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媛和桃子周末去了一家書店,打算買些課外閱讀書,看著書店里數(shù)量龐大的圖書,媛媛突然產生了好奇。
媛媛:桃子,書店里的書真多啊!而且都非常精致呢!
桃子:那是因為現(xiàn)在有印刷機,可以很快地印刷非常多的書本。
媛媛:不過,古代沒有印刷機,那他們的書都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桃子:這啊,都是因為一個叫畢昇的人。
畢昇是現(xiàn)在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zhèn)五桂墩村人,北宋年間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
畢昇最初從事雕版印刷。他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fā)現(xiàn)雖然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陷:每印一本書就要重新雕一次版,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同時大批書版存放不便,出現(xiàn)了錯字也不容易更正。
如何才能避免這些缺點,使印刷更加簡單易行呢?畢昇一直苦苦思索著這個問題。有一天,畢昇心情煩悶地待在家里,他的兩個兒子在院子里玩過家家,他們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玩得不亦樂乎。
畢昇想不出好辦法,就看著孩子們做游戲,忽然眼前一亮,心想:我為何不學他們過家家那樣,用泥刻成單字來代替雕版呢?那樣不就可以把字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印刷了嗎?
想到這里,畢昇馬上開始行動。他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guī)格統(tǒng)一的單字,然后用火把泥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之后,畢昇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又用一塊帶框的鐵板做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制成的藥劑,然后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
排完版后,再用火烘烤底托,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版型,這時就可以進行下一步驟了。
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一版文字就輕松地印刷在紙上了。
印刷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收集在一起放好,下次又可再用。
所以,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按照順序排列,就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不會浪費。有一些常用的字可以多準備二三十個,而一些生僻字,可以根據(jù)需要另行制作,用完之后放好。雖然制作活字的前期工程會大一些,但制成之后,可以隨時排版、印刷,以后排印書籍就會十分方便了。
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輕巧方便,很快就流傳開來。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是世界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
勤思考,細觀察,勇創(chuàng)新,這是畢昇成功的秘訣。把成功的秘訣變成自己的,在學習上多一點思考,在生活中多一點觀察,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