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嶼
通信工具的變遷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進步,也承載了幾代人的青春和情感。
“從前慢,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木心先生的《從前慢》漸漸無法被現(xiàn)代人理解。車、馬、書信這些代表著通信與聯(lián)絡的方式,已經古老到浪漫再到背景依稀。時代通信樣板間里不斷更換著主角:電報、電話、BP機、大哥大、手機、QQ、智能手機、微信。它們是我們的通信工具,也是每個活在當下人的記憶博物館,是我們的時光機。
別了,電報時代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書信的主場,高昂的郵資、慢悠悠的投遞節(jié)奏令它成為少數(shù)人表情達意的奢侈行為。若是十萬火急的事情,人們會選擇“拍電報?!笨呻妶箅m快,費用卻不少。一個字三四角錢,一封電文下來,一個普通職工半個月的工資就沒了。所以,只有紅白喜事、親友互訪時,才會動用這一奢侈的聯(lián)絡方式。也因此,送報員那一嗓子“某某某,有你的電報”,不知令多少人心驚膽戰(zhàn)。
電文的昂貴使其不能如書信般肆意抒情,必須字斟句酌。劉煙生的父親是彼時山東一個村落里唯一上過私塾的人,也成了十里八鄉(xiāng)發(fā)電文時求助的對象。劉老也因此積累了不少發(fā)電文的誠心訣竅:若生男孩,用一個“甥”字,若生女孩,則用一個“妙”字。一次,劉老不在家,鄰居趙大伯想去大連探望兒子一家。劉煙生受父親影響,耳濡目染,寫下“父已去”三字。不想,趙大伯的兒子收到電文后,一路號哭到家,而此時,趙大伯已經到了他大連的家中。這樣的誤會,在那個年代里并不少見。
電報見證了中國人最重大的人生悲歡,恰如老報務員的感慨:工作生涯中,發(fā)出最多的就是“母病速歸”一類的急電。2017年6月15日,位于北京長安街11號的北京電報大樓營業(yè)廳正式閉門歇業(yè)。這項承載了國人無數(shù)“報喜報憂”的通信業(yè)務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一位老電報人在微博上用一串莫爾斯碼寫下:別了,電報時代!
電話讓遠方變得很近
1980年,一個被稱之為“搖把子”的新奇玩意兒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頻繁起來。這種早期的人工交換式電話機是中國的第一代電話機,用手搖微型發(fā)電機發(fā)出電信號呼叫總機,經過對話,總機轉接到呼叫方號碼才能通話。也就是說天氣及線路的繁忙程度、信號的強弱都會影響到通話的成功率與通話質量,一個電話的打通需要靠天氣、嗓門兒、人品……
1981年,國家對普通家庭安裝電話實施放開政策。這一年,轉盤式電話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撥號麻煩,樣子古板,安裝及通話的費用昂貴,擁有一部電話的家庭少之又少。曲國文叔叔是村里第一個安裝電話的人家。安裝電話那天,圍觀的鄉(xiāng)親里三層外三層。安裝完畢后,國文叔叔撥通了遠在湖北的大哥的電話。兄弟二人在電話中泣不成聲,圍觀的鄉(xiāng)親跟著一起落淚。那天,大家放下農活兒,坐在電話機旁,講起了遠方的親人。一部電話掀起的情感漣漪,一直在擴散。原來,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大人們也有著如此多情細膩的一面。
后來,國文叔叔家的電話讓整個村子變得熱鬧了起來。陸續(xù)地,有遠方的電話打過來:“麻煩通知某某,幾點幾分等我的電話。”于是,國文叔叔、嬸子就會親自跑腿通知鄉(xiāng)親幾點來接電話。很快,全村人都知道誰誰誰有電話要接,奔走相告。接電話是一件僅次于春節(jié)般的盛事,讓遠方變得不再遙遠,那種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杳無音信的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
那些年,第一代農民工、大學生是電話的主要消費人群。
電話真正的巔峰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彼時,隨便哪個巷口都會有一家公用電話超市,里面十幾部電話及小隔間。每當夜幕降臨,人們排著隊,操著全國各地口音往家中打電話。報平安,問候老人的健康,倒數(shù)著歸家的日期……伴隨著第一代農民工進城,這些打往老家的公用電話,傾聽了這個群體的鄉(xiāng)愁。
