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田
我對手藝人有一種天生的尊崇。這源于小時候家里生活貧困,溫飽無著,鄉(xiāng)民們大都掙扎在餓死的邊緣;而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靠著走村串戶,辛苦賣藝,卻能挨過那些漫長的饑寒交迫的冬天。
在南翔老師的新著《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后,我便及時地網購了一冊,并迫不及待地翻閱。南翔老師,我是熟識的,我們有著多年編輯和作者的情緣;但在他離開南昌大學赴深圳大學任教職之后,我們聯系就很少了。這次看到他溫熱的文字以及文字里瘦削的身影,我猶如老友重逢,內心有說不出的喜悅。
南翔老師在本書自序—《折得一枝香在手》里說:“我從小就佩服動手能力強的人,其中就包括各種匠人?!笨芍^與我類同,心有戚戚焉。匠人,也即手藝人,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yè)的人,包括陶工、瓦工、鐵匠、裁縫、織工、木匠、篾匠、廚子、剃頭匠、捏面人、吹糖人、彈花匠等等。只要嫻于一技,都可以稱之為“手藝人”,哪怕擅長的是開方抓藥、土木工程或信息產業(yè),七十二行,都能納入“手藝人”之列。賣油郎、解牛庖丁、米開朗琪羅、羅丹、郎朗、理查德·克萊德曼都是古今中外手藝人的典范。美國學者理查德·桑內特在其著作《手藝人》中說,外科手術、吹玻璃或把樂器演奏出一個調來,都需要有“手藝”。當然,這里說的是寬泛意義上的“手藝”。
一
在《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里,南翔老師寫了15位當今中國的手藝人:木匠文叔、藥師黃文鴻、制茶師楊勝偉、壯族女紅傳人李彩蘭、撈紙工周東紅、鐵板浮雕師郭海博、夏布繡傳人張小紅、棉花畫傳人郭美瑜、八寶印泥傳人楊錫偉、成都漆藝傳人尹利萍、蜀繡傳人孟德芝、蜀錦傳人胡光俊、錫伯族弓箭傳人伊春光、平樂郭氏正骨傳人陳海如、鋼構建造師陸建新。隨著城市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滾滾浪潮沖天而來,這些手藝有的瀕臨絕跡,有的趨于式微,大都處于將亡未亡之際。面對這種社會現象,南翔老師一方面感喟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悄然流逝,心心念念,依依難舍;一方面大力呼吁政府部門和民間力量要珍惜、珍愛、珍重,加強評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努力籌建各種形式的博物館,尊重并善待各級非遺項目的傳人,進一步傳播工匠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南翔老師記錄的15位杰出手藝人,個個經歷不凡,吃苦耐勞,意志堅毅,皆成正果。管中窺豹,以點帶面,他們不愧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工匠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和傳承人。在捧書研讀的過程中,我倍感世界之大、器物之繁、心思之密、手工之巧,千年文明,篳路藍縷,文化傳承,代代不絕;也對木匠文叔、藥師黃文鴻、制茶師楊勝偉、撈紙工周東紅、夏布繡傳人張小紅、成都漆藝傳人尹利萍、蜀錦傳人胡光俊、錫伯族弓箭傳人伊春光等人的人生軌跡、求藝歷程印象深刻。文叔那簡陋無比、藏品豐富的木器農具鐵皮屋“博物館”;耄耋藥師黃文鴻精于炮制,絕不造假,仁者醫(yī)人;農家子弟楊勝偉走出恩施,求藝浙江,又回到恩施,報效故里;周東紅一路坎坷,兜兜轉轉,終于成為“大國工匠”—宣紙撈紙工;張小紅單槍匹馬外出學藝,走投無路下海辦廠,終于創(chuàng)建獨樹一幟的夏布繡博物館;天資聰穎的尹利萍能做、能講、能寫,成就一位著述豐厚的學者型漆藝傳人;胡光俊身世飄零,鍥而不舍,敢于創(chuàng)新,將蜀錦藝術傳承光大;錫伯族漢子伊春光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制作弓箭,一輩子只愛一個人—失明妻子……南翔老師通過敘述他們平凡而又不凡的個人經歷,以及每個行當頗為高深復雜的功能技巧,一則凸顯大時代的風云變幻和匠人們的創(chuàng)新進取精神,一則表達對這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之艱、保護之難,無不令人感嘆。
