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芝 伍斯琦
摘 要: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清翰林院抄本《緣督集》,一直以來被視為善本。在四庫文獻群體中,它不同于閣本,亦非四庫底本,而應(yīng)稱以“四庫抄錄本”。這個抄錄本是《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產(chǎn)生的衍生品。將此本與文淵閣四庫本《緣督集》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這個“四庫抄錄本”實非善本,閣本《緣督集》明顯勝于翰林院抄本。閣本《緣督集》較之現(xiàn)存的萬歷本、清抄本而言,均有其特殊優(yōu)勢,其底本來源可靠,文字??本?。從某種意義上說,閣本《緣督集》實為善本。
關(guān)鍵詞:《緣督集》 翰林院抄本 文淵閣本 萬歷本 清抄本
中圖分類號:I206.4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9)03-46-59
《緣督集》,又題《撙齋先生緣督集》,一名《撙齋集》,南宋曾豐所撰。關(guān)于此集,《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兩種,一為正目《緣督集》二十卷本,另一為存目《別本緣督集》十二卷本。前者系四庫館臣輯自《永樂大典》,后者《總目》稱“浙江鮑士恭家藏本”1?!端膸烊珪肪幾胫畷r,館臣所見《緣督集》皆為十二卷本,來自《浙江省第四次鮑士恭呈送書目》《江蘇省第一次書目》。而館臣發(fā)現(xiàn)《大典》所存《緣督集》篇目之?dāng)?shù)遠(yuǎn)超于浙江、江蘇兩省進呈本,遂有輯佚之舉。今國家圖書館藏有《緣督集》之《大典》輯佚本,系“清翰林院抄本”,館藏注以“善本”。將此本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差異性較大,此翰林院抄本是否善本,尚待辨證。值得注意的是,《總目》存目著錄的十二卷《別本緣督集》,即萬歷刻本,亦有存世。另外,《緣督集》又有舊抄本、清抄本兩種,皆為四十卷本。從現(xiàn)存文獻來看,《緣督集》版本源流相對清晰,萬歷刻本、翰林院抄本(即《大典》輯佚本的抄錄本)、四庫本、舊抄本、清抄本等皆存,然卷數(shù)多寡懸殊,內(nèi)容亦多不同。今以文淵閣四庫本《緣督集》為研究對象,將萬歷本、翰林院抄本、清抄本等納入比較,以期解決三個問題:一、翰林院抄本《緣督集》價值如何?二、翰林院抄本與四庫本《緣督集》之關(guān)系如何?三、眾本流播中,四庫本《緣督集》的地位何在?
一、《緣督集》的進呈與《大典》本《緣督集》輯佚的開始
據(jù)《四庫采進書目》,《緣督集》兩見,一為浙江省進呈,一為江蘇省進呈。先來看浙江省進呈書籍。查《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以下簡稱《檔案》),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三日《浙江巡撫三寶奏鮑士恭等五家呈獻遺書等事折》中稱:“訪得省城之鮑士恭、吳玉墀、汪啟淑、孫仰曾、汪汝瑮等五家,藏書頗富?!嬽U士恭家有六百二十六種,吳玉墀家有三百五種,汪啟淑家有五百二十四種,孫仰曾家有二百三十一種,汪汝瑮家有二百十九種,共一千九百零五種,分繕清單,恭呈御覽。”1今哈佛大學(xué)圖書館所藏中文古籍善本書中有《浙江解進書目》一冊,此書封面題“乾隆代呈進書目 傳鈔本一冊 光緒乙巳夏 王仁俊”2。