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靜 何培忠
摘 ?要: 微焦點源類同軸X射線相襯成像利用相位信息進行成像,與傳統(tǒng)的基于吸收衰減的X射線成像不同,不僅可以對骨骼、肌肉等大密度物質進行成像,還可對低密度、弱吸收的樣品進行成像。首先對類同軸X射線相襯成像的原理進行分析,得到了理想條件下的成像公式;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時間相干性和空間相干性對相襯成像的影響;考慮空間相干強度之后,得到了臨床上類同軸X射線相襯成像公式,并對其參數(shù)進行Matlab仿真分析,得到其變化規(guī)律,為接下來的實驗提供思路與方法,從而獲得滿意的圖像。
關鍵詞: X射線;相襯成像;時間相干性;空間相干性
中圖分類號: O242.1 ? ?文獻標識碼: A ?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9.05.046
本文著錄格式:張夏靜,何培忠. 相干性與參數(shù)對類同軸X射線相襯成像影響的研究[J]. 軟件,2019,40(5):233238
【Abstract】: Micro-focus source coaxial 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 uses phase information for imaging. Unlike traditional absorption-attenuation-based X-ray imaging, it can not only image large-density materials such as bones and muscles, but also low-density, Weakly absorbed samples were imaged. Firstly, the principle of coaxial 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 is analyzed, and the imaging formula under ideal conditions is obtained. Then, the influence of temporal coherence and spatial coherence on phase contrast imaging is analyzed. After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coherence intensity, a clinically-like coaxial 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 formula is obtained, and the parameters are analyzed by Matlab to obtain the change rule, and th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next experiment are provided to obtain a satisfactory image.
【Key words】: 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 Temporal coherence; Spatial coherence
0 ?引言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首次發(fā)現(xiàn)了X射線,并且獲得了1901年的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借助X射線,人們發(fā)現(xiàn)可以透過皮膚表層看到體內的骨骼,開創(chuàng)了對人體進行影像學診斷的先例[1]。傳統(tǒng)X射線成像技術就是基于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在密度、厚度等方面的差異,對照射在其上的X射線吸收各不相同,使透過人體的X射線的強度發(fā)生了變化,從而攜帶了人體的信息,形成X射線信息影像。比如人體的骨骼、肌肉因為密度差異大,對X射線吸收較少,可以呈現(xiàn)出很好的影像,但對于輕元素為主的物質類似于血管、腫瘤等,無法得到清晰的影像,以至于觀察到腫瘤時已經(jīng)惡化,從而耽誤治療[2]。近年來,許多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輕元素物質引起X射線相位改變的幅度是其對X射線的吸收值的1000倍到10萬倍,因此如果可以利用相位信息形成的X射線進行相位襯度成像,其發(fā)展前景很廣闊。
目前,根據(jù)成像原理可以分為4種:干涉成像、衍射增強成像、光柵剪切相位襯度成像和類同軸相襯成像。其中,類同軸相襯成像是基于微焦點X射線源,因其裝置簡單,所得圖像分辨率高,且可在普通實驗室進行試驗,無需特殊條件等原因,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使用微焦點源進行相襯成像,對低密度、弱吸收的樣品進行初步實驗研究,可為相襯成像的臨床應用打下基礎。下面將從類同軸相襯成像的理論基礎為起點,通過MATLAB軟件分別模擬探究空間相干性、源半徑以及入射光子能量對相襯成像的影響,為避免實驗造成的時間和材料的浪費,從而獲得理想的圖像。
