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漢朝有個叫路溫舒的人,從小聰明好學。可是家里很窮,只好小小年紀就出來放牛割草,幫助大人干活。
有一天,路溫舒去割草,不知不覺來到了學堂,看見那些和自己一樣大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學習,羨慕得不得了?;氐郊?,他對爸爸說:“我要去上學?!边@下,可難倒了他的爸爸,家里窮得連肚子都填不飽,哪來錢供孩子上學?于是,父親就說:“上學有什么用?我們家三天兩頭沒米下鍋,沒那閑錢!”可路溫舒不死心,又說:“讀了書,有了文化,長大了成為有出息的人,您就不會再餓肚子了?!备赣H一聽這話挺有道理,就只好說:“既然你這么熱愛學習,讓我再想想辦法吧!”
他父親左思右想,徹夜未眠,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問自己干活的東家孩子借書。就這樣,路溫舒一邊割草放牛,一邊如饑似渴地讀書學習,可是他又遇到了一個難題:書是借別人的,還沒看完,就要還了,怎么辦?每次還書拖拖拉拉,人家都不愿意借了,還譏笑他:你一窮孩子,讀什么書?可他卻固執(zhí)地說:“不行,我長大了一定要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一次,他來到河邊放牛,突然發(fā)現沼澤地里長著一種蒲草,葉子很寬,就像一張厚實的紙,他靈機一動,嗨!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不是現成的紙嗎?于是,他采了許許多多蒲草,編成一張張席子,然后把借來的書抄在席子上,那一本本書就可以慢慢地精心研讀啦。
他用這樣的辦法,抄了很多古今名作,刻苦學習,長大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