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小學科學為綜合性學科,稱環(huán)境研究,它融合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觀點,包括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和健康教育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容。在環(huán)境研究中,學生被視為其生活環(huán)境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和符合人權的有尊嚴生活是教與學的基本原則,其目的是認識到它們對環(huán)境、技術、人類日常生活和人類活動的重要意義。教與學的目標是吸引和加深學生對環(huán)境研究各知識領域的興趣,通過向每個學生提供機會,使他們熟悉環(huán)境研究的所有知識領域以及相關的技術和教育途徑,從而促進公平和平等。
芬蘭的小學劃分為1~2年級和3~6年級兩個學段。下面將從課時、目標、內容三個方面介紹說明芬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芬蘭《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程2014》中小學階段的環(huán)境研究課程標準),總結其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芬蘭小學科學的課時占比情況
北京教育學院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開展交流活動時,Merike Kesler在講座時提到芬蘭小學各課程的課時占比情況,見表1。
可以看出,芬蘭小學科學課時的占比情況:1~2年級為10.5%,3~6年級為11%,僅次于母語和數學的課時比例,與體育的課時比例相當。
芬蘭小學科學的課程目標
芬蘭小學科學的課程目標分為三個方面:意義、價值和態(tài)度,研究和工作技能,知識與理解。1~2年級三個方面的目標分別有3、8、4項,共計有15項(見表2)。3~6年級三個方面的目標分別有3、8、8項,共計有19項(見表3)。
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芬蘭小學科學課程目標分學段表述,具體、清晰,不僅明確了與內容領域的關系(C1~C6,具體參考表4),還明確了基礎教育階段所要培養(yǎng)的七項橫貫能力之間的聯系(T1~T7)。這七項橫貫能力是芬蘭《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程2014》中提到的橫貫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也可以說是核心素養(yǎng),即思維和學會學習能力(T1)、文化交往和自我表達能力(T2)、自我照顧和日常生活管理能力(T3)、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T4)、信息技術能力(T5)、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T6)、參與并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性未來的能力(T7)。
芬蘭小學科學課程內容
芬蘭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括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和健康教育領域的知識。在生物學方面,主要是要求學會了解和理解自然環(huán)境、人類、生命、在地球上的發(fā)展及其先決條件。在地理學方面,主要是要求探索學生所在的當地環(huán)境,了解全球的不同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出現的現象以及人們在其中的生活。在物理學方面,主要是要求理解和解釋自然的基本結構和現象,同時也要對學生通過研究獲得的信息加以利用。在化學方面,主要是要求觀察環(huán)境中的不同物質,檢查、描述并解釋其性質、結構以及其中發(fā)生的變化。在健康教育方面,主要是要求學會理解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中支持和保護健康的因素,并促進支持健康、福祉和安全的能力的發(fā)展。在1~2年級有6個內容主題,在3~6年級有6個內容主題,具體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芬蘭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主題分學段表述,每學段都設置有6個內容主題,但具體內容主題的名稱是不同的。
在芬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除了明確有表4所示的內容主題名稱之外,還針對每個內容主題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例如對于1~2年級的生長與發(fā)育(C1)內容主題的解釋說明為:選擇這些內容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人體的各個部分和重要功能、生命的不同階段及其所處年齡的典型生長和發(fā)育情況;學生練習他們的情感技能并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根據他們的年齡尊重自己和他人。對于3~6年級的作為人類的我(C1)內容主題的解釋說明為:所選內容涉及人類的結構和生命功能以及人類成長與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在內容上,注重當前學生發(fā)育的變化和對其個性的理解,以適合年齡的方式討論性發(fā)育和人類生殖;學生認識自己身體和思想的信息,并意識到自己的思想、需求、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熟悉健康的各方面和資源、日常健康習慣、心理健康技能、疾病預防和自我護理技能;學生還學習識別、表達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總結與啟示
從上述對芬蘭小學科學課時、目標、內容三個方面的介紹說明,可以看出芬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在芬蘭小學課程設置中,科學課時所占比例為11%,僅次于母語和數學,與體育相當;
二是芬蘭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內容一致,并且具體、明確;
三是芬蘭小學科學課程目標與基礎教育課程的橫貫能力對應,也可以說基礎教育課程的橫貫能力能夠很好地落實到學科課程中。
針對芬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三個特點,我們認為我國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值得思考的幾點如下:
增加我國小學科學課時。目前我國小學學科課時比例參考如下:品德與生活(1~2年級)或品德與社會(3~6)年級7.0%,語文23.2%,數學14.5%,外語10.5%,科學5.8%,體育11.6%,音美12.8%,綜合、校本、自主安排等14.6%。以北京為例,小學科學課時比例為5.8%,是小學課程中課時設置最少的學科,我國小學科學課時比例僅為芬蘭(11%)的二分之一。
精簡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有利于扎實、有效地開展科學探究。目前我國小學科學課程包括18個主要概念,分解有75個主要內容,內容多,課時少,不利于開展課程標準中倡導的運用探究方式學習科學,將課程標準與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進行銜接,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落實。
(執(zhí)筆:孟令紅。本文為北京教育學院小學科學卓越教師工作室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LUMA科學教育中心合作研究交流活動的成果之一。)
北京教育學院(100120)
參考文獻
[1][2]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education 2014[S]. Next Print Oy, Helsinki, 2016:139-143,256-264.
[3]馮惠敏,郭洪瑞.芬蘭國家核心課程改革中橫貫能力的培養(yǎng)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10):8-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轉發(fā)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通知(京教基〔2017〕9號)[EB/OL].
[6]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的通知(京教基〔2015〕12號)[EB/OL].
[7]孟令紅.日本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的特色及啟示[J].教育參考,2015(3):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