1 ?理論分析
2 ?相干性的理論分析
前面所述理論公式推導前提是入射光均為理想光源,但實際應用中,任何光源大小都不能忽略,且均是多色X射線源。因此相襯成像中需要考慮相干性的影響。相干性實際是描述光源對頻率和空間位置之間的關系,一般可理解為來自不同時刻或不同位置的光場之間的相關性。例如,把同一光源發(fā)出的光分成兩束,然后在空間某一位置處疊加,如果產生了干涉條紋,那么此兩束光就是相干的,否則就是不相干。把來自不同時刻的光場之間的相關性稱為時間相干性,把來自不同空間位置的光場之間的相關性稱為空間相干性。下面將介紹時間相干性的理論。
(1)時間相干性
實際上,光源發(fā)光的微觀過程是斷續(xù)的,每個原子的持續(xù)發(fā)光時間是有限的,因此發(fā)射的光波都不可能是無限大的波列,而是有限長的波列,當波列的長度比兩路光的光程差小時,它們之間就不能發(fā)生干涉[10]。只有波列的長度大于兩路光的光程差時,兩路光才能相遇,才能觀察到干涉現(xiàn)象。時間相干性是由不確定的位相差產生的,和光波傳播時間差有關系,即當光波的傳播時間差在一定范圍內時,才具有相對固定的相位差,因此光波具有了相干的特性,換句話說,時間相干性是指由原子一次發(fā)光所持續(xù)的時間來確定光的相干性的問題—原子發(fā)光的時間越長,就可以觀察到更多清楚的干涉條紋,時間相干性則越好[11]。
上圖中,當入射光子能量E=10 keV時,PCTF的峰值約為0.012,而E=150 keV時,PCTF最大值約為0.001,這表明了隨著入射光子能量的增大,相對應的PCTF值在減小,而且光子能量越大,入射光波長越短[18]。除此之外,當光子能量從10 keV增大到20 keV時,相對應的PCTF最大值從0.012減小到0.006左右,因此相位效應的變化值為 ;同樣地,當E從50 keV增大到150 keV時,PTCF的峰值從0.002降為0.001左右,則 。設入射光子能量變化時,相位效應的變化速率為 ,因此E從10keV增大到20 keV時的變化速率約為 ,而光子能量從50 keV增加到150 keV時的變化速率約為 ,將兩個速率相除后得66。這個結果表明了當光子能量范圍為10 keV到20 keV時,對相位效應的影響比其他范圍更加明顯。根據(jù)公式 ,減小入射光子能量則波長就會增大,而折射率的相位因子也會增大[19]。
上圖中,源半徑a設定為 ,當入射光子能量不同時,最佳成像位置 沒有發(fā)生變化,則公式不僅適用于單色光波,同時也適用于多色光波。下面將分析源半徑對吸收效應和相位效應的影響,以及最佳成像位置 隨源半徑變化的變化。
4 ?光源半徑對吸收效應和相位效應的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相位效應的增強可突出邊界細節(jié)的成像,因此可根據(jù)ACTF和PCTF函數(shù),得到不同光源半徑下的曲線。已知空間分辨率u=201 p/mm,R1為光源到物平面之間的距離,R2為物面與探測器之間的距離,并且光源到探測器之間距離(SDD)為400 mm,因此確定了R2后,R1就可以用R2表示為R1=0.4R2,且 ;乳腺成像中X射線的平均光子能量是20 keV,則射線波長 。根據(jù)已知參數(shù),當光源半徑分別為 時,吸收效應(ACTF)關于R2的函數(shù)圖像如圖4所示。
從圖5可以看出,不論光源半徑大小為多少,吸收效應(ACTF)都是隨著R2的增大而減小,并且光源半徑越小,ACTF的變化幅度越小。這說明了如果源半徑足夠小時,當R2變化時吸收效應的變化是可以忽略的,例如當a=0.5 m時,ACT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很小。但是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四種不同尺寸的源半徑下,當R2的值相同時,吸收效應(ACTF)的值隨著源半徑a的減小而增大,這表明X射線光源半徑減小的同時,吸收效應也在增大。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對于X射線相襯成像,當光源半徑減小到一定值時,空間相干性在增大的同時,吸收效應也在增強。同樣可得到相位效應(PCTF)關于R2的函數(shù)圖像。
根據(jù)圖6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入射光源半徑足夠小的情況下,相位效應(PCTF)的最大值近似都在R2= 0.2 m的附近,并且不超過0.2 m,此時最佳成像的位置為R2max=0.2 m。除此之外上圖中,當源半徑 時, ,這表明最佳成像位置并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隨著光源半徑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源半徑對應著不同的R2max,因此最佳成像位置是指一個范圍,這有助于后面的實驗設計和應用。雖然源半徑越小,相位效應越強,而且半徑對相位效應的影響越來越小。下圖為當源半徑分別為 和 時的相位效應函數(shù)(PCTF)圖像,可以發(fā)現(xiàn)差別很小,這表明光源半徑減小到一定值時,并不能夠繼續(xù)增強相位效應,因此沒有必要無限制的減小光源尺寸,這對實際應用中幫助很大,因為盡可能減小光源半徑的技術實現(xiàn)起來很困難。
5 ?總結