此《乾隆代呈進書目》內(nèi)開曝書亭呈書目一十四種,小山堂呈書目六種,鮑士恭呈書目六百二十六種,吳玉墀呈書目三百五種,汪啟淑呈書目五百二十四種,孫仰曾呈書目二百三十一種,汪汝瑮呈書目二百一十九種,范懋柱呈書目六百二十種詳細(xì)書目3。鮑士恭呈送的六百二十六種書目中確有《緣督集》一書,但無撰者、版本等信息。浙江省進呈的《緣督集》存有部分零星信息,對了解《總目》著錄的《別本緣督集》或有助益?!墩憬杉z書總錄》記載,“緣督集十二卷,刊本。右宋朝散大夫樂安曾豐撰,為參知政事門人真德秀奏行”4;《四庫采進書目》著錄“《緣督集》十二卷,宋曾豐著,四本”,從這兩則文獻可得知浙江省《緣督集》計十二卷,刊本,共四冊。浙江省于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三日進呈《緣督集》,《總目》存目著錄的《別本緣督集》即是此時所進呈之本。
另一方面,江蘇省進呈《緣督集》時間亦大致可考。江蘇省進呈書目共計兩次,其中第一次進呈書目共計一千五百二十一種,第二次共計二百五種5。查《檔案》,乾隆三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江蘇巡撫薩載奏陳續(xù)購書目并委員解送折》云,“除江淮各屬所繳書籍一千三十余種,由督臣檢閱奏進外,計蘇松各屬先后購得遺書共一千五百二十余種,節(jié)經(jīng)臣恭折奏明,并委員解送四庫全書處查收校辦在案”6,又云“臣仍令書局委員去其重復(fù),擇其堪以備選者,計又得書共二百五種”7。這里明確記載前后兩次進呈書籍?dāng)?shù)量,與《四庫采進書目》相合。檢江蘇省第一次進呈書目,內(nèi)有《緣督集》一書。據(jù)上述所引《檔案》史料知,乾隆三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之前《緣督集》已經(jīng)進呈四庫館。實際上,《檔案》中所記江蘇省進呈遺書共計十批次,而《四庫采進書目》將前九次呈送遺書合并為“第一次書目”,計一千五百二十一種;將第十次進呈書目稱為“第二次書目”,計二百五種。之所以將前九次合并,蓋因這九次遺書皆為乾隆三十八年進呈。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乾隆下旨命各省督撫半年之內(nèi)購訪遺書8,江蘇省進呈之書分三十八、三十九兩年,遂有“第一次書目”與“第二次書目”之稱。“第一次書目”最晚進呈的第九批次是在三十八年十月初六日9,則《緣督集》進呈時間又在此之前。江蘇省進呈書目按呈送時間順序抄錄在案,也就是說《四庫采進書目》系按書籍進呈先后次序抄錄的,《緣督集》在第1397位。江蘇省第一次呈送書目129種,第二次待考,第三次呈送書目102種,第四次呈送書目120種,第五次呈送書目150種,第六次呈送書目140種,第七次呈送書目366種,第八次呈送書目132種,第九次呈送書目150種10,雖不清楚第二次呈送書目數(shù)量,但已知這九次的總數(shù)為1521種,則第二次進呈數(shù)量為232種。根據(jù)《緣督集》所抄錄的位置,知此書應(yīng)該是在第九次進呈的,而據(jù)《檔案》記載,第九次進呈的時間在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三日11。至此,江蘇省進呈《緣督集》時間可定為三十八年十月初三日。
