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威
摘? ?要: 2019年第8期《求是》雜志刊發(fā)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給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旨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應該首先解決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的問題,可根本、簡要地概括為:走進實踐深處、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的中華民族親歷文化律動演繹中強根鑄魂的問題。
關鍵詞: 新時代; 休閑; 休閑文化
中圖分類號: G12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3.004
Research on the Orientation of Leisure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CHEN Xiao-we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94, China)
Abstract: The 8th issue of QIUSHI magazine in 2019 published an important article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ntitled “a country or a nation cannot live without a soul”. As for the cultural art,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ork , higher requests are put forwar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mphasize that if we persist in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first solve the problem of who creates and speaks for whom. This can be fundamentally and briefly summarized as follows: Go into the depths of practice, take people as a core,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the Chinese nation experienced the problem of strengthening root and casting soul in the cultural rhythm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new era; leisure; leisure culture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發(fā)展離不開生產力的提高,當今社會由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文化建設出現各種異化價值觀,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靡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同時伴隨出現各種庸俗、低劣質量的文化現象,這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相左。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盵1]如何把當今文化建設和國家發(fā)展相協(xié)調,是文化建設領域重點探討的課題。筆者擬就文化建設中的“休閑文化”這一塊且表現最為風靡的現實為題作些許積極探討。
一、休閑與文化
(一)休閑釋意
“休”是會意字,《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休,息止也,從人依木?!彼谋玖x是人依靠在樹下休息?!伴e”解釋是“闌也,從門中有木”,本義是在門外豎起柵欄之類的東西,表明一種界限。兩者合一,也意味著既要休息,放松自己,也要注重道德、法律的規(guī)范來放松自己。人們對休閑意境的追求可追溯到千年前,古人在對美好的祖國山河、田園風光、閑適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中華文化瑰寶——古詩詞中處處可見可感,最負盛名的是田園詩人陶淵明所作的田園詩系列,如《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薄稓w園田居》詩:“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2]還有其他的古詩,如《春居》里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薄肚锝氠瀳D》里的“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蹦媳背瘯r期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等。在古人的古詩描繪中,無論是對山川的熱愛、對風景的欣賞還是對淳樸生活的向往、休閑情調的追求,都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體現了人追求自由時間和行為、長久幸福生活、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目標。馬克思著述中為無產階級爭得更多的自由時間,是有背景可考的。它是基于世界資本主義處于上升時期,整個社會財富占有及人格人性及至社會地位都嚴重扭曲的時代,故才有馬克思為實現人對自己本質真正意義上的占有和復歸。代表一個階級繼而拯救全人類的吶喊,亦然是兩大對抗階級在漫長的膠著爭斗中殊死搏擊的根本所在。然“自由意味著責任”這出自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的名句,其實乃蘊涵著一種至高的境界:自由意味著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 。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越追求自由,就越需要秩序。秩序的要義正是為了每一個人,馬克思博大胸懷的終極落點亦在這里。
“休閑”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社會,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等古羅馬哲學家的著述里均有關于“休閑”的論及,如亞里士多德的“人唯獨在休閑時才有幸福可言,恰當利用休閑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3]和柏拉圖在《理想國》對正義、道德、公平、教育、和諧社會的描述,無不滲透對休閑生活、休閑情境的向往和追求?,F代“休閑”思想的鼻祖是美國的凡勃倫,著有《有閑階級論》,通過上層社會人群對經濟現象、社會現象、人類心理現象等描繪,嘗試分析“休閑”與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人類發(fā)展的關系。近代,在馬克思的著作里雖然沒有關涉“休閑”語義的直接論證,但為爭得工人縮短勞動時間并為其他技能的習得創(chuàng)造條件、則無可辯駁地體現出予人類的終極關懷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一情懷、人類社會的和諧追求等理念無不滲透著“休閑”的思想光芒。其影響亦貫穿于幾個世紀世界格局的變遷中,馬克思亦無愧近代休閑理論與實踐的奠基者。綜上所述,無論是已流逝的遠古,還是尚未經受的未來程度更高的宇宙文明人們不可能不繼續(xù)思考,那么到底“休閑”的本質和價值是什么呢?