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狄龍
“逆襲”這個詞也許你曾經(jīng)聽到過,但是不一定了解它的意思。舉幾個例子來說吧,比如,班里那位平時動作慢吞吞的同學竟然在運動會短跑比賽中擊敗了學校里的短跑名將,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匹“黑馬”成功“逆襲”;平時沉默寡言的那位同學,竟然在演講比賽中一鳴驚人奪得獎牌,這也是“逆襲”。你一定發(fā)現(xiàn)了,“逆襲”就是原本處于劣勢不被看好或者處于落后位置的人卻反超從而獲得了成功。這一次,我們的童話創(chuàng)作就和“逆襲”這個詞有關。
相信你一定讀過《三只小豬》的故事。這個故事中,三只小豬離開家嘗試著獨立生活。他們的新生活剛開始,就遭遇了大野狼這個威脅。為了抵御大野狼,他們準備蓋房子,老大蓋草屋,老二蓋木屋,老三呢,準備蓋磚屋。老大和老二的房子很快蓋好了。只有老三還在每天起早貪黑,辛苦地搬運磚頭蓋房子。老三的行為遭到了兩位哥哥的嘲笑:“只有傻瓜才會這么做!”
無獨有偶,在《格林童話》中有一個和《三只小豬》非常相似的故事,叫作《三根羽毛》。這個故事中也有三個兄弟,最小的弟弟也被稱作“小傻瓜”。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國王年紀大了,想要從三個兒子中選擇一位繼承王位。他拿出三根羽毛向空中吹去,讓三個兒子沿著羽毛的方向去完成他提出的任務,誰完成了誰就是新任國王。最后,反而是最不被看好的“小傻瓜”坐上了王位。
說到這里,聰明的你一定發(fā)現(xiàn)了兩個故事中的共同點。故事中都有三個兄弟,最小的都被稱作“傻瓜”,還有他們都面臨著共同的挑戰(zhàn)。三只小豬的挑戰(zhàn)是大野狼,三個兄弟的挑戰(zhàn)是王位的繼承。在共同面對挑戰(zhàn)的時候,他們之間有了高下之分。而且最后是最小的那一個成功“逆襲”——最小的小豬最后成功地打敗了大野狼,最小的兒子最后成功地繼承王位。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傻人有傻?!保f的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傻人”并不是真的指這個人“傻”,而是說真誠待人、做事本分的人看起來容易吃虧,被人說成“傻子”,但也往往能比“聰明過頭的人”獲得更多的信賴和幫助。比如,《三根羽毛》中,“小傻瓜”就在蛤蟆的魔法幫助下成功地通過了國王的三個考驗。
看到這里,相信你已經(jīng)明白創(chuàng)作“逆襲”童話故事的奧秘了。
靈感觸發(fā)器
和以往創(chuàng)作童話故事一樣,創(chuàng)造角色是首要任務。不過這回,我們要創(chuàng)作三個角色,當然最小的那個是“小傻瓜”。那么,現(xiàn)在你需要考慮:三個兄弟是某種動物,還是人類?老大和老二的性格是怎樣的?還有很關鍵的一個問題,他們面對的共同挑戰(zhàn)是什么?
在完成挑戰(zhàn)的過程中,老大和老二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他們會如何做,又會說些什么?老三又是如何出其不意地“逆襲”的?是靠著自己更多的努力,還是獲得了強有力的幫助?當你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這個童話故事就已經(jīng)像一幅大拼圖一樣在腦海里被你一小塊一小塊拼起來了。
故事創(chuàng)作完成后,說給爸爸媽媽聽,也許他們聽完也會覺得不可思議,為“小傻瓜”的逆襲感到震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