考江蘇、浙江兩省進呈的《緣督集》,一者為了說明翰林院所藏《緣督集》或許只有這兩省進呈之本,別無他本,輯佚之舉是在必須;另者即為了能夠有效推斷四庫館臣開始輯佚《大典》中《緣督集》的時間。館臣輯佚《大典》本書籍開始時間較早,據(jù)《于文襄手札》記載,早在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就有輯佚《大典》本書籍的記載:“《永樂大典》五種已經(jīng)進呈,所辦下次繕進之書,可稱富有?!?而《緣督集》隸屬集部,輯佚工作自然滯后。因為只有各省進呈書籍結(jié)束之后,遺書全部匯集翰林院,才能判定《緣督集》的存佚情形。所以,《大典》本《緣督集》的輯佚應(yīng)該是在各本《緣督集》進呈后開始的。于敏中于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初十日有云:“《大典》內(nèi)集湊之書,原不能指定何類,即集部較多,亦無妨耳。至各省送到遺書,必須各門俱備數(shù)種方成大觀?!?此時,已經(jīng)關(guān)注到《大典》內(nèi)集部之書數(shù)量較多的問題,但從后面一句推測,各省送到遺書此時尚不具備規(guī)模。那么,如何“方成大觀”呢?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寄諭各督撫查辦違礙書籍即行具奏》中已明言,“各省進到書籍,不下萬余種”3,但此中有重復(fù)之書。而于敏中指出“書名列目足滿萬種方妥”4,時在乾隆四十年六月十五日,此處具體到“書名列目”,細(xì)繹于氏所言知,此時進呈書目尚不足數(shù)。再通過文淵閣《四庫全書》書前《緣督集》提要所書“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知提要在四十六年即已經(jīng)完成。那么《緣督集》的輯佚工作應(yīng)該在四十年至四十六年之間。
《緣督集》的輯佚時間還可進一步推考。清抄本(四十卷)《緣督集》卷三十中有青詞半卷,而翰林院抄本中未見一篇青詞。原因是館臣遵照于敏中及乾隆諭旨不輯錄青詞。于敏中在乾隆四十年六月十一日函告陸錫熊,“散片中末人各集內(nèi)如有青詞致語,抄存則可不刪,刊刻即應(yīng)刪”5。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諭內(nèi)閣〈學(xué)易集〉等有青詞一體跡涉異端抄本姑存刊刻從刪》云:“據(jù)四庫全書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呈,朕詳加披閱,內(nèi)宋劉跂《學(xué)易集》十二卷,擬請刊刻。其中有青詞一體,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正軌。前因題《胡宿集》,見其有道曉(院)青詞、教坊致語之類,命刪去刊行,而抄本仍存其舊。今劉跂所作,則因服藥交年瑣事,用青詞致告,尤為不經(jīng)。雖抄本不妨始(姑)存,刊刻必不可也?!?值得注意的是,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的諭旨明確說明“抄本不妨始(姑)存,刊刻必不可也”,說明輯佚本是可以輯佚青詞的,而此處未見館臣輯錄,或是因輯錄亦是無用,不會抄入《四庫全書》之中,館臣遂有不輯之為。那么,館臣決定不輯《緣督集》中的青詞,應(yīng)該在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之后。因此,推測《緣督集》的輯佚工作始于四十年當(dāng)無大誤。
再,乾隆四十七年四月《辦理四庫全書處進呈〈永樂大典〉各書錯字并總裁等記過清單》中記載:“《緣督集》內(nèi)‘贛訛‘贑,總閱竇光鼐記過一次,分校陳昌齊記過二次;‘日訛‘目,分校陳昌齊記過二次;‘天字空白未填,分校陳昌齊記過五次;‘涵字空白未填,分校陳昌齊記過五次;‘遜字空白未填,分校陳昌齊記過五次;‘天字重寫,分校陳昌齊記過一次?!?則《緣督集》抄錄進《四庫全書》是在乾隆四十七年。今國圖藏翰林院抄本《緣督集》卷六《頹臘獻歲之交,出贛向韶,緬懷偏親簡介弟幼能》,題中之“贛”,及詩中“水出猶諳贛”,“贛”皆寫作“贑”8。據(jù)上述記過清單及翰林院抄本的具體情形,或許可以作如下推測,《大典》本《緣督集》是在調(diào)查了存世版本的情況下做出的輯佚決定,輯佚完成后形成初輯本,然后經(jīng)過??边M呈給乾隆御覽。
