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淺
作者唐克揚作為獨立策展人,12年游歷中西方不同國家,漂泊于故土與他鄉(xiāng),他將中西方文化活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著作之一《從廢園到燕園》曾被評論家李公明稱之為“在歷史的塵埃中拂拭出來的圖景”,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漂泊者的銳氣,就像是漫長的時光旅行者,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窺探關于洛陽的一切。
就像唐克揚在《洛陽在最后的時光里》的引子中自己說到:一切魅惑,將從城市失去記憶的那一刻開始……洛陽的興衰,便也牽系著中國人一段失落的過去。這種失落不僅僅是時過境遷,風水輪轉,它同樣也源于深刻的時代變局和文化裂痕。
無論是“洛陽紙貴”“洛陽花下”還是“花之洛陽”的美名,那“衣袂京塵”的勝景其實便通過記錄的方式重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洛陽在最后的時光里》中我們看到歷史長河中特定的這座城市的興衰過程,我們會看到時間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存在。
歐陽修在《牡丹洛陽記》中說:“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市中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相比其他歷史沉淀中的古城,牡丹成為了洛陽繁盛的代表。一句“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足以讓我們聯(lián)想到當時的勝景。我們很難想象當時代表著權勢的牡丹究竟以怎樣的勢力“撼動”時政,甚至很難想象眼前之景帶給我們心情起伏的浮沉感,十里春風,花香四溢的景色里,歷史又即將讓洛陽經歷怎樣的興衰變化。
一個又一個在洛陽城中發(fā)生的故事,關于當下這座城市的生與死,唐克揚在《洛陽在最后的時光里》賦予了洛陽人的情態(tài),城市中人事變化像極了我們軀體中流動的血液,讀者可以時刻感受到洛陽的脈搏,想要生存下去的努力,是拒絕衰敗的吶喊,以及它在用自己的行為記錄歷史。
牡丹,花之君子者也。由牡丹的花開花落,一系列的生長與衰敗,也將城市的興衰折射在花朵之上。所有這一切都有相比照之物。今天我們重新在飛速發(fā)展的洛陽城回望過去的古都,遺留的舊城墻的痕跡,關于時間鐫刻在洛陽身上的一切,這個古都即使不像長安(今西安)、紫禁城(北京城)那般意義深遠,但我們無法忽視于歷史長河中它獨特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德國學者阿爾弗雷德·申茨說:“城市仿佛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獨立意志的體現(xiàn)。”所以那時那刻,北魏楊衒之寫出《洛陽伽藍記》,這座城市通過別人轉述之口,從安逸到變動,由內而外地述說自己的個性。
無論是杜牧的《金谷園》,還是楊廣的《東宮春》,都讓我們借由前人的視角看到這座城市的故事與變化。由人的個體組合開始,城市在歷史的橫向發(fā)展中展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因為人的聚集應運而生的歷史經典、文化傳承,石刻中佛教的興盛,到寧懋石室印證著“一個洛陽人的一生”,于當時那刻,洛陽讓我們感受到它是空前強大的帝國中樞和世俗人情的容器,堅不可摧的背后或許不堪一擊。
而縱向的歷史長河發(fā)展里,卻是洛陽本身散發(fā)的氣息——時態(tài)的變化讓“史”成就“歷史”。就像是唐克揚自己寫的那樣,或許“結局”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題。
與其說《洛陽在最后的時光里》是一個城市與某個時代的挽歌,還不如說它們即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重生。這座“四方城”,用自己的獨特魅力,讓我們看到那時的風貌,那時人們跟隨著城市的生存與發(fā)展,無論是對佛教的狂熱,亦或是對“高樓”的推崇等,于時間的縫隙中我們足以看到重疊在一起的時間里,一個在消逝中永遠被記住的洛陽。
《洛陽在最后的時光里》
作者:唐克揚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6月
《洛陽在最后的時光里》用隨筆集的方式,利用十二個小章節(jié)放大了時間中歷史的維度,將目光凝聚在特定的城市——洛陽,細心窺探興衰中那段關于“花之洛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