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源
摘 要:天然藍靛作為染料歷史已久,藍靛業(y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制藍技術至今仍在西南等地區(qū)傳承。廣東的藍靛業(yè)曾遍布全省,近代受到化學染料的沖擊逐漸消亡,制作染料的作坊已保存不多,四會市地豆鎮(zhèn)大云腳制藍遺址是為一例。文章通過對大云腳制藍遺址的清理研究、對當地村民進行訪談,并結合文獻資料對其周邊地區(qū)的藍靛業(yè)發(fā)展進行分析,或可管窺四會乃至廣東藍靛業(yè)的興衰。
關鍵詞:藍靛;制藍;四會;地豆
1 遺址情況
大云腳制藍遺址位于四會市地豆鎮(zhèn)大云腳村,毗鄰大坑口水庫,北面為大云頂山,西面為坑口背山和竹仔嶺,南距四會市約28千米,距省道S260約1.8千米,東距S260約2千米,東南距地豆鎮(zhèn)鎮(zhèn)政府約2.5千米。遺址地勢西高東低。該區(qū)域原為水田和菜地,種植過水稻和花生,1990年前后辟為果園種植柑橘,至2008年柑橘遭遇病害后廢棄。發(fā)掘前遺址表面和周邊覆滿雜草、芭蕉和灌木。
遺址呈三級分布,主體部分包括擋墻、水溝和藍坑等結構建筑。本次發(fā)掘共揭露了擋墻3面、水溝3條(段)、藍坑20個,分述如下。
1.1 擋墻
Q1位于遺址西部,南北貫穿2016SDDTS1E1、2016SDDTN1E1、2016SDDTN2E1、2016SDDTN3E1四個探方,平面呈S形,揭露部分殘長33.4米,殘高0.4~1.1米,殘寬0.2~0.8米。以石塊堆砌,露出地面部分刷一層三合土,表面及西面三合土已被破壞或侵蝕,東立面還殘存高約0.6米三合土層,但不及底,底部應是低于二級工作面的水溝,因工作面被破壞,不知水溝形制,唯可見該處三合土被整齊侵蝕。墻中部有兩個筒瓦制成的進水口。
Q2位于遺址中部,在2016SDDTN2E1、2016SDDTN3E1兩個探方內,南北向,平面保存較完好,長14.1米,寬0.34米,殘高0.87~1.38米。以石塊直接在泥地上堆砌,并混以三合土砌筑。立面可見規(guī)則裂隙,應是分段砌筑。
Q3位于遺址東南部,在2016SDDTN1E2、2016SDDTS1E2兩個探方內,平面呈弧形,保存較差,南段因基土沉降平面略低于北段,與Q1南段走向一致。殘長14.9米,殘寬0.1~0.4米,殘高1.1~1.2米。以石塊直接在泥地上堆砌,并混以三合土砌筑,原墻底部地面已被破壞。與Q2應是同一單位,因連接部分被破壞缺失暫單列。
1.2 水溝
G1位于遺址西部,在2016SDDTS1E1、2016SDDTN1E1、2016SDDTN2E1、2016SDDTN3E1內,與Q1平行。平面寬0.9~1.8米,開口在①層下。溝內堆積分兩層:第一層為紅褐色砂土,質地堅硬,黏性差,出瓷片數塊;第二層為黑褐色雜土,土質黏重,出瓷片、瓦片數塊,銅錢3枚,匕首1把,玉鐲1件。水溝西邊緩、東邊陡,沿溝兩邊排列20根直徑7~9厘米的木樁,應是護溝邊防止坍塌之用。
G2位于2016SDDTN3E1東部,在Q2東側底部,為Q2的附屬結構,同是石頭與三合土砌筑。殘長3.5米,寬0.33米,深0.12米。東面應為原工作面,現(xiàn)已被破壞。
G3位于2016SDDTN1E2東部,在Q3東側底部,為Q3的附屬結構,同是石頭與三合土砌筑。殘長3.4米,寬0.28米,深0.12米。東面應為原工作面,現(xiàn)已被破壞。
1.3 藍坑
遺址中共發(fā)現(xiàn)藍坑20個,編號K1~K20,分布在Q1與Q2、Q1與Q3之間及Q2東側,按用途可分為浸泡坑、石灰坑和儲存坑三類。
浸泡坑共12個,編號K1~K12,自北向南沿Q2和Q3排列。此類坑形制基本一致,均是直壁平底,平地下挖圓形坑后用石塊沿邊堆砌,再以三合土包邊,坑口沙灰層多被破壞,坑底部都有上下排列的兩個排水孔直通Q2或Q3??涌谥睆较嗨?,在2.63米與2.78米之間,平均深度約0.85米。
