月底于紐約舉行的聯(lián)合國大會期間,公布日美貿易領域的最終談判結果。
茂木敏充擁有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位,曾在2002年出任小泉純一郎內閣的外務副大臣。茂木與安倍雖分別隸屬自民黨內不同派系,但一些日本媒體分析稱,正是茂木敏充在經貿談判領域尤其是日美貿易談判中的出色表現(xiàn),贏得了安倍的賞識。
今年以來,由“勞工賠償案”引發(fā)的日韓紛爭愈演愈烈,雙方“互刪白名單”“廢除日韓軍事協(xié)定”,甚至都舉行了針對對方的軍事演習。而安倍迫切想要解決的日俄爭議島嶼和平條約談判,也遲遲沒有進展。
而轉任防衛(wèi)相的河野太郎作為外相時,在原被征勞工訴訟案、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xié)定》廢棄等等問題上態(tài)度強硬,被認為是導致日韓關系在外交、安全等領域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共同社稱,安倍對茂木的實務能力評價很高,希望他能夠更好地處理日趨惡化的日韓關系,還要和俄羅斯就締結和平條約進行交涉。
由于喜歡在社交媒體上與網友互動,并且致力于推動中日友好,再加上曾兩次與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合影自拍并發(fā)到社交媒體上,河野太郎在中國的認知度很高。此番調任防衛(wèi)相,被日媒評價為“破格”。
雖然河野不曾擔任過防衛(wèi)省副相或政務官,也并非國防領域議員,被看作是完全沒料到的防衛(wèi)相人選,此番調任防衛(wèi)相,背后原因可能是“未向韓國妥協(xié)這一點得到了首相的肯定”。
9月11日下午,河野太郎對媒體表示:“東亞存在安全保障環(huán)境依然沒有改善的狀況,希望能在外交、防衛(wèi)方面切實合作?!?/p>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認為,河野的強硬態(tài)度本來就是忠實執(zhí)行安倍意思的結果,目前看來,安倍也許沒打算馬上改善同韓國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9月11日的內閣會議決定,從13日起由內閣情報官北村滋擔任負責綜合協(xié)調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的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外務省出身的首任局長谷內正太郎將卸任。
北村滋是警察廳出身,在第一屆安倍內閣中擔任首相秘書,深得安倍信任。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安倍在2012年末重新執(zhí)政后,大約四年時間里,兩人共會面了659次,是與安倍見面最多的參謀人士。
共同社評論稱,前警界官員出任主要由外務、防衛(wèi)兩省出身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國家安保局一把手實屬罕見。
佐佐木文子表示,國家安全局的高層從前外交部精英變成了前警察廳精英,這可能意味著國家安全政策比以前更具對抗性一些,因為外交官更喜歡談判而不是對抗。
周永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安倍將自己的新內閣稱為“穩(wěn)定與挑戰(zhàn)”,其所稱的挑戰(zhàn)指的就是修憲,穩(wěn)定則是維持現(xiàn)有的政策繼續(xù)穩(wěn)健推進。這樣的理念和思路,也貫穿在關注外交和安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