本文首先介紹了理想條件下的類同軸X射線相襯成像公式,但實際應用中,任何光源大小都不能忽略,且均是多色X射線源。因此相襯成像中需要考慮相干性的影響。相干性實際是描述光源對頻率和空間位置之間的關系,一般可理解為來自不同時刻或不同位置的光場之間的相關性。除此之外,還講復相干度引入到公式中用來表示相干度,得到了臨床條件下的相襯成像公式,并且利用Matlab軟件分別模擬入射光子能量,源半徑和R2對相位效應和吸收效應的影響,有利于避免實驗操作中的材料和時間的浪費。類同軸相襯成像方法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清晰的區(qū)分物體內部密度突變處或厚度變化的邊緣位置,對今后的臨床癌變組織的研究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 陳建文, 高鴻奕, 李儒新, 等. X射線相襯成像[J]. 物理學進展, 2005, 25(2): 175-194.
[2] 劉元瓊, 高黨忠, 劉麗想, 等. 微焦點源X射線相襯成像技術[J]. 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6, 18(12).
[3] Labudo vic, M., D. Hu, and R. Kovacevic, A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for direct laser metal powder position and rapid proto typing[J]. Journal of Mate rials Science, 2003. 38(1): 35-49.
[4] 華抒軍. 基于Zedboard的軟件無線電軟件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J]. 軟件, 2015, 36(10): 57-60.
[5] Wu X, Liu H. A general theoretical formalism for X-ray phase?contrast imaging[J]. 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11(1): 33-42.
[6] 劉艷華. 基于MATLAB的跳頻擴頻調制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J]. 軟件, 2015, 36(9): 101-103.
[7] 禹愛民, 李政, 章迪, 等. 微焦點X射線源類同軸相襯成像[J]. Chinese Physics C, 2006, 30(11): 1119-1122.
[8] 于斌, 彭翔, 田勁東, 等. 硬x射線同軸相襯成像的相位恢復[J]. 物理學報, 2005, 54(5): 2034-2037.
[9] Chang S, Zhu Z, Wei L, et al. 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 using a micro-focused electron source[C]//Vacuum Nano-electr?onics Conference. 2016.
[10] 孫彥超, 章堅民. 基于MATLAB的DG選址定容可視化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 軟件, 2018, 39(4): 142-147.
[11] 劉元瓊, 高黨忠, 劉麗想, 等. 微焦點源X射線相襯成像技術[J]. 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6, 18(12): 2097-2100.
[12] 王愛中. 由楊氏雙縫干涉討論光的相干性[J]. 太原科技大學學報, 2008, 29(3): 209-212.
[13] Shovkun V Y, Kumakhov M A. Phase contrast imaging with micro focus x-ray tube[C]//X-ray & Neutron Capillary Optics II. 2005.
[14] 張學龍, 楊君, 夏天. 類同軸X線相襯成像中空間相干性[J]. 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 2015(4): 506-509.
[15] 謝巖松, 金海東, 陳冬火. 基于函數(shù)近似的知識遷移[J]. 軟件, 2016, 37(02): 134-138.
[16] 劉勁松, 齊放, 許滄粟. 基于X射線同軸相襯成像技術的噴霧場研究[J]. 內燃機工程, 2009, 30(6): 82-87.
[17] 董默, 趙若晗, 周志尊, 等. CAD 技術在醫(yī)學信息化發(fā)展中的應用介紹[J]. 軟件, 2018, 39(4): 33-35
[18] 龔紹潤, 高峰, 劉泓. X射線同軸相襯成像原理數(shù)值模擬及實驗初探[J]. 軟件學報, 2009, 20(5): 1156-1165.
[19] 武杰, 聶生東, WUJie, 等. 微焦點X線相襯成像技術的邊緣信號增強特性研究[J]. 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 2014, 31(6): 5268-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