休閑是人的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形式,并必將構成意義存在的一種方式。時下的理解:一是消除體力上的疲勞,二是獲得精神上的慰藉。[4]可見,休閑的理念既與物質文明建設有關系又與精神文明建設有關系,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的富足,越來越多的供人們消遣的活動,但人們在休閑行為的過程中出現各種精神建設類的問題,如理想信念不堅定、道德理念缺失、腐朽思想泛濫等問題。所以說休閑思想的本質應該注重精神文明的引導,使人們的精神世界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使人們對生命的珍視、敬畏變得更加崇尚和有質量。再說,注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持續(xù)深化對休閑思想的研究,針對在新時代背景下出現各種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瓶頸,更要從休閑思想的淵源角度從物質文明得以滿足全社會生活需求(生理的心理的,不斷持續(xù)地活出自我,不斷更新和提升生命的精彩與樣式)從中去尋覓有價值、積極、健康向上的東西,遵循規(guī)律,以期獲得更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新的休閑理念。
(二)休閑與文化共生
“文化”的概念解釋至今多達兩百余種,而英國人類學家泰勒關于文化的定義被認為是最經典的,他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這樣說:“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意義來說,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合整體。[5]“休閑”的概念既是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產物,文化也是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的產物,因此,休閑與文化有共生性。
文化是休閑的載體。休閑專家馬惠娣曾說:“休閑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它往往以滲透、融合、感染、凝聚、熏陶、凈化等多種形式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改善人的生命質量?!盵6]休閑是一種思想產物,以文化形式和文化層次作為載體的。
可見,休閑與文化的融合是人們在可支配的時間里,不斷為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對物質社會和精神世界進行創(chuàng)造、重構并在此過程中顯示出獨特的價值導向、行動行為的。不言而喻,在全球化經濟發(fā)展時代,精神文明的建設被重視,應該說與在新時代背景下,建構好休閑文化建設全新的向往和平臺,是一個需要不斷動態(tài)跟進的課題,和國家戰(zhàn)略布局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二、新時代與休閑文化建設
新時代,主要指我國發(fā)展已步入新的歷史方位。即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等發(fā)展到新的階段,諸如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國家綜合實力空前提高,但同時也看到發(fā)展中出現不少的短板,如發(fā)展不平衡和不協(xié)調的問題、民主與法制不健全、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問題等。[7]主要矛盾轉化亦絕對是依上述現實的變化考量使然。實踐不斷推促人們需求欲念層級每每提升,進一步印證西方馬斯洛“需求理論”既是一種卓識,亦是一種必然。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休閑文化的主導和引領
1.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休閑文化建設領域的主導權。意識形態(tài)工作關乎道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何謂意識形態(tài)?他是一種上層建筑的反映時代特征的人的思想、價值觀、觀念、文化的總和。對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的學者,法國的思想家特拉西,之后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也在這個領域進行研究,馬克思主要在上述哲學家研究的基礎上,批判他們的“唯心論”的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從而奠定了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tài)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并不斷完善其他特性,如歷史性、階級性、開放性等。[8]
從國際背景來談,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樣化、網絡信息化等都不同程度地隨經濟基礎起舞而影響社會人“三觀”視野及生產、生活方式躍動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變化。全球化過程中,西方國家憑借超強的經濟地位,推行所謂的強權意志,不斷地用他們的所謂核心思想“普世價值”、“自由”、“民主”、“正義”等觀點來蠱惑世界,甚至不惜施行最卑劣的強盜手段干預主權國家的內政或以戰(zhàn)爭恐嚇顛覆他國政權,動輒以經濟、政治、外交、信息手段瘋狂圍剿不合自身利益的弱小國家或地區(qū),通過各種滲透,“和平演變”來達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權行徑。長此以來對我國多以“人權”、“民族”“宗教”等問題橫加指責,近些年,更有升級,即染指“臺海問題”、“南海問題”。要么就拋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要么就試圖唱衰中國”,“所謂中國經濟崩潰論”,其險惡用心,可謂歹毒至極。
從國內背景來談,隨著改革開放多年,利益格局的重新劃分、人們思想觀念的困惑、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劇增,社會安全系數一再突破,頻超發(fā)展中國家社會安全警戒線,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問題、區(qū)域不平衡、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社會腐敗問題,都會導致部分人對國家公共政策、黨的執(zhí)政能力產生質疑抑或持否定的態(tài)度,在新時代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多了,社會問題的長期積累亦會出現部分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漠視和不認可。
不管是國際環(huán)境還是國內環(huán)境因素,都已暴露各種離心因素、各種困惑、各種障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必要的重視和關注。
