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柳明仁
【摘 要】在國內(nèi)外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從心理一致感的概念界定、測評工具及影響因素角度,綜述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研究進展,為后續(xù)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為促進我國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綜述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3-021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102
【Abstract】Based on studies at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nse of coheren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defini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llow-up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psychological congruen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Key words】Chronic Disease; Sense of coherence; Review
慢性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以及糖尿病四大類?!?018世界衛(wèi)生統(tǒng)計報告》顯示在2016年約有4100萬人死于慢性疾病,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71%[1]。隨著疾病譜、生活習慣和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有所增多,慢性疾病病程復雜,遷延難愈,給患者帶來較大的軀體和精神負擔?;颊叩募膊A向取決于多種心理因素,其中包括心理一致感,心理一致感是一種積極的主觀狀態(tài),被認為是個體在一生中管理壓力源的能力,是維持和促進患者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2]。
1 心理一致感的概念界定
心理一致感是健康促進模式的核心概念,Antonovsky[3]認為心理一致感是個體在應對生活中面臨內(nèi)外環(huán)境刺激時,所保持的一種可控且有意義的自信傾向。心理一致感由意義感、可控制感及可理解感三部分共同構成,即當應激事件發(fā)生時,個體是否認為生活是有意義并值得耗費時間和精力去應對的;能否調(diào)動內(nèi)外部資源應對應激事件;是否認為發(fā)生的應激事件是可以理解、可以控制的;這三部分也分別為心理一致感的動機成分、工具成分和認知成分。自尊、堅韌性人格、自我效能感等概念與心理一致感類似,其中與心理一致感重疊最大的是堅韌性人格,二者均為應對壓力的資源,但堅韌性人格是一種人格特質,在應對應激事件時強調(diào)的是控制、挑戰(zhàn)與承諾。
2 心理一致感的測評工具
心理一致感量表(sense of coherence-29,SOC-29)由Antonovsky開發(fā),該量表又被稱為生命取向問卷,是全球常用的健康成因工具之一[3]。該量表由29個條目組成,分為理解能力、處理或管理能力和價值感三個維度。后期Antonovsky將SOC-29精簡至13個條目,形成了SOC-13量表,該量表較SOC-29更具有穩(wěn)定性,中國學者包蕾萍將該量表進行修訂并漢化,在中國得以廣泛應用。
Schumacher等人對SOC-29進行修訂,形成心理一致感利茲堡簡短量表(SOC-L9),該量表為單因素量表,由9個條目組成。高志華等國內(nèi)學者將該量表進行本土化修訂。
SOC工具是評估心理一致感的一種可靠有效的測量方法,但也有研究指出其外部有效性、穩(wěn)定性及效用性能方面還有待提高,基于此德國學者Bachem和Maercker[4]提出了修正后的SOC-R量表,彌補了原有量表諸多不足。SOC-R量表測量個體為保持和發(fā)展健康而感知和整合生活經(jīng)驗的方式,該量表由可管理性、反思性和平衡性三個維度組成,共13個條目,有研究顯示,SOC-R量表能精確地描述心理一致感的感覺,但國內(nèi)尚未引進該版本量表。
3 心理一致感影響因素
3.1 影響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的因素
在有益健康模型中,心理一致感被描述為一種性格取向,一般由0到30歲的早期生活經(jīng)歷所塑造,在一項針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中指出,年齡較大的患者因其社會閱歷豐富,心智較為成熟,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發(fā)生及轉歸,其心理一致感水平較高[5]。而在一項以永久性造腸口患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顯示,年齡與心理一致感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6],關于年齡對心理一致感水平是否有影響可能與研究疾病的不同有關,還需進行后續(xù)研究得以證明。慢性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與性別顯著相關,男性抗壓承受能力相對較強,故男性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女性。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能配合醫(yī)護人員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疾病中承受的壓力和挫折,利于對疾病的可控制感[7]?;橐鰻顩r及居住方式對老年患者的健康有顯著影響,無配偶的獨居患者在生活上缺乏來自家人的支持與幫助,其心理一致感水平低,易產(chǎn)生消極心理情緒;有配偶的患者或與家人共同居住在一起,其受到家人的情感支持及鼓勵安慰較多,關于疾病治療的監(jiān)督和提醒也較為及時,有利于疾病的康復;來自于朋友或醫(yī)護人員的高水平社會支持,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多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增強患者恢復信心,提高患者心理一致感[8]。在經(jīng)濟層面上,患者經(jīng)濟水平越好,心理一致感水平也越高[7]。醫(yī)護人員應根據(jù)患者人口學信息有針對性地幫助患者識別其自身內(nèi)外資源,進而提高患者心理一致感。
