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佳瑩 攝影/李方園 黃延 資料
二十四年,是青春,更是責任
捐資助學、贍養(yǎng)孤寡、抗震救災、記錄文化
只要國家有需要,他總是慷慨無比
咸陽永壽縣的寨里村,最多的時候有近40%的農戶都是貧困戶。可自從村上建起了中藥材種植基地,大伙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說起這一改變,村民們總會提到一個人,史志輝。
1954年出生在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qū)的史志輝,于1973年12月參軍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建筑五十三師一二八團、23集團軍工兵團、工程兵指揮學院、空軍導彈學院等單位任排長、政治處書記、干事、保衛(wèi)股長、政治教導員(黨委書記)、政教室主任等職,曾在部隊法律顧問處任軍隊律師,上校軍銜。
1994年12月,史志輝放棄上校軍官待遇,復員回鄉(xiāng),不拿工資,自謀職業(yè),和兄長史志勝一起創(chuàng)辦了陜西君碧莎制藥有限公司,2001年創(chuàng)辦了陜西正晟康源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
史志輝創(chuàng)辦企業(yè)致富后,雖然當上了“老板”,但曾經的軍人身份讓他覺得自己身上始終有一份責任。
五年前他執(zhí)意在永壽縣建藥材種植基地。他說:“一是我們生產藥品和保健食品,需要從源頭上抓藥材的質量,二是永壽縣是著名的貧困縣,我們在這兒建立基地,讓農民在里面種植藥材打工,能有固定的收入?!爆F在,這個貧困縣已經達到基本脫貧。
給小孫女傳授攝影技巧
制藥要求嚴密而精準
史志輝一直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抗震救災、捐款捐物,哪里有需要他就關注哪里。在抗擊非典中,他為部隊送去近15萬元過氧乙酸和藥品。在發(fā)生“汶川”“玉樹”“魯甸”地震,“舟曲”“延安”泥石流等大的自然災害時,他都第一時間聯系紅十字會、民企協會給災區(qū)和部隊官兵送去藥品和現金。多次停下暢銷藥品的生產,加班生產災區(qū)所需藥品。被授予“汶川抗震救災先進個人”“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抗震救災優(yōu)秀共產黨員”“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多種榮譽。
在這么多的身份和榮譽背后,史志輝卻還有另一個身份——攝影師。
從事攝影40年,史志輝通過了美國攝影學會(PSA)影藝精通級認證,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人民攝影》影像藝術中心(西咸)主任以及西咸新區(qū)攝影家協會首屆主席。
在第八屆大理國際影會眾多展覽之中,史志輝的攝影作品《北方地坑院》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古民居文化。他用特別的方式、多維的角度和豐富的情感基調詮釋了中國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以其自然風格與鄉(xiāng)土氣息,充分體現了黃土高原敦厚樸實的民風民俗風情和即將消失的古老文明。
史志輝歷經6年多時間的釆訪和拍攝,其間,走訪了陜西咸陽、甘肅慶陽、山西運城、河南三門峽等地,拍攝記錄了地坑院的春夏秋冬,婚喪嫁娶,喜怒哀樂,民風民俗。在敬畏和虔誠中,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智慧的魅力帶給心靈深處的震撼、搶救式地留存了這些極為珍貴的影像資料。
親自給大涼山的貧困兒童送去學習用品和衣物,圖中他資助的一個在西昌上學的孩子已經順利進入初中
他總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我們怎么去安心做經營呢?所以關鍵時候還得要想著國家和人民。
于是在企業(yè)招工用人上,史志輝采取退伍軍人、軍人家屬優(yōu)先錄用的原則,先后安排退伍軍人、軍嫂150多人。在每年“八·一”的時候,親自慰問同村退伍軍人及軍烈屬。
玉樹地震后,玉樹縣武裝部后勤科科長楊朝陽為搶救國家財物以身殉職,為了表達對烈士的敬仰之情,史志輝平時有空就驅車100多里看望孩子,過問學習,送去生活費,并且承諾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費用由他承擔。他多方奔波,求戰(zhàn)友,找朋友,為烈士遺孀解決了工作,將兩個孩子的戶口轉到咸陽,并在咸陽讀書。
此外,史志輝堅持每年慰問陜西省軍區(qū)、空軍工程大學導彈學院、預備役141師、咸陽軍分區(qū)和老紅軍、老八路、軍隊離退休干部、軍烈屬、烈士子女等,先后贈送50多臺電腦、捐助擁軍圖書室2個、圖書30000余冊,作報告40多場次。
一朝入伍,終身報國,只要國家有需要,他都會挺身而出。史志輝說,自己只是做了退役軍人應該做的事情,對社會的貢獻微不足道,惟有珍惜和再接再厲,把愛國擁軍作為畢生的事業(yè)和追求。
參軍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