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群
摘要:五四運動是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用馬克思主義觀照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肇始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實踐邏輯的交匯。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從五四運動中發(fā)現(xiàn)了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載體,并開創(chuàng)了從“工具性”“實踐性”“價值性”三個維度思考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xiàn)實問題關聯(lián)性的先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定了基本原則和方向。繼續(xù)在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發(fā)展是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
關鍵詞: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物質載體;中國社會現(xiàn)實問題
中圖分類號:C954文獻標識碼:A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9)03-0023-08
五四運動既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轉折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實踐邏輯歷史性交匯的起點。五四時期的多元因素促使馬克思主義從眾多西方思潮中脫穎而出,一躍而變?yōu)橄冗M的中國人用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華民族的工具,這個變化決定了五四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地位。五四前的馬克思主義僅僅是一種批判腐朽封建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武器,對于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當時主要傾向于資本主義。五四運動中反帝反封建口號的提出,標志著先進的中國人對資本主義由思想上的懷疑轉變?yōu)閷嵺`上的拋棄,他們已經決意要用馬克思主義拯救中國。盡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毛澤東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但是,當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用馬克思主義觀照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那一刻(五四運動)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畫卷事實上就已經展開了,所以,五四運動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史的起點是合乎事實的。
五四運動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多。主要觀點如“五四運動不僅促進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且使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流派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王先俊:《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界》,2009年第9期,第27頁?!爸袊伯a黨在五四精神指引下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鐘雪生:《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論壇》,2014年第3期,第7頁?!靶挛幕\動經過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而迅速地傳播……新文化運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進程”。 王一勝:《 新文化運動與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觀察與思考》,2015年第9期,第31頁。經過一百年的歷史沉淀,五四運動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愈益凸顯。那么,五四運動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其重要性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不斷回到原點去追問元問題”。 金民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生邏輯》,《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第5頁。五四運動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點,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已經內在地、歷史地規(guī)定了它的大致方向和基本維度。本文試圖穿越時空,探尋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了哪些基本維度,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對這些基本維度有怎樣的堅守與變革。
一、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關照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邏輯起點
中國人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中與資本主義見面的。從一開始中國人與資本主義這種先進生產方式的關系就極其復雜,中國人一方面非常羨慕資本主義形成的發(fā)達生產力,另一面又極痛恨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從地主階級改良派發(fā)動的洋務運動到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無不含有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再用資本主義形成的發(fā)達生產力來抵制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思想。
在反抗封建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農民階級、官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等以不同方式表現(xiàn)了他們的歷史擔當,但是由于革命的領導者沒有認清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沒有認清革命的主要對象,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使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吹噓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徹底失望,他們對資本主義不再抱有幻想,對封建軍閥大肆出賣國家主權的行徑異常憤怒。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主義。” 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作為革命的主要對象,說明中國人民已經發(fā)現(xiàn)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開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就謀求在馬克思主義框架內尋找解決主要矛盾的辦法。馬克思主義通過五四運動融入并開始指導新文化運動,使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變?yōu)闊o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獨特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編寫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8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任務就是要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中國社會主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沒有傳播的價值和意義,更談不上中國化。這說明,用馬克思主義觀照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邏輯。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通過各種各樣的具體社會矛盾表現(xiàn)出來,在這些具體矛盾中處于關鍵和核心地位、對其他矛盾的解決有重要影響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一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著,有的時候是表現(xiàn)形式的變化,有時候是實質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解決中國不同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過程中推進的,每一個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都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先后經歷了三次變化,解決這些主要矛盾的社會實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主要矛盾,任何革命黨要想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都必須徹底解決這兩對主要矛盾。因此,反帝反封建也就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矛盾的解決,徹底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同時,在解決這兩對主要矛盾的革命實踐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出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枝散葉的第一個理論成果。“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因為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出現(xiàn)了偏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和理論出現(xiàn)了曲折,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和理論才又重新走上正軌。重新確立主要矛盾后,為了加速解決這個主要矛盾,黨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并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解決這個主要矛盾,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又根據(jù)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變化,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使中國的經濟總量穩(wěn)居世界第二,成功地開創(chuàng)了一條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之路,建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xiàn)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拓展的雙贏局面。中國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近代以來一直困擾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資料短缺的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今天的中國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同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之治”與以資本主義為指導的“西方之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世界范圍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使馬克思主義成功走出了蘇東劇變之后的歷史低谷,重新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總之,五四運動開馬克思主義觀照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之先河,為解決中國不同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了基本原則和方向,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在解決中國重大社會現(xiàn)實問題中與時俱進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良性互動。
