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昊 湯海軍 王云峰
孟氏骨折是指尺骨1/3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間接暴力導致。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頻發(fā),發(fā)病率呈逐步增長趨勢,多發(fā)生于小兒以及青壯年,臨床常見癥狀主要為肘部腫脹、畸形或伴有骨擦音,應及時進行復位與固定,若治療措施不當,甚至可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并加重患者病情[1-2]。傳統(tǒng)應用閉合復位術雖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整體恢復效果不理想,需改進治療措施提高治療效果。本資料回顧分析成人新鮮孟氏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探究遠端加壓鎖定鋼板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4例成人新鮮孟氏骨折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20~60歲,平均(37.34±4.02)歲。Bado分型:Ⅰ型15例、Ⅱ型9例、Ⅲ型6例、Ⅳ型4例;其中左側23例、右側11例。伴橈神經損傷3例,開放性骨折2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4例,交通意外22例,重物砸傷5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經X線等影像學以及臨床表現診斷為成人新鮮孟氏骨折并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相關診斷標準[3],從入院至手術1~7d,平均(2.36±0.48)d。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臂叢麻醉并在氣囊止血帶下進行手術,取仰臥位,采用遠端加壓鎖定鋼板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應用Boyd入路并將尺骨、橈骨充分暴露,皮膚近端由肱骨干外側至遠段肱骨外上髁、尺骨干與橈骨頭間隙,肌層近端由肱三頭肌以及腕伸肌肌肉間隙至遠端尺側腕伸肌以及肘肌之間,還應根據實際情況暴露旋前方肌、腕關節(jié)囊以便切開,隨后對橈骨遠端加壓鎖定鋼板,使用螺釘固定骨折斷端,并對橈骨頭進行復位,若環(huán)狀韌帶破裂且可進行修復,可提起橈骨頭復位并修復環(huán)狀韌帶,若無法直接修復,可在尺骨背側橈側緣的骨膜以及深筋膜相連并做環(huán)狀韌帶。隨后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觀察鋼板與螺釘的位置以及與肘關節(jié)關系,并檢查術中被動活動肘關節(jié)以及旋轉前臂情況,必要時可再次進行相應處理,矯正尺骨與橈骨畸形。
1.3 術后處理 術后于患者肘關節(jié)傷口位置處放置引流管,并于24h后拔除,均采用適當上肢石膏固定并用三角巾懸吊于胸前,使用預防性抗生素3d,待3周后拆除石膏或外固定架,并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定期應用X線攝片對患者進行復查以及患肘關節(jié)功能評定。
1.4 隨訪及評價標準 療效評定采用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法進行評定[4],<60分為差,60~79分為可,80~94分為良,95~100分為優(yōu)。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觀察患者手術情況、術后恢復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5~17個月。
本組患者療效評價:優(yōu)19例,良11例,可4例,差0例,優(yōu)良率為88.24%。34例患者手術時間為80~100min,平均(87.31±9.75)min;術中出血量140~180ml,平均(152.64±19.48)ml;骨折愈合時間6~10周,平均(7.48±1.35)周;前臂旋轉度數為135°~150°,平均(139.28±16.15)°;屈肘度數為95°~120°,平均(109.17±14.92)°。術后共有4例患者出現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76%,其中2例切口感染,1例畸形愈合,1例血管神經損傷。
圖1 孟氏骨折(II型)患者術前、術后X線影像片
孟氏骨折作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骨折情況較為復雜,尺骨與橈骨需借助遠端三角形纖維軟骨盤、關節(jié)囊、旋前方肌、兩骨間的骨間膜以及近端關節(jié)囊、環(huán)狀韌帶、旋后肌共同形成一個協調的運動整體,但在致傷過程中,尺骨骨折兩端錯位或成角致使無法對前臂長度發(fā)揮支攆作用,最終使兩骨間連結組織環(huán)狀韌帶受嚴重破壞,橈骨也脫出環(huán)狀韌帶并脫位,喪失對前臂支撐作用,兩骨共同相對短縮,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孟氏骨折因具有骨折與脫位兩種情況,需兩者兼顧治療,對功能恢復具有較高的要求,臨床應早診斷并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恢復肘部以及前臂正常功能。
目前,隨著對前臂旋轉功能認識的深入,針對成人孟氏骨折的治療方法存在不同的治療意見,主要是關于橈骨頭脫位是否應用切開復位治療存在爭議,而手術的關鍵在于對尺骨進行解剖復位以及維持橈骨頭經復位后的穩(wěn)定性[5]。傳統(tǒng)所應用的閉合復位操作簡單,也可使骨折部位快速愈合,改善肘部關節(jié)活動功能,但穩(wěn)定性較差,可導致尺骨再移位或橈骨頭再脫位,甚至對血管神經造成損傷,致使殘留部分功能障礙,影響后期恢復效果,使新鮮孟氏骨折轉變?yōu)殛惻f性[6]。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進步,內固定機械的改進,切開復位治療方式逐步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在治療過程中,醫(yī)師應不僅要有效恢復尺骨筆直狀態(tài),修復橈骨頭脫位,還應當降低橈骨頭再脫位發(fā)生風險,因此在進行手術前應針對患者骨折實際情況設計針對性治療方案,對尺骨進行畸形校正后,應當在C型臂X線機熒屏監(jiān)測下緩慢將鋼板螺釘進行內固定,并避免因進入關節(jié)而影響關節(jié)活動效果,隨后再將脫位的橈骨頭進行復位,對于穩(wěn)定性較差患者可旋轉前臂使用克氏針對肱橈關節(jié)進行固定。因此,應用遠端加壓鎖定鋼板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可使骨折部位通過內固定形式有效將骨折部位對位并加強穩(wěn)定性,從而有效預防尺骨再移位或橈骨頭再脫位,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此外,遠端加壓鎖定鋼板一般與尺骨的形態(tài)相一致,減少對軟組織造成損害,便于術后肘關節(jié)恢復,并且螺釘與鋼板相扣鎖可對骨折部位發(fā)揮支撐固定作用,鞏固穩(wěn)定性,并有效預防對骨膜造成損傷,最終可獲得滿意固定效果。同時,在手術過程中,若術中被動活動旋轉前臂橈骨頭發(fā)生脫位或半脫位,應對患者進行相應處理,使矯正尺骨畸形完全,還應當注意避免對橈神經深支造成損害,因此在對橈骨頭進行復位時,動作要輕柔,若出現神經麻痹者不應立刻進行手術探查,可觀察3個月若未自行恢復,再進行手術探查,避免影響術后恢復效果。
本資料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優(yōu)良率為88.24%,表明遠端加壓鎖定鋼板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方式效果良好,促使患者骨折部位快速恢復,治療效果顯著。采用遠端加壓鎖定鋼板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方式手術時間較長,因該手術還應檢查橈骨頭復位情況或進行環(huán)狀韌帶修復、重建,導致術中出血量有所增加,但該治療方式能夠促使骨折部位更好修復,尤其對于損傷較嚴重患者,可使肘關節(jié)正常活動度明顯提高,還可避免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切口以及神經造成損傷,從而避免切口感染、畸形愈合、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減輕治療痛苦,手術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