以保存較好的K2為例:K2位于2016SDDTN3E1中部,Q2西側??涌谥睆?.64米,坑邊厚0.26米,坑底西高東低,剖面呈3度斜坡,殘深0.81~0.95米??拥鬃钌钐幱袃蓚€上下排列的排水孔,直徑0.06米,剖面角度為10度,兩孔間距離0.071米??禹敳坑羞M水口,一邊被破壞。坑底部和內壁殘留有少量石灰痕跡。
石灰坑共4個,編號K13~K16,位于兩個浸泡坑切點與Q2、Q3之間,應是兩個或三個浸泡坑共用一個石灰坑。同是石頭堆砌后以三合土包邊筑成,形制基本一致,直壁平底,坑底有一個排水孔穿過Q2或Q3??涌谥睆?.41米到0.56米之間,平均深度0.4米。
以K13為例:K13位于2016SDDTN3E1中部,K1與K2的切點和Q2之間。坑口直徑0.41米,坑底西高東低,剖面呈1度斜坡,最深處0.45米,最淺處0.42米??拥鬃钌钐幱幸粋€排水孔,直徑0.04米,剖面角度為13度。清理出大量三合土塊及數塊瓷片,坑底部和內壁殘留有大量石灰痕跡。
儲存坑共4個,編號K17~K20,位于Q2東側臺地,工作面已被破壞,坑體保存也較差。該類坑分兩種形制。一種是K17,類似浸泡坑,平面呈圓形,斜壁,平底略弧。平地下挖后堆砌石塊,并以三合土包邊,但該單位使用的三合土較其他單位更細、更薄,被K18打破,其年代應早于遺址主體結構年代。殘存坑口直徑2.78米,坑底直徑2.55米,平均殘深0.18米。另一種為K18~K20,為方形坑,三個坑呈“品”字形排列,為平地堆砌石塊后以三合土包邊,破壞嚴重,唯有K19還可視其形制。K19位于2016SDDTN2E1東北角,西邊緊鄰Q2,平面呈長方形。西壁殘長2.76米,高0.45米,寬0.42米;北壁殘長0.39米,高0.45米,寬0.33米;東壁殘長2.05米,高0.40米,寬0.29米;南壁殘長0.42米,高0.31米,寬0.37米。西壁距東壁1.51米,北壁距南壁2.88米。
遺址地層堆積較簡單,所出遺物年代較晚,時間跨度可從清到近現(xiàn)代,結合對周邊居民的走訪,該遺址使用年代的上限可到清代晚期,下限或不晚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
2 制藍工藝
制藍所用藍草品種為馬藍,現(xiàn)已歸野,無人工種植。
我們對早年親歷過制藍的村中老人進行了人類學訪談,結合遺址情況,可知此處制藍的大概工序:G1為制藍提供水源,需要時打開Q1中部進水口,水流沿Q1東面底部水溝流入各浸泡坑。將成熟的藍草連同莖干和枝葉一起放入浸泡坑中浸泡3~4天,撈盡殘枝和其他雜質,剩下藍汁。在藍汁中加入石灰水,并用竹齒木耙攪打,直至溶液表面出現(xiàn)大量泡沫。待溶液靜置至沉淀分層后,通過浸泡坑底部排水孔之上者排去上層清液,下排水孔經G2和G3導出濁液至存儲坑,在存儲坑入口安置紗布,濁液進入時便完成了過濾。過濾后的濁液在坑內自然蒸發(fā)至膏狀,出貨時再裝入布袋,擠干剩余水分即得成品藍靛。
石灰坑用于制作石灰水。受當時燒制工藝水平限制,生石灰含有較多雜質,通常將生石灰裝入紗袋后放于坑內,注水浸泡反應,所生成的氫氧化鈣溶解于水便得到石灰水,坑底部小孔是清洗時排水之用。
3 周邊藍靛業(yè)興衰
3.1 興起
遺址所在四會市位于肇慶市東部,綏江、北江下游,東與佛山三水區(qū)交界,南鄰鼎湖區(qū),西北與廣寧縣接壤,東北和廣州清遠區(qū)毗鄰。北回歸線橫穿境內,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日照、水源充足。此地河汊縱橫,地貌以丘陵和沖積平原為主,種植馬鈴薯和花生的歷史悠久,多吸水、滲水性能良好的沙質土地,自然條件適宜藍草種植生長。四會產石灰石,臨近地豆的羅源開采歷史長、規(guī)模大,是重要的石灰石礦區(qū),為制藍提供必須的石灰原料。
周邊如封開、羅定、信宜等地種植藍草時間可追溯至清代中前期,四會地區(qū)藍靛業(yè)興起或不晚于這個時間。清至民國時期,四會人口最多時達到20.6萬,對藍靛的需求不斷增大。此外,廣州、三水、南海等地棉紡織業(yè)發(fā)達且人口眾多,市場需求巨大,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藍靛生產的市場化和規(guī)模化轉化,刺激了藍靛業(yè)的發(fā)展。