二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工匠精神”這個概念時時縈繞腦際,久久揮之不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凝聚形成的務實嚴謹、專注專一的可貴品質。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边@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在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轉型期的當今中國,不少人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往往忽略產品的品質與靈魂,導致粗制濫造甚至假冒偽劣橫行,敗壞社會風氣,污染世道人心,也愧對“工匠精神”。而那些堅持“工匠精神”不放松的企業(yè)和個人,依靠信念信仰和歷史傳承,推動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準、嚴要求的審查檢驗,走向市場后得到眾多用戶的喜愛。他們享受整個產品制作、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種精神快樂,難以與外人道也。
在南翔老師的筆下,木匠文叔獨享制作、搜集、儲藏各種木器農具的快樂;比如他親自制作一架雞公車,專給孩子們推、坐、玩耍;80高齡的制茶師楊勝偉為了制作貨真價實的“恩施玉露”,“含胸拔背,心神貫注,形同打太極,雙手揉搓間,葉片翩翩如舞”,教人似乎看到了如詩如畫、似真似幻的練功神境;夏布繡傳人張小紅天津拜師,可謂程門立雪,夏布改造,苦研精進,技法日臻成熟,作品巧奪天工,她那透底針、通透亂針、芝麻針、層疊針、淺雕針、一絨兩色繡法……藝無止境,學無止境,工匠精神,可見一斑。
坦率地講,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好的工匠,現在也不缺好的手藝人,但社會現實卻似乎普遍缺乏一種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
所幸的是,如今政府部門普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對工藝人才也積極給予獎勵表彰,尤其自上而下高度重視職業(yè)教育的推廣發(fā)展。因為,職業(yè)教育首先培養(yǎng)的就是一線技術工人,“世界工廠”需要高素質的技術工人,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唯有靠現代技術工人傳承和光大。
南翔老師在本書中寄托的寓意也在于此,我以為。
三
在我的閱讀印象中,南翔老師是以小說、隨筆創(chuàng)作為主的,也兼顧新聞報道、紀實文學?!妒稚洗呵铩袊炙嚾恕窡o疑不是新聞報道,也不是紀實文學。它比新聞多一點,又比文學少一點,介于二者之間,文學界的一些人稱之為“非虛構寫作”。
南翔老師認為,非虛構寫作的尋找、選題及采集,比虛構寫作更難。非虛構寫作除了構思布局、書面表達,還必須有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真實且詳備的素材,它容不得半點虛構,真實是它的生命。所以,非虛構寫作的作品中,有相當多的作品通常都是以第一人稱去敘事的。暨南大學教授洪治綱認為,非虛構寫作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重新挖掘和分析史料,揭示其中真相,反思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另一種是置身現實生活之中,直面現實,關注某些社會現象。無論是哪種形式,非虛構寫作都強調敘事的現場感和寫作的真實性,因此這類作品有不少是以第一人稱來展開敘事,作品中作者的身影無處不在,通過自己的細致觀察、親身感受和分析思考,讓寫作內容盡可能貼近真實。
在本書中,作者親臨實地,去尋找、接觸、采訪一個個手藝人,口述實錄,查證資料,發(fā)幽探微,克服了種種困難,殊為不易。非虛構寫作,強調的是現場意識和實證精神,不能虛構,更不能編造。在如實的記錄中,還原生活場景,再現歷史過程,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內在品質和思想情操。從我個人的閱讀興趣來說,青少年時期愛讀虛構類作品,因它易滿足于想象的無限性和無限的可能性;但進入中年以后,閱歷漸豐,崇尚實在,對人性、國家、社會等有濃厚的探求欲,就喜看紀實、真實的作品了,如散文隨筆、歷史傳記、社會調查一類。
前《ZAKER》總編、《南方周末》特稿記者葉偉民認為:非虛構寫作有著更普世、更現代的敘事精神,強調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再現和見證,遵循“真實”這一至高無上的鐵律,并用獨特的視角、文學的技法,展示或尋常、或沉重、或無常、或戲劇、或荒誕、或殘酷的煙火人間,通過一個個細節(jié)、一個個場景、一個個動作、一句句對話,探索并逼近人生的真相。在社會現實急遽變化、人們普遍焦慮浮躁,一些文藝家拘泥于象牙塔的今天,南翔老師身為大學教授、學院派作家,還能走出書齋,走向田野,重視調查采集,并躬行記錄,以此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全社會全人類留住一絲“真跡”,挽住幾縷“鄉(xiāng)愁”,這不僅為他的學生們做出了示范,也為我等廣大讀者做了一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