二、翰林院抄本與文淵閣四庫本《緣督集》考論
翰林院抄本《緣督集》身份的確認(rèn),要從“四庫底稿本”“四庫底本”“四庫抄錄本”這樣幾個概念入手考察?!八膸斓赘灞尽笔且粋€特殊的概念,其內(nèi)涵與外延需要稍作闡釋?!端膸烊珪肪幾胫畷r,書籍主要有四個來源:一為內(nèi)府藏書,二為《永樂大典》輯佚本,三為各省及私人呈送本,四為乾隆敕撰本1。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書籍大都要經(jīng)過四庫館臣擇選、???、刪改等,然后抄錄進《四庫全書》之中。對于已有刊本的書籍,館臣直接依據(jù)刊本進行??保蛸N有浮簽,這樣的本子,統(tǒng)稱為“四庫底本”。四庫底本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張升先生已有詳論2。庚子事變后,四庫底本數(shù)量不多,彌足珍貴?!端膸焯嵋泤矔贰端膸烊珪妆緟矔贰侗本┐髮W(xué)圖書館藏“大倉文庫”》等部分書籍,以及國內(nèi)外各大圖書館發(fā)現(xiàn)的有館臣校改痕跡的典籍均屬于“四庫底本”。但是對于《大典》輯佚本而言,情況略有不同?!洞蟮洹份嬝臼紫仁怯绅^臣將散落篇目“湊集”而成,用《四庫全書》專用紙箋抄錄一過;然后用其他本子或是類書、叢書等散存篇章進行校勘、勾畫,形成??北?將校勘之本謄錄進《四庫全書》形成“四庫本”,亦稱“閣本”。但是對于館臣從《大典》中輯錄出來的典籍,學(xué)者有不同的說法。李曉明稱之為“四庫底本”3,張升則稱為“四庫稿本”。關(guān)于“底本”與“稿本”的論爭,主要是在于輯佚本的特點,《大典》本有初輯本、校勘本的區(qū)別,館臣應(yīng)該是根據(jù)最后的校正本謄錄進《四庫全書》的,那么稱最后一次修改的定稿為“四庫底本”當(dāng)屬無誤。但是,這個四庫底本之前的初輯本、第一次??北疽约爸蟮男薷谋緫?yīng)該不適用于“四庫底本”這個概念。按文獻生成過程來看,底本之前的初輯本等文獻應(yīng)該是“四庫底本”之底本。也就是說《大典》本輯佚書的初次輯佚成果應(yīng)該是具有獨立身份的,根據(jù)初輯本的抄本形態(tài),并考慮其與“四庫底本”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將《大典》本初次輯佚書稱為“四庫底稿本”。當(dāng)然,此本未見。2019年6月筆者在南京師范大學(xué)參加“四庫學(xué)研究高層論壇”時,羅琳先生針對此文說了幾點,“按道理應(yīng)該有兩個四庫底本的情況,但并未見到”;“《大典》本的初次輯佚本應(yīng)視為‘四庫底本”,并指出像“《緣督集》這樣,在國圖有一個字段流水號的集子,均非‘四庫底本。判斷‘四庫底本除了要看常規(guī)的浮簽、四庫館臣的??焙圹E外,還要從裝訂、紙張、包漿、字體等方面進行全面鑒定。此翰林院抄本的《緣督集》應(yīng)該是后人抄本”。就本文參與研究的翰林院抄本《緣督集》而言,此本或有兩種身份,其一為抄入《四庫全書》的初次輯佚本,最為接近“四庫底本”,但四庫館臣并未在此本上進行???,羅琳先生否認(rèn)了其為“四庫底本”;其二為四庫本的傳抄本,但是這個抄本是直接抄自《大典》輯佚本,還是抄自閣本,尚待進一步考證。從《緣督集》二十卷本的存世情形看,此翰林院抄本是除四庫閣本之外,后人(抑或館臣)抄錄的唯一稿本,無浮簽、無勾畫痕跡,暫時將此本稱為“四庫抄錄本”。
