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雅琴 駱泉 葉關(guān)勝
潰瘍性直腸炎(UP)是潰瘍性結(jié)腸炎(UC)的類型之一,50%的UP會進展為左半結(jié)腸炎或全結(jié)腸炎,而75%的初發(fā)UC患者為UP[1]。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直腸給藥是輕中度活動期UP患者治療的一線方案,一般建議輕中度活動期UP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栓2~3次/d局部給藥方案,但是由于美沙拉嗪栓需要便后納肛,因此,每日多次局部給藥不方便,患者依從性較差,影響療效及預(yù)后[2-4]。研究顯示[5],美沙拉嗪栓給藥1次/d和2次/d對UP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類似。國內(nèi)目前對美沙拉嗪栓給藥方案研究較少,本資料探討美沙拉嗪栓給藥方案對輕中度活動期UP患者癥狀及實驗室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輕中度活動期HP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68歲,平均(36.48±7.62)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9.38±1.52)個月;發(fā)作類型:初發(fā)12例、慢性復(fù)發(fā)18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18~70歲,平均(36.57±7.65)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9.31±1.54)個月;發(fā)作類型:初發(fā)11例、慢性復(fù)發(fā)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均為輕中度活動期潰瘍性直腸炎;(2)年齡18~70歲;(3)近期未服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zhì)激素、5-ASA等影響療效的藥物;(4)治療依從性良好;(5)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對水楊酸類藥物過敏;(2)合并嚴重原發(fā)性疾??;(3)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或精神疾病患者;(4)合并血液疾病,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5)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的患者。本項目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美沙拉嗪栓(規(guī)格0.5g;瑞士)1.0g/(次·d),晚睡前便后納肛。觀察組患者給予美沙拉嗪栓0.5g/次,早、晚各1次,便后納肛,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采用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評價患者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包括大便次數(shù)、大便帶血、黏膜炎癥和整體評價四個方面,每個方面0~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重。(2)治療前后抽取外周靜脈血3ml,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4(IL-10)和白介素-6(IL-8)水平。(3)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PLT)和D-二聚體(D-D)水平。(4)療效: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腸道壁炎癥得以控制,大便常規(guī)和隱血試驗顯示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緩解,腸道壁炎癥好轉(zhuǎn),大便常規(guī)和隱血試驗顯示接近正常水平;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傆行?治愈+有效。(5)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DAI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DAI評分比較[分,(x±s)]
2.2 兩組患者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x±s)
2.3 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x±s)
2.4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愈14例(46.67%),有效15例(50.00%),無效1例(3.33%),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治愈6例(20.00%),有效18例(60.00%),無效6例(20.00%),總有效率為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5)。2.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n(%)]
UP是一種病變局限在直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炎癥,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直腸功能紊亂、黏液膿血便,鏡下病變?yōu)橹蹦c黏膜水腫、彌漫性充血、潰瘍。UP是一種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目前認為與遺傳、免疫、感染、氧自由基損傷等多種因素有關(guān),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劑、激素、5-ASA、中藥等進行治療。UP治療方案主要有口服和局部用藥,目的是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直腸黏膜炎癥,預(yù)防發(fā)作和復(fù)發(fā)。美沙拉嗪栓劑可以直接作用于腸道黏膜病變部位,能夠快速修復(fù)受損腸黏膜,而且可以直接起到抗炎和抑制炎癥因子的作用。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DAI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大便次數(shù)、大便帶血、黏膜炎癥、整體評價評分和總分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5),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DAI評分相近(P>0.05)。UP是常見的消化內(nèi)科疾病,其發(fā)病率近年來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具有復(fù)發(fā)率高、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美沙拉嗪又名5-氨基水楊酸(5-ASA),近年來廣泛應(yīng)用于UP的臨床治療,含有2個5-ASA分子,進入腸道后偶氮鏈出現(xiàn)斷裂,釋放出雙倍的5-ASA,而且可以有效清除患者體內(nèi)的自由基和炎癥因子。美沙拉嗪栓直腸給藥可以使病變的腸黏膜和藥物直接接觸,提高病變局部的藥物濃度,能夠有效降低UP患者的DAI評分,緩解臨床癥狀。在給藥次數(shù)上,美沙拉嗪栓傳統(tǒng)建議給藥2~3次/d,但是近年來國外有研究顯示用量一定的前提下,給藥次數(shù)對患者療效無明顯影響。Lamet等[6]研究發(fā)現(xiàn),美沙拉嗪栓1.0g晚睡前給藥與0.5g,2次/d給藥治療UP療效相近,可以明顯降低患者DAI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NF-α和IL-8水平均明顯下降,IL-10水平上升(P<0.05),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相近(P>0.05)。炎癥因子和UP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IL-8是促炎性細胞,主要由單核和巨噬細胞產(chǎn)生,參與細胞免疫反應(yīng);IL-10為抗炎性細胞因子,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抗炎的作用;TNF-α主要由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分泌,是具有多重生物效應(yīng)的一種細胞炎癥因子。美沙拉嗪可以降低促炎因子,如TNF-α、IL-8等水平,提高抗炎因子,如IL-4、IL-10水平,同時可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E、白三烯及自由基的產(chǎn)生而發(fā)揮抗炎作用。魯天瑜等[7]研究顯示,UP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栓輔助治療可以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和炎癥因子水平,和本文研究結(jié)果相符。
活動期UP患者的血液常表現(xiàn)出明顯的高凝狀態(tài),長期處于高凝狀態(tài)易使腸壁血管微血栓不斷形成,導(dǎo)致腸黏膜潰瘍、炎癥加重。D-D和PLT均可以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本資料中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LT和D-D水平相近(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LT和D-D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LT和D-D水平相近(P>0.05),表明兩種給藥方案均能改善UP患者的凝血功能,療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