二、五四運動:凸現(xiàn)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載體
十九世紀中期歐洲激烈的階級斗爭催生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為歐洲工人運動提供理論指導的,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階級不可分: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理論武器,工人階級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武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并不引人注目,甚至在五四運動之后也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反對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其理由就是馬克思主義是歐洲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發(fā)展的產物,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不發(fā)達,工人階級也很幼稚,根本不具備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土壤和條件。
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新生的社會力量,第一次在中國政治舞臺上亮相,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戰(zhàn)斗力。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并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找到了物質載體。因為中國工人階級當時還很年輕,他們不可能意識到自身的歷史地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青年知識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階級的紐帶,他們常常在課余時間深入北京周邊的廠礦企業(yè)去教工人識字,關心工人們的生活,啟發(fā)他們的階級覺悟。對此,陳獨秀在1919年12月發(fā)表的《告北京勞動界》中非常欣慰地說:“各校學生的聯(lián)合組織成績很好,我盼望各種勞動團體和他們接近,請他們幫助,我也盼望他們懇懇切切地來做你們的朋友?!眳菚悦骶庍x:《德塞二先生與社會主義——陳獨秀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第125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肇始時期就與工人階級緊密結合,中國工人階級初登政治舞臺,就接受純正的馬克思主義即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避免了形形色色的改良主義思潮對工人階級的不良影響。五四時期初創(chuàng)的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階級緊密結合的原則,從此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的基本準則。
盡管五四運動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階級緊密結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基本原則,但是由于中國產業(yè)落后,無論是現(xiàn)代工業(yè)還是現(xiàn)代無產階級,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說都還比較差,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會一帆風順。但是,無論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階級結合的過程中遭遇到了多少困難,后來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的階級基礎,堅持無產階級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領導地位。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即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中,但由于沒有處理好工人階級的應然領導地位與中國國情實然現(xiàn)狀之間的矛盾,教條地搬用俄國十月革命城市中心論的經驗,致使中國革命遭遇了嚴重挫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產黨人在堅持工人階級領導地位的前提下,不斷嘗試,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迂回曲折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最終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勝利。盡管1927年之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逐漸下沉到農村,但是毛澤東等人始終沒有忘記無產階級是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并通過思想建黨的方法保持黨的無產階級性質。在革命即將勝利的前夜,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提醒黨的高級干部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不可避免地要從農村回到城市。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就是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為了保持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及實現(xiàn)無產階級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發(fā)動整風運動,目的之一就是防范一些黨員干部喪失無產階級先進性。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市場主體多元化和工人階級就業(yè)方式多樣化日益明顯,黨員構成情況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黨從未忘記自己的工人階級屬性,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黨的領導地位是由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的,是經過長期斗爭考驗形成的。”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年,第272頁。 同時,為了把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優(yōu)秀新生社會力量吸納進黨組織,擴大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允許那些經過長期考驗、符合入黨條件的先進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一時之間輿論嘩然,認為非工農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會改變黨的性質。江澤民多次強調把新生社會力量吸收進黨內,并對他們進行革命性鍛造,只會擴大黨的影響,不會改變黨的無產階級性質?!皝碜怨と?、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干部的黨員是黨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把社會其他方面的優(yōu)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并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從而不斷增強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第294頁。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繼續(xù)保證黨的無產階級性質,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與時俱進地推進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武裝,先后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及時用這些理論武裝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完善制度規(guī)范和嚴厲懲治腐敗變質分子等方面入手,努力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進性,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仰,這些舉措都傳承馬克思主義與無產階級緊密結合的五四傳統(tǒng)。
三、五四運動: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三維”關聯(lián)
五四運動中,中國人民像火山一樣爆發(fā)的激情表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資本主義的憤怒和失望已經到達頂點,在各條道路皆走不通的情況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可能僅僅是書齋里的學問,只有能有效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它才能最終被中國人接受。深重的民族危機決定了中國人必然用三種視角審視馬克思主義:第一種,作為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價值觀層面的馬克思主義;第二種,作為理論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工具層面的馬克思主義;第三種,作為運動形式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實踐層面的馬克思主義。雖然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即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目標和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但通向共產主義的道路,即共產主義運動的具體形式卻因各國國情的差異而不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解決各國現(xiàn)實問題的理論,具有工具性質,工具的具體運用必須因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五四時期,李大釗已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他從人類命運的歷史高度出發(fā),認為現(xiàn)實社會黑暗至極,人類要生活下去,必須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將人類社會徹底改造,才能有生存的機會?!艾F(xiàn)在的世界,黑暗到了極點。我們?yōu)槔^續(xù)人類的歷史,當然要起一個大變化……這最后的階級競爭,是改造社會組織的手段。”高瑞泉編選:《李大釗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第195頁。五四之后,李大釗與胡適在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辯中,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xiàn)實問題關聯(lián)度的認識:“我覺得‘問題’與‘主義’,有不能十分分離的關系。因為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靠著社會上多數(shù)人共同運動。那么我們想要解決一個問題,應該設法使它成為社會上多數(shù)人共同的問題。要想使一個社會問題,成了社會上多數(shù)人共同的問題,應該使這社會上可以共同解決這個那個社會問題的多數(shù)人,先有一個共同趨向的理想、主義,作他們實驗自己生活上滿意不滿意的尺度(即是一種工具)?!备呷鹑庍x:《李大釗文選》,第196頁。李大釗的這段話,初步表達了要從理論、價值、實踐三個層面思考馬克思主義之于中國意義的想法,同時也萌芽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同時,李大釗還談到了作為理論和工具的馬克思主義,在實際運用中,應該隨著實踐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我們只要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高瑞泉編選:《李大釗文選》,第198頁。
五四時期,李大釗開創(chuàng)的從理論、價值和實踐方面審視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主要維度。從理論維度看,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隨中國實踐的需要而取舍和裁量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理論;從價值維度看,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的理想和信仰,是不能改變的價值追求;從實踐維度看,中國每一次改變社會現(xiàn)狀的具體實踐,都是在向共產主義靠近,只有通過一步一步不斷改造社會現(xiàn)實,才能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