3.2 產品銷售
地豆所產藍靛多銷往外地,先通過陸路運至清遠三坑裝船,經由漫水河進入北江,再運往廣州等地銷售??梢姰敃r制藍行業(yè)十分興盛,生產銷售體系也已很成熟。從藍靛的自給自足,到本地市場銷售,再到銷往更廣闊的外地市場,便捷的水路交通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四會的命名有“四水俱臻”“四方之水來會”之意,境內河流眾多,綏江從廣寧縣春水流入,經大沙鎮(zhèn)馬房注入北江,是四會的主要航道。藍靛通過綏江及其支流可便利地運往各市圩銷售,嘉慶年間便開始對外的水道營運,有木帆船來往于四會與佛山之間運載貨物,更方便了藍靛通過珠三角發(fā)達的水陸交通網絡銷往廣州、佛山等地,甚至遠銷江浙一帶。
3.3 發(fā)展與消亡
廣東最早種植藍草的時間應不晚于明代早期,龍川縣在洪武年間就有對藍靛課稅的記載。至明代中晚期,粵北地區(qū)對藍靛的征稅收入也在不斷增加。清同治時,樂昌縣藍靛稅額是夏糧稅額的近兩倍,藍草種植規(guī)模之大可見一斑。清末到民國,隨著西方設備和技術涌入,化學染料和工業(yè)制藍對傳統(tǒng)藍靛業(yè)造成極大沖擊,藍草種植面積大幅縮減,藍靛業(yè)普遍蕭條,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逐漸消亡。
地豆當地藍靛業(yè)從業(yè)者多代以制藍為生計,除自家種藍并向本地藍農收購藍草制藍,所在村莊大部分人家都種植藍草,周邊村鎮(zhèn)也都有制藍作坊,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都陸續(xù)停止生產。
3.4 源流初探
據各地方志記載,藍靛生產規(guī)模及稅額多有差異,明確記載的時間也有先后,清嘉慶《龍川縣志》中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對藍征稅的記載,明嘉靖《香山縣志》“民物志”中已載有“山藍”,清順治《潮州府志》有順治十七年對藍征稅的記載,清道光《廣寧縣志》中有關于藍靛的記載。從中依稀可以推測藍草種植和藍靛生產技術的傳播路線為:由粵北進入,向南傳入珠三角,再擴散到粵東和粵西地區(qū)。
藍靛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以擅長種藍制靛著稱,唐宋之際主要活動在江西、福建和浙江等地。宋末元軍南下,北方難民大量南遷,或有部分藍靛瑤民從江西和福建進入粵北粵東地區(qū)。明代廣東成為藍靛瑤主要活動區(qū)域之一。其遷移的時間及路線與史籍方志中關于廣東藍靛的記載多有契合。此外,乾隆《博羅縣志》、宣統(tǒng)《東莞縣志》記載了珠三角地區(qū)藍農聚黨作亂的情況,將其稱為“種藍流民”“閩潮流人”,所指或為南遷入粵的瑤民。
4 結語
四會市地豆鎮(zhèn)大云腳制藍遺址是一處保存較好的藍靛業(yè)生產遺址,通過對遺址的研究,可知藍靛制作完整的工藝流程包括采藍、泡藍、反應、沉淀、脫水提純等工序。藍草種植和制藍技術或是明初由南下的瑤族帶入廣東并在境內傳播發(fā)展,藍靛業(yè)隨之興起興盛,至清中后期達到頂峰,近代受西方合成染料沖擊逐漸消亡。
參考文獻
[1]李維賢,陳衛(wèi)華.明至民國時期廣東藍靛植物的種植狀況[J].中國農史,2013(6).
[2]鄧文通.藍靛瑤遷徙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3]李義凡.南流江流域制藍遺址調查簡報[J].廣西博物館文集,2014(2).
[4]清代前期廣東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及其特點[J].冼劍民.廣東社會科學.1993(04)
[5]于少波,李義凡.清末民國廣西玉林藍靛業(yè)研究(1840—1933)[J].廣西地方志,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