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青
摘 要: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chǔ)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本文從閱讀書目“設(shè)梯度”,閱讀方法“促提升”,閱讀評價“定性化”三個方面,立足學生個體差異,嘗試構(gòu)建以閱讀書目、閱讀方法、閱讀評價為落點的語文閱讀教學體系。
關(guān)鍵詞:閱讀書目; 閱讀方法; 閱讀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2-067-001
華國棟教授認為:“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chǔ)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蹦敲矗绾尾拍艹浞譂M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讓每一個學生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學習潛能,不斷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呢?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閱讀書目,“設(shè)梯度”
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一針見血地說過:“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jīng)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彼裕陂喿x中滿足不同基礎(chǔ)學生的閱讀需求,推動班級學生閱讀的良性發(fā)展,成為了我日常閱讀教學思考的重點。
為此,我進行了“梯度共讀”的閱讀嘗試。針對七年級的學生,學期初,我先給同學們推薦了每月一書,以中短篇小說和散文為主。同時,由每一組的組長征集同學們希望共讀的書目清單,擴大推薦書目的范圍,最后確定全班的共讀書目。第一個月的共讀書目是名家散文集《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第一個月的閱讀重點在于廣泛涉獵,激發(fā)興趣。第二個月的共讀書目是《孩子你慢慢來》。第二個月的閱讀重點在于由散而專,從廣泛涉獵,到專注地去讀某一位作家的作品。第三個月的共讀書目是《畢淑敏散文》。第四個月的共讀書目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一是學生表示很希望能夠讀一讀小說,二是希望能夠先讀一讀篇幅不長的中短篇小說,我欣然應(yīng)允了。這樣一來,因為閱讀文體的差異,學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第五個月的共讀書目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文章屬于文化散文的類別,理解難度與前面的書目相比有了明顯提高,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深度。
五個月,五本書,在師生共同商定的前提下,以一種由雜到專,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梯度循序漸進,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營造全班閱讀的氛圍。
二、閱讀方法“促提升”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應(yīng)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先從“討論”作為教學的突破口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首先,課堂討論只有用在教學難點上,教學重點上才生發(fā)出它的功用來,真正做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形成開放而生動的課堂模式。比如在教授經(jīng)典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時候,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是:既然文章是為了寫藤野先生而作的,那么寫清國留學生看櫻花、學跳舞又是為何?寫作者對暮戶,仙臺的深刻印象又是為何?寫友好的給魯迅安排住宿的仙臺醫(yī)專的人又是為何?寫看電影事件又是為何?這些事件和藤野先生又有何關(guān)聯(lián)呢?于是,我把這些教學重難點設(shè)置成了討論的問題一一分給各個小組,作為討論的話題。
其次,討論既要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又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思維成果。為此,我給學生設(shè)定了討論的要求:每一個小組成員要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分享自己的觀點,最后小組可以討論出一個大部分小組成員認同的觀點,每個組員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作單獨分享,共同的觀點就由小組代表進行分享。在討論中,不同基礎(chǔ)的學生都能有針對性地發(fā)表觀點,并且從他人的觀點中受到啟發(fā),這樣的討論可以促使不同基礎(chǔ)的學生思維得到最大化的開發(fā),讓“討論”真正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中促進孩子個性化需求,促使孩子最大化發(fā)展的助推器。
除此之外,我還嘗試通過“漂流圖書角”,讓每一個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目;通過“制作閱讀微課小視頻”,讓每一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通過“課前五分鐘閱讀展示”,給每一個孩子創(chuàng)設(shè)自我展示的機會……
三、閱讀評價“定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更應(yīng)重視定性評價。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yīng)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不同,教師如果用一刀切方式去評價每一個學生,造成的結(jié)果往往是領(lǐng)先的學生永遠都是被表揚的對象,落后的學生永遠得不到肯定和成就感。
為了擺脫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困境,我在語文閱讀的評價中采用了剛?cè)岵牟呗?,既能讓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感受到肯定,也能讓暫時落后的同學受到鼓舞,更能考慮到中間段學生能夠受到更多關(guān)注。比如在周一閱讀日的閱讀反饋中,我制作了“周一閱讀分享卡”,設(shè)置了“我的閱讀感受”“周一閱讀日我想對你說”等板塊,并且在教室里設(shè)置了展示專欄,將每一個學生的“閱讀分享卡”粘貼在展示專欄,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全班同學的閱讀分享。對于優(yōu)秀的經(jīng)典作品,每一個孩子在閱讀過后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認真對待的學生都能寫出自己的獨特感悟,多則多寫,少則少寫,每個學生都希望把自己最閃亮的一面展現(xiàn)給自己的伙伴,所以每個學生總有自己得意的語句會出現(xiàn)在展示墻上,學生雖然基礎(chǔ)有差異,語言表達能力有差異,但是或多或少的亮點都足以在每一個孩子心里生出光亮來,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鼓舞他們散發(fā)出更多的光亮。讓無形的閱讀化為有形的評價,進而讓閱讀形成一種長效機制,擺脫簡單的興趣使然,始于興趣,終于熱愛,激勵不同基礎(chǔ)的學生沉浸在閱讀的海洋中,邂逅更美的自己。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差異教學勢在必行。我從閱讀書目“設(shè)梯度”、閱讀方法“促提升”、閱讀評價“定性化”三個方面,立足學生個體差異,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嘗試構(gòu)建以閱讀書目、閱讀方法、閱讀評價為落點的語文閱讀教學體系,尊重學生語文閱讀的個性化需求,最大化地激發(fā)學生語文閱讀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在閱讀中邂逅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