作為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圍繞中國的現(xiàn)實情景具體運用。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的具體運用,要根據(jù)環(huán)境和需要解決問題性質的差異靈活地變通,但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立論基石,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必須要堅持。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全國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勝利,階級斗爭理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發(fā)動群眾最好的理論工具。很多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社會,階級分化并不明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并不適合中國。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卻把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運用得爐火純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和階級斗爭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過渡階段理論為指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根據(jù)民族資產階級與共產黨的友好統(tǒng)戰(zhàn)關系,對民族工商業(yè)采取了和平贖買的辦法,并引導個體小私有者通過合作化的道路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公有化改造,在中國創(chuàng)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奇跡。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根據(jù)我國所處的具體發(fā)展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既取得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又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作為價值維度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畢生追求。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高舉共產主義旗幟,在近百年的奮斗歷程中,這面旗幟從來不曾倒下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綱領。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腳踏實地地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不忘堅持共產主義的目標方向。改革開放之后,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中國走上了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表面上看好像有悖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實際上是為更好地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理想創(chuàng)造條件。在實踐中,中國的改革開放越發(fā)展,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越堅定。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題和目標,為了避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迷失方向,黨的十三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黨代會都強調要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各種場合也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其他什么主義,無論中國怎樣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要把共產主義的理想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結合起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為實踐維度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堅持共產主義的價值取向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腳踏實地地解決一個個具體的社會問題和主要矛盾,一步一步地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為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就曾經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態(tài),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瘪R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編寫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第116頁。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懂得中國現(xiàn)實與共產主義要求之間的距離,他們立足于中國國情,把這個距離分解為若干個通過努力即可實現(xiàn)的階段性目標,通過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接續(xù)奮斗,為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確立了民主革命時期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遭遇了早期的“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左”傾激進造成的挫折之后,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共產主義在中國并不是一個短期內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毛澤東曾經提出過共產主義應該有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之別,并從當時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狀況出發(fā),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階段起碼要經歷一百年。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對比了中國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認為中國雖然搞了社會主義,但是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來看,中國的社會主義是不夠格的,既然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就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根據(jù)中國社會實際和時代特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黨的十三大全面系統(tǒng)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認為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事情想問題一定不要超越這個國情。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xiàn)中國發(fā)展的“三步走”戰(zhàn)略,通過三個緊密銜接的發(fā)展階段,逐漸實現(xiàn)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為進入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條件。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呈現(xiàn)出明顯的新特征,社會主要矛盾也發(fā)生了新變化,長期困擾我們的物資短缺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中國由國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正在變成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重要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者。根據(jù)中國社會的新變化,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發(fā)展的階段性目標進行了調整,計劃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2050年中國要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正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五四運動開創(chuàng)的通過“三維”視角審視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態(tài)度,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引領,又堅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并在實踐中動態(tài)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才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四、繼續(xù)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西方資本主義藥方救治中國無效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開始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和思考中國問題的工具,同時也把實現(xiàn)共產主義作為畢生的價值追求。五四時期的前輩們開創(chuàng)的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先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基業(yè)定下了基調和準則,盡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有效結合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中國共產黨人都矢志不渝,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化解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這一點從來都沒有變過。
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引領,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將迷失方向。為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引領。鄧小平多次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馬克思主義畢竟產生于十九世紀的歐洲,盡管我們當前依然處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時代,這與當時的大背景一樣。但是歷史畢竟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必須明白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就是要明白,哪些東西是我們必須堅守的。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的互動經歷了百年歷史超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繼續(xù)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將經歷與中國更高階段的社會實踐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觀念的深度磨合與融合,這個過程也將會更具挑戰(zhàn)性。無論如何,只要我們在實踐中能夠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以及人民立場,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的價值追求,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下分析和解決中國現(xiàn)實問題,在實踐中始終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我們就能夠成功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樹常青、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常勝的雙贏局面。
〔責任編輯:李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