2.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休閑文化發(fā)展的引導。休閑文化建設是與人們在生命狀態(tài)、思維模式、行為導向息息相關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要在休閑文化發(fā)展中起到主導作用,人們在閑暇時間里會進行娛樂、運動、交友、觀光游覽、學習等良好行為,越是這個時候,越容易滋生社會不良習俗和行為乘虛而入的缺口。如吃、喝、嫖、賭、抽。還有坑、蒙、拐、騙、賴。權錢、權色、權勢交易。演藝圈的潛規(guī)則、地方惡勢力的殺人越貨、屢禁不絕的傳銷組織、喪盡天良的人口拐賣等。都會從負面吞噬健康的社會肌體,會造就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這說明強調實踐過程休閑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導向有很鮮明的針對性。何況兩個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習總書記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實現中國夢即以弘揚中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以體現“人民中心”思想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通過謳歌人民群眾,謳歌黨的領導、謳歌中國改革持續(xù)向縱深發(fā)展、奉獻更多精致優(yōu)良的作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加正能量。在宏偉目標下我們的動力更強勁,凝聚力更堅實,國家更強大,人民生活愈加幸福,更加以情感人、以理動人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就包括全社會、全地域、各民族及任一歷史、地理、或自然形成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布局。和“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道理一樣,文化領域,讓其彼此與共,充分透明地共享在一個大家庭所擁有的豐厚的文化資源。文明具有互鑒性,城市、鄉(xiāng)村本來意義上就無籓籬。人文素質亦本不應該有差異,中國社會是這樣,擴展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亦是這樣。
加強人們的休閑教育。休閑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提供物質財富體現休閑有效的空間和場所,包括系列技術設施,因為這不僅僅在于為社會群體建構一個意義的世界,更在于為他們守護一個精神的家園,使人們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皈依。[9]說明休閑教育最終要回歸到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這種教育,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氛圍,達成一種文化自覺,休閑教育要立足新時代的背景,融入新時代的發(fā)展格局中,同時要置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長遠規(guī)劃里。思想與行為的關系意味著休閑教育要積極建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fā)展導向和體系,引導好社會各主體在休閑文化建設中的行為導向。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意味著休閑教育要處理好休閑教育與休閑文化構建、國家休閑體系建立等大系統(tǒng)中的關系,全局和局部處理既要有大局觀,把休閑文化和國家治國理政現代化發(fā)展中有機統(tǒng)一起來,又要有局部差異,休閑文化是有地緣性、民族性等差異,允許擅其所長,創(chuàng)新特點到極致,切忌整齊劃一,文化的傳承固然要不斷地推陳更新,但也免不了要有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留存和承繼。處理好這些關系,休閑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務小康社會、服務全體人民。
(二)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休閑文化的引領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經千年積累、沉淀而形成引領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深沉的文化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競爭中重要的文化法寶。習總書記說過:“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盵10]
1.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發(fā)展休閑文化的根和源。休閑文化的發(fā)展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能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目標的重要支撐,是新時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是引領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休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從古代的社會形態(tài)、人的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來看,休閑文化的基因無處不在, 1979年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時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而“小康”這個詞的出處就源自《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夕綏四方?!币馑际抢习傩战K日勞作,希望過上安康的生活。加惠中原,安撫四方。說明在西周開始已經有體閑是治國安邦的重要謀略和準則的觀點?!懊衲灰?,我獨不敢休?!闭f明在中國封建帝制下統(tǒng)治階級的民本情懷雖有對重視民眾有一定的認知,但終究仍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11]中國古代的漢唐盛世,是國力昌盛、文化燦爛、科技發(fā)達的時期,漢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而唐朝則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稱。而唐宋時期,又是封建社會最為鼎盛的時期,這三個朝代都政通人和,文化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迅速壯大,而休閑文化也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長足發(fā)展,甚至風靡域內外。
(1)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休閑文化的物質之根。現代休閑文化的發(fā)展一是注重心情愉悅、在精神上獲得慰藉,二是體力上的放松,在辛苦勞作后獲得體力上的舒緩、更追求健康。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人休閑放松的過程中提供了多種重要的載體,如在傳統(tǒng)文化中衍生出的古代建筑、科技、琴棋書畫、文學、民俗等各種中華文明。像北京的四合院,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有一進、二進、三進等布局,內有院落可以養(yǎng)花植樹、飼鳥養(yǎng)魚、觀景閑聊,表達了人們追求家庭幸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南方則有安徽馬頭墻為代表的徽式建筑,還有各種雕刻、天井,是徽州文化的代表,據說高高的馬頭墻是為了防火之用,南方民居緊密,怕有火災后迅速蔓延他家,高的馬頭墻就可阻擋火源,還有高高的天井,當時徽州商人富裕,家財萬貫,而為了防盜建筑又是高大封閉的,為了更好地與大自然接觸,就開了一扇扇高高的天井。民居建筑不僅美觀、堅實、實用而且蘊含豐富的生活智慧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人文理念。這些流傳下來的建筑群已經成為現代人學習、游玩、觀賞、休閑娛樂的好載體。