清翰林院抄本《緣督集》藏于國圖,題“清乾隆翰林院抄本”(見圖一)。2018年11月,筆者從國圖善本室獲得此本膠片,得以將此“四庫抄錄本”與文淵閣四庫本進行比較。先看一下“四庫抄錄本”,是書四冊,每半頁八行,行二十一字,紅格,白口,四周雙邊,上單魚尾。紅格紙即是四庫閣本專用紙4。此本抄寫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卷一至卷五,字跡較為端楷(見圖二、三)。自第六卷開始,字跡不甚端正,且書寫隨意,筆墨濃淡不一(見圖四、五)。第二十卷似又更換謄抄人,字跡又與前二者不同(見圖六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緣督集》版刻形制與“四庫底稿本”幾近相同,唯每半頁八行,行二十一至二十三字不等,中縫魚尾上部題“欽定四庫全書”,中間題“緣督集卷×”。文淵閣本《緣督集》卷一、卷五、卷九、卷十一、卷十三、卷十五、卷十七、卷十九鈐有“翰林院印”滿漢文大方印;卷四、卷八、卷十、卷十二、卷十四、卷十六、卷十八、卷二十鈐有“乾隆御覽之寶”。據(jù)文淵閣本《緣督集》書前所署纂修官名銜知,此本謄錄官有兩位,即監(jiān)生黃鐘、嵇承群1。二者相同之處是,“四庫底稿本”與文淵閣四庫本中的“玄”“絃”“舷”字皆缺筆。
關(guān)于為何要從《大典》中輯佚《緣督集》,《總目》通過考證是書版本給出了原因?!犊偰俊房际觥毒壎郊钒姹厩闆r,成“三段論”寫法,第一段“真德秀幼嘗受學(xué)于豐,及執(zhí)政,奏取其集入崇文四部,當(dāng)時嘗板行于世,歲久不傳”2。按,《宋史·藝文志》確有著錄,題“曾豐《樽齋緣督集》十四卷”3。第二段“元元統(tǒng)間,豐五世孫德安購其遺集,得四十卷。翰林學(xué)士虞集為之?dāng)?,謂其氣剛而義嚴(yán),辭直而理勝,有得于《易》之奇,《詩》之葩。其文今見《道園學(xué)古錄》中,然當(dāng)時欲授梓不果”4。祝尚書云:“是集《宋志》著錄,作‘十四卷,虞集序稱曾德安購遺集得四十卷,殆是宋本,則《宋志》‘十四二字當(dāng)?shù)拐`。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曾撙齋文集》一部九冊,全,其他唯《菉竹堂書目》卷三載有九冊,蓋傳本極稀?!?按,祝尚書先生所引《文淵閣書目》有誤,書目記載“九冊,闕”,《菉竹堂書目》亦是如此,《緣督集》在明代已無全本。然此本并不言卷數(shù),或即為四十卷,但據(jù)冊數(shù)實難確定其卷帙之?dāng)?shù)。第三段“至明嘉靖間,詹事講始選錄十有二卷,刻于宣城。卷末有萬锜后序,稱摘其尤者存之。今觀所分諸體,如五言排律類中惟有排律一二首,余皆五言古詩;七言排律類中,皆七言古詩,無一首為律。是古今體且不能辨,其去取乖謬,大概可知”6。按,此處“嘉靖”當(dāng)為“萬歷”。此十二卷本,《總目》亦有著錄,題《別本緣督集》,稱:“此本為其十世孫自明所輯,萬歷癸未詹事講為選而刻之。據(jù)事講自序,其先本曾氏裔也,所選僅詩三卷、文九卷,掛漏頗多。”1今國圖、北大藏有明曾自明輯,萬歷十一年詹事講刻本《撙齋先生緣督集》十二卷本。清咸豐六年有重刻本,吉林大學(xué)圖書館有藏2。四庫館臣未見四十卷本,又不滿十二卷本所刪選,因從《永樂大典》輯之,亦即《提要》所云:“惟《永樂大典》編自明初,尚見豐之原集。其所收錄,較刊本多至數(shù)倍。今據(jù)以增補,乃裒然幾還舊觀,佚而復(fù)存,亦云幸矣?!裨坎豢蓮?fù)睹,謹(jǐn)據(jù)所存各體,以類區(qū)分,共厘為二十卷?!?概言之,館臣從《大典》中輯佚《緣督集》是因為所見《緣督集》存世之本僅有萬歷十二卷本,而《大典》之中所存篇目尚夥,加之編纂《四庫全書》之初衷乃為輯佚《大典》中罕見之書,遂有輯佚之舉。
