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東北方向的興安縣有一處古老景點,看了令人身心震撼,那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進一步開發(fā)嶺南,安定南疆,促進南北物資流通,命令大將軍史祿帶領大批人馬開鑿靈渠,并于公元前214年完工。這個工程,被史學家用“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相提并論,是偉大的匠心工程。而且,它對百姓的實用價值要遠遠超過長城。
興安縣地處海陽山,湘江發(fā)源于此,向北流入長江。漓江也發(fā)源于此,卻向南流入珠江。兩江的發(fā)源地相距三十多里,如果在此開鑿一條河渠,就把兩條江的源頭打通了,也就等于連起了湘江和漓江。在沒有衛(wèi)星、飛機的年代,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兩江源頭,又是怎樣想到如此偉大的設計,偉大的工程的?您想,那還是在公元前二百多年??!
秦始皇先后換了三個工程總指揮,用了19年,完成了集水運、防洪、灌溉等多種功能的世界奇跡。旅游大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乘船到這里,他從水位低的河道,通過閘門(類比如今之葛洲壩船閘門)將船提升到高水位的河道時,驚呼:壯哉,靈渠!
今天,靈渠雖已不能行船,但仍然起著防洪、灌溉的功能。它設計之巧妙,工程質量之牢固,湘江漓江分水之精確,2200多年了,還是那樣完好。品讀靈渠,你會感嘆許多,感悟許多。
(據(jù)《桂林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