除了古代建筑,琴棋書畫等文學成果也是現代人建設休閑文化的重要載體。唐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重要遺產,唐代出了大量詩人,有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派、有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派、有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有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唐朝的書法也發(fā)展到頂峰,上至皇族下至平民,都喜歡研習,唐朝的書體已發(fā)展至完善,即偕、行、草、隸、篆五體都得以發(fā)展,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12]更是有不少赫赫有名的書法家,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李陽冰、張旭、懷素等人,還有皇帝唐太宗也是一名書法家。同時也出了大量書法理論作品,如顏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顏氏家廟碑》等,歐陽詢的《八訣》、《傳授訣》、《用筆論》等,李陽冰的《三墳記》等。唐詩和書法的繁榮發(fā)展其實展示了唐王朝經濟發(fā)展高度發(fā)達、軍事強盛、社會秩序穩(wěn)定、文化先進等社會形態(tài),說明了國家越是繁榮發(fā)展,科技與文化越是發(fā)達,并給當今人們的休閑文化發(fā)展提供了大量藝術源泉。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的發(fā)展,已成為人們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重要手段,唐詩的豐富內容中,特別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作為童蒙詩歌選本,流傳至今依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唐詩結構清晰、語調勻稱、意義深遠,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一直是兒童啟蒙教育的最佳讀本。所以詩詞書法繪畫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為現代人的休閑方式提供獨特的載體。
除了這些,還有傳統(tǒng)文化中的習俗,也發(fā)展成為當今人們建設休閑文化的重要載體。習俗是傳統(tǒng)在社會生活層面上的映射和反映,它包括物質文化生活,如衣、食、住、行習俗,生產、交易習俗;也包括社會文化生活,如家庭、親族結構,婚喪嫁娶習俗;還包括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心理習慣,如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日習俗以及語言特征、游藝競技習俗等諸多內容。[13]
春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一個闔家團圓的喜慶日子,無論離家多遠,游子們都要回到家人身邊,與親人團聚,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好起來,早已過了在春節(jié)時才能吃上肉、穿上新衣的時代,當今社會,如何過的開心、過的有質量才是人們在過年時想到的,今年春節(jié)假期,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開展“紫禁城里過大年”系列活動,據商務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紫禁城里過大年”活動,從大年初一故宮游客同比增長42.9%開始,7天里嚴格限流的情況下,共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已經到了 “一票難求”的程度。其實不僅僅是故宮博物院,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發(fā)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春節(jié)期間全國范圍內參觀博物館的游客比例達到40.5%。[14]2019年春節(jié)古城西安數千米之大道承辦的“西安年最中國活動”裝飾別具一格有穿越時空之感,特別是晚上游人如織即便春寒夜風習習,四面八方的游客仍是如癡如醉盡享不夜城的流光溢彩,歡欣和快樂。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近、了解不斷在加深,對文化的渴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我國地域寬闊、民族眾多,除了春節(jié)這個習俗外,還有其他不同的傳統(tǒng)習俗,主要有傳統(tǒng)節(jié)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jié)日,還有傳統(tǒng)民俗,如農耕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中醫(yī)中藥文化、民間工藝文化、民間競技文化、居住民俗等,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彰顯全國各地飲食特色不勝枚舉,彰顯地方特色濃郁的飲食文化。林林總總,這些傳統(tǒng)習俗也已成為當今休閑文化的一部分。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休閑文化的精神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fā)展等幾個歷史時期。”[13]這些思想文化既蘊含著對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智慧又蘊含著治理國家的重要啟示。概括儒、道、佛的精髓,儒家以倡“忠恕”為要,旨在達成純心養(yǎng)性,道家推崇“感應”旨在養(yǎng)成修心練性,佛家倡導“慈悲”旨在皈依而明心見性。彼此蘊涵的博大與精深不僅啟迪我們要經久地去體會和感悟,更昭告世人要妥妥地保護好這些難得的民族瑰寶和財富。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培育休閑文化的重要思想道德資源。古人注重休閑,多以融入自然而益生,今人酷愛休閑則屬于千百年實踐修行和歷練的升華。在全民大健康時代,已經無需再刻意去贅述。人們的認知不再從前,越來越多的人淡化金錢對人的束縛,而去積極調整心態(tài),分享造物主賦予我們生命的分分秒秒,只要能健康地活著,這便是千金亦難抵的財富。有了這種理念,休閑無疑會成為未來人類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種類亦會越來越細化,滿足不同的種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習俗的人消費,使之在休閑過程中緩釋人精神上的過度疲憊,消弭人生的負面情緒抑或終生缺憾。這亦是人類在幾經包括觀念的劇烈抗爭與更新及對財富健康與生命關系的徹悟后不可逆轉地關于生命法則的重新認知和走向,當然更需要以明德來統(tǒng)攝,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把持。
三、休閑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歸述
休閑文化建設應注重政治性、和諧性、現實性、生態(tài)性等原則。