3.2 心理一致感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心理一致感結合認知和行為的相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個體免受逆境負面影響,心理一致感水平高的個體對應激源能夠進行很好的解釋,其對生活的理解程度及控制能力水平高,認為生活是有意義的,對未來的生活將投以更多積極情感,進而提高生活質量;而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低,自身抗壓能力差,則易出現(xiàn)負性情緒,不利于身心健康。黃蕾[9]等人對腦卒中患者的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抑郁水平越低。王琳[10]等人研究顯示,心理一致感水平高的患者能夠利用過去的積極經(jīng)驗對應激事件進行積極反思,增強心理復原力。葛劉娜[11]等人研究顯示,高水平心理一致感患者采取積極應對疾病的方式,主動采取有利于疾病恢復的措施,提高患者主觀幸福感。陸曉琳[12]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一致感水平高的患者在經(jīng)歷創(chuàng)傷后能有效調(diào)動資源,促進創(chuàng)傷后成長,利于患者康復。
3.3 心理一致感的干預研究
心理一致感被描述為穩(wěn)定和持久的心理傾向,但并不是一成不變。Nathaniel[13]研究顯示,可以通過“感恩”積極重構生活經(jīng)驗的方式提高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Hourzad[14]的研究提出,通過對患者應用“授權自我管理模式”,對患者各方面實現(xiàn)賦權,增強患者適應能力、提高患者自主性,最終能夠達到提高患者心理一致感的目的。采取有規(guī)律、連續(xù)有阻力的運動方式能夠保持個體軀體活動能力,增強肌肉力量,在一項為期9個月的干預研究中表明,每周進行兩次阻力訓練能改善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
4 小結
慢性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應加強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對慢性病行為和環(huán)境危險因素加以控制[15]。心理一致感幫助人們?nèi)娓兄畈⑹褂每衫觅Y源應對壓力,心理一致感是人們發(fā)展和保持健康的一個傾向,低水平的心理一致感是身體和精神疾病的危險因素,提高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勢在必行。當前關于心理一致感的研究多以橫斷面研究為主,干預性研究較少,研究周期短,應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加強對心理一致感的持續(xù)調(diào)查,以了解不同時間段內(nèi)心理一致感的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
[1]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72596/9789241565585-eng.pdf?ua=1
[2]Torres Thaís Ariane Perdig?o,Corradi-Dias Larissa,Oliveira Patrícia Drummond,Martins Carolina Castro,Paiva Saul Martins,Pordeus Isabela Almeida,Abreu Lucas Guimar es. Association between sense of coherence and dental car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19.
[3]Antonovsky A.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J].Social Science&Medicine,1993,36:725733.
[4]Thoma Myriam V,Mc Gee Shauna 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 in a representative German sample[J].PloS one,2018,13(12).
[5]李振云.應對方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與自我管理行為間的中介效應[D].青島大學,2017.
[6]黃桂芳,吳丹,嚴秀敏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的調(diào)查及家屬情緒管控對其影響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22):2096-2099.
[7]ERIKSSON M, LINDSTR M B .Antonovskys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 and the relation with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6,60(5):376-381.
[8]Chiang HH, Lee TS. Family relations, sense of coherence, happiness and perceived health in retired Taiwanese: Analysis of a conceptual model. Geriatr Gerontol Int. 2018 Jan;18(1):154-160.
[9]黃蕾,婁小平,王愛霞.腦卒中后抑郁與心理一致感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8):4614-4616.
[10]王琳,薛云珍.成人心理一致感對人生意義與心理復原力的中介效應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8,25(09)1142-1145.
[11]葛劉娜,章新瓊.應對方式在食管癌患者心理一致感與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作用[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9,46(10):1825-1828+1861.
[12]路曉琳,于洋.心理一致感在冠脈支架置入術后病人社會支持與創(chuàng)傷后成長之間的中介作用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9(01)91-94+105.
[13]Nathaniel M. Lambert,Steven M. Graham. A changed perspective: How gratitude can affect sense of coherence through positive reframing[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9,4(6).
[14]Hourzad Azam,Pouladi Shahnaz. The effects of an empowering self-management model on self-efficacy and sense of coherence among retired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2018,13.
[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14/content_5167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