“四庫抄錄本”《緣督集》存世,而現(xiàn)存《大典》殘本關(guān)于此書僅有部分篇目4,那么此本是否為善本呢?抑或說“四庫抄錄本”就是曾豐存世之本的最佳文本?今將“四庫抄錄本”《緣督集》卷一、卷二、卷六、卷二十等與文淵閣本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四庫抄錄本”其實并非善本,兩者之中,文淵閣本為優(yōu)。首先,“四庫抄錄本”訛誤之處甚多。如《桂巖賦》中“斫”訛為“研”,“辨”訛為“辦”;《海柏賦》中“泠泠”訛為“冷冷”;《蠹書魚賦》中“爰”訛為“愛”;《九月》中“復(fù)”訛為“後”;《乞如愿》“昧”訛為“眛”;《南有刺》中“數(shù)數(shù)”訛為“叔叔”;又如《尋春觸興》一詩,“四庫抄錄本”作“桃?guī)Ь迫菁t照煦,李余粉態(tài)白娟娟”,文淵閣本作“桃?guī)Ь迫菁t煦煦,李余粉態(tài)白娟娟”,“紅煦煦”對“白娟娟”,文淵閣本無誤。其次,“四庫抄錄本”脫漏、闕文、衍文明顯。脫漏方面,《自是妾之罪》中“與妾背一金”闕“妾”字;又如《余出疏語示陳伯英,伯英勉予讀〈傳燈錄〉諸書,因用羅子琳韻挑伯英要看一轉(zhuǎn)語》詩題,“四庫抄錄本”作《余出疏語示陳伯英,勉予讀〈傳燈錄〉諸書,因用羅子琳挑伯英要看一轉(zhuǎn)語》,脫“伯英”“韻”兩處;《淑婦陳氏墓志銘》,“四庫抄錄本”全文至“嘉泰二年”止,而文淵閣本“嘉泰二年”后又增一百六七十字,文淵閣本明顯齊整,應(yīng)為全本;又如《漓之水》,“四庫抄錄本”作“誰匪詿,又誰謂無悔”,文淵閣本作“誰謂匪詿,又誰謂無悔”,后者是也。闕文方面,如《寄衡陽尉徐智伯》一詩,“四庫抄錄本”作“燈為探喜使,□作嫁愁媒”,而文淵閣本作“燈為探喜使,酒作嫁愁媒”;《呈張彥容》一詩,“四庫抄錄本”作“□髯能美非窮者,恐到窮時莫罪詩”,文淵閣本作“髯髯能羨非窮者,恐到窮時莫罪詩”。衍文方面,詩《自入南與二陸丈游,知其為侍郎族也,小陸丈新除欽未拜命,而大陸丈丙午六月既望赴德慶,三首》,“四庫抄錄本”題目“二”字后衍“游”字,詩中“同時紫橐,指日復(fù)青青氈”一句,脫、衍并存,文淵閣本則改為“同時持紫橐,指日復(fù)青氈”,然也。具體異文見下表。
將文淵閣四庫本《緣督集》與明萬歷十一年詹事講十二卷本相同篇目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文淵閣本與萬歷本相同。換言之,館臣是將《大典》本《緣督集》與萬歷本進行了比勘,很多文字遵從了萬歷刻本。據(jù)此可斷定,文淵閣本《緣督集》是經(jīng)過??敝荆鄬τ凇八膸斐洷尽币约叭f歷本而言,此本文字較優(yōu)。另外,還有一特別之處能夠說明文淵閣四庫本的價值及重要性。在文淵閣本《緣督集》中,第六卷卷末附錄了“緣督集卷六考證”十條,而這在翰林院抄本即“四庫抄錄本”之中是沒有的。見圖五、圖六,圖六左為“四庫抄錄本”《緣督集》卷六之末。閣本“緣督集卷六考證”透露了諸多輯佚、???、版本等重要信息,不妨稱之為“文淵閣本《緣督集》校勘記”,而且全二十卷的文淵閣本僅有此卷存有校勘記。為能夠清楚說明問題,今錄??庇浫缦拢?/p>
第二頁后一行 此首《永樂大典》原缺,今從刊本補入。
第四頁后四行,“秋日”,刊本作“秋意”,今仍原本,附識于此。
第四頁后五行 “無去計”,刊本作“為去計”,今仍原本附識于此。
第七頁前二行 此首《永樂大典》原缺,今從刊本補入。
第七頁前五行 此首《永樂大典》原缺,今從刊本補入。
第八頁前四行 此首《永樂大典》原缺,今從刊本補入。
第十頁前六行 此首及下一首《永樂大典》原缺,今從刊本補入。
十一頁前一行 此首《永樂大典》原缺,今從刊本補入。
十一頁前八行 “怪為寒所干”,按“干”字在十四,“寒”,今下三韻,俱十三元,且首二句義亦費解,似有訛舛,無本可校,仍存其舊。謹(jǐn)識。
十六頁前七行“一行無非占不驗”,案唐釋一行姓張氏,巨鹿人,行字讀平聲,此作仄聲讀,有誤。謹(jǐn)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