1.政治性是指休閑文化的發(fā)展是以國家發(fā)展大局,在黨委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部分,要加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領導作用,把休閑文化事業(yè)做大做強,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部分。休閑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地域性、民族性等個性的體現,比如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發(fā)展休閑文化就有很大不同,實施起來不無這樣或那樣的難度,實踐過程不妨參照環(huán)境治理中的網格化模式可能會功效倍增。加強黨的領導,還要輔之以制度的力量約束人的行為。在新時代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下,加強民主執(zhí)政、持續(xù)改革開放、推進制度建設來保障黨在社會事務發(fā)展中起到統(tǒng)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構建好新時代休閑文化的建設體系。
2.和諧性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組織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發(fā)展休閑文化時就要注重這四者各自的和諧與四者之間的和諧。和諧是社會文明的一個價值體現,也是構建優(yōu)質休閑文化質量的一個價值目標,休閑文化建設注入和諧理念是體現著“尊重”的思想,尊重國家、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尊重社會、尊重他人等思想,休閑文化與和諧思想的融合,牢固樹立人和自然一體的理念,深切體悟“四大關系中被凸顯為首要關系的實質所在。休閑文化是社會文明的產物,和諧是社會文明的特征,兩者融合會更好地推動社會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里也閃耀著天人合一、以和為貴、以人為本、自強不息等的思想理念,繼承傳統(tǒng)文化里的和諧因子,把和諧的理念融入到休閑文化建設中,例如注重樹立社會主義道德修養(yǎng)原則,讓每個國人都遵守社會主義基本道德標準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標準。注重社會公平正義和全民共享原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追求共同享有的目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因此加大構建休閑文化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人人得以共享休閑成果,并在休閑發(fā)展中提升國民的各種素質。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鄙鐣艿霓D變意味著人民的需求更多了,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人們更需要安全的、環(huán)境美麗的、文明的、公平的、有文化內涵的休閑文化環(huán)境。這更要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挖掘和創(chuàng)新,讓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影響下去,既要保護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遺產又要保護好非物質遺產,既要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理念又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當今社會發(fā)展融合起來。
4. 生態(tài)性就是休閑文化建設中提倡“人與自然的共生”,生態(tài)哲學學者包慶德指出:“要倡導建立與生態(tài)相關的、建立在保護環(huán)境和促進生態(tài)良性健康發(fā)展基礎上的休閑。它可以通過人類群體所持有的生態(tài)行為規(guī)范、生態(tài)思維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感情,關愛生命的倫理,創(chuàng)建生態(tài)文化意境,加強環(huán)境的保護,從而達到個體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完整的發(fā)展?!盵15]休閑文化發(fā)展要合規(guī)律,也要合目的。也就是說不管早期的開發(fā)打造,還是后期的投入運營或者創(chuàng)新發(fā)展都不可忽視這兩個原則??偟恼f來,在新時代,休閑文化的發(fā)展也要立足于當今時代,不能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相悖,也不能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背離,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而言,也是需要我們嚴格審慎對待且須臾不可懈怠的陣地。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春生.心境與自然的融合——古詩中的休閑意蘊[J].殷都學刊,2004(19).
[3]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閑理論初探[J].齊魯學刊,1998(3).
[4]孫凱飛.文化學——現代國富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23.
[5]泰勒.原始文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馬惠娣.未來10年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前景瞭望[J].齊魯學刊,2002(2):9.
[7]文豐安.論黨內監(jiān)督工作的歷史經驗、問題呈現及發(fā)展策略[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9-24.
[8]閆瑤.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
[9]劉海春.休閑教育的失位、錯位與歸位[J].自然辯證法,2007(4).
[10]習近平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講話[EB/OL].人民網-教育,(2014-09-25)[2019-04-28].?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925/c1053-25731131.html.
[11]盧長懷.中國古代休閑思想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1.
[12]趙喜惠.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以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為中心進行考察[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13]向懷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述[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14]侯雋:專訪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紫禁城里過大年[EB/OL].搜狐網,(2019-02-18)[2019-04-28].http://www.sohu.com/a/295499216_467340.
[15]包慶德,葉立國.生態(tài)休閑與休閑經濟[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