然而,就在很多小賣鋪老板縮減商品的擺放空間,想著也開一個省心而賺錢的電話超市時,街邊的磁卡電話卻在一夜之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無需排隊,無需現(xiàn)金,一張磁卡在手,就可以擁有一方屬于自己與電話那一端的私密小天地。只是這一次,電話的主要消費群體不再是農民工,而是大學生。每個寢室里都有一部磁卡電話,每條電話線上都有一對或幾對纏綿的愛人。那條與青春有關的電話線松動了一個時代的表情,也生動了一個時代的愛情。
如今,街角偶爾會看到一個沒被拆除的磁卡電話,銹跡斑駁,看上去很有年紀的樣子,孩子會好奇地問:這是什么?如何解釋呢?那時候,也就是十幾年的時光吧,每個人的兜里都裝著一張電話卡,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隨時想跟他說話的人。而現(xiàn)在,那些打電話的人們已到中年,很想問他們:那個當年舍不得說再見的人,是已經變成了身邊人,還是成了回憶里的人?
BP機、“大哥大”各領風騷沒幾年
1983年,上海開通了中國第一家尋呼臺,BP機進入中國。那提示三遍的“滴滴滴”是即時通信的開端,讓人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被找到,它大大加快了人與世界連接的速度。那時最拉風的莫過于摩托羅拉的漢顯BP機,被拴在腰帶最醒目的位置,彰顯著財富與時尚。
然而,科技翻云覆雨,似乎是一夜之間,BP機風光不再,一個叫作“大哥大”的移動電話迅速躥上了時代的通信T臺。那時,買一部“大哥大”需要近3萬元,屬于高級奢侈品。開著桑塔納,打著“大哥大”,是當年成功人士的標配。
就在大哥拿著“大磚頭”炫富時,年輕人卻默默地玩起了撥號上網(wǎng)。他們有自己的ICQ、OICQ賬號。1999年,QQ后來居上,那只可愛的企鵝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近了,讓那些轉身即天涯的離別徹底成為過去。同學群、同事群、愛好群……人們擁有了更多的相見不相識的“好友”,開始用鍵盤“說話”,用表情包表達喜怒哀樂。通訊,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有事說事的聯(lián)系,也變成了交際的工具。
當40后、50后、60后們還在堅持認為電話是最方便的通信工具時,70后開始猶豫是否要注冊QQ號,而80后、90后卻毫不猶豫地有了一個或幾個QQ號,并且堅持認為能用QQ說明白的事情,絕不打電話。通信方式悄然成為一個醒目的標簽,準確地注釋著每個人出生的那個年代。從此,我們不僅有年紀,還有了網(wǎng)齡。
那些年,我們換過的手機
2007年,智能手機繽紛亮相,沒有人能夠預料到它對于生活的顛覆,我們只是默默地接受了它對我們的改變,從鍵盤到觸屏,從通話、收發(fā)短信到視頻、搜索、網(wǎng)購、外賣等功能于一體,智能手機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更成為一個外掛器官般的存在。
當我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帶來的便利時,有人開始懷念它不曾出現(xiàn)的從前。比如剁手,睡覺之前刷一刷就下單了,地鐵甚至衛(wèi)生間都變成了移動的商場。比如“如今,送話費送流量,可是,翻遍手機通訊錄,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突然開始懷念,懷念那個路燈下,電話亭里,電話卡余額不足了,話還說不完的夜晚?!北热缧睦韺W家又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病征,名為“無手機恐懼癥”,恰如知乎上獲得千萬點贊的一個回答:電量就是安全感。只有手機電量滿格的時候,心里才是踏實的。
這些段子般的故事,詮釋著手機帶給我們不可或缺的便捷,也夾雜著我們撒嬌式的聲討。未來的未來,不知道我們的通信方式還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而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生而有幸,目睹著一個巨變的時代,呼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