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禎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近日,杭州的孫老師在課堂上指著白蠟燭問三年級的孩子認不認識,結(jié)果很多同學都以為是塑料條。這一事件迅速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有人認為,這是當前教育的失敗,學校缺少對學生生活常識的引導。也有人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早已經(jīng)失去了需要使用蠟燭生活的場景,因此,不認識白蠟燭不必過于緊張,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證明了社會的進步。
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理解。
寫作指導
這是一則時事類材料作文題,材料主要事件是“孩子不認識蠟燭”,要求考生對這一事件談談自己的看法。材料同時也提供了立意方向,不認同者認為,這反映了學校教育的弊端,可談學校教育的不足等;認同者則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可從發(fā)展的角度去看待。綜合以上看法,具體立意如下:①孩子不認識白蠟燭,恰恰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社會的進步;②教育要與時俱進,要體現(xiàn)開放性和前瞻性;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常識”;④正常更迭,無關“教育”。
例文
孩子不認識白蠟燭,需要辯證地看
□江西省會昌中學 賴慶玲
孔老師上實驗課時發(fā)現(xiàn)班里95%的同學不認識白蠟燭,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同學竟覺得它是塑料做的,一時間關于是孩子無知還是時代發(fā)展必然結(jié)果的爭論此起彼伏。
改革開放如同一陣春風,照明燈的普及讓蠟燭這一曾經(jīng)的生活必需品價值大大縮水。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早已經(jīng)失去了需要使用蠟燭生活的場景。如果不是過生日時還要點蠟燭,估計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蠟燭為何物。
其實,不僅是蠟燭,很多曾經(jīng)習以為常的場景都已慢慢消失。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很多城市都舉辦了圖片展。其中很多照片對應的場景和物件,都已成了永遠的過去時。我們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孩子不認識白蠟燭,從某一角度來看,恰恰是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縮影。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在經(jīng)歷著我們經(jīng)歷的一切,這其實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失敗,因為那意味著我們沒有跑好自己這一棒。
當然,不認識白蠟燭本身可能無關緊要,但從教育的角度講,這么多孩子不認識白蠟燭,在事實上卻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其折射出的問題值得引發(fā)我們的深思。十幾年前和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變化很大,但是我們的教學用具、課本內(nèi)容卻沒有太大變化。我們能夠理解,教材需要保持一定的延續(xù)性,但也不贊同“身子進入現(xiàn)在時,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不希望教材成為“故紙堆”。這對于當下教育,特別是對教材編寫來說,其實是提出了要求和挑戰(zhàn)。
《左傳》中有云:“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狈植磺宥购望?,用以譏諷缺乏生活常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人。孩子雖然沒有機會接觸,但并不意味著有理由不認識這些常識性的東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認識白蠟燭可能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孩子沒有生活常識,但其反應放大來看可以視為缺乏觀察生活、注重實踐的思維習慣。
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教育做出努力,也需要家庭予以配合。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動手就任其動手;作為教育者,應該以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教育部門,完善課本、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這樣,才是理性的對待方式。
評點:文章標題即展示辯證思維。開篇作者概述材料,接著從社會層面,提出了“孩子不認識白蠟燭”這一現(xiàn)象存在的合理之處,更進一步闡述孩子不認識白蠟燭折射出時代的進步,觀點有新意,更有深度。第四段,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其正面肯定的抒寫,而是筆鋒一轉(zhuǎn),從反面指出了中國教育的不足:教材要隨時代的更新而不斷更新,以及注重孩子的實踐能力。足見作者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深刻思考。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