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欒曄
吉語文字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反映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幾千年來被廣泛地應用。大量以福、祿、壽、喜、吉、大吉、萬壽無疆等吉語文字作為裝飾的紋樣,使用在器物和服飾上,它們或是單獨成組,或是將吉祥文字與吉祥圖像相結合,通過字形的巧妙變化,是文字與圖像有機地融為一體,整體圖像既是字又是圖,使吉祥文字的寓意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豐富飽滿。
1月24日, “吉語迎春——清宮文物特展”在沈陽故宮開展,本次展覽展出了50余件帶有吉語紋飾的清官文物,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清宮文物的精美華麗,也能夠感受到清宮過節(jié)時喜慶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也有助于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祈福文化。
福
福,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即千順百吉歸為福。福,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吉祥愿望,也是最為常見的吉祥符號之一。 《說文解字》中記載: “福,祐也?!辟n福,保佑,是千百年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心理反映,進而衍生出祈福文化。
清紅緞平金鎖線蝠壽活計(圖1)活計是織繡類小件配飾的統(tǒng)稱,可以有多種組套與搭配形式。此套活計共8件,包括荷包、表套、扇套、鏡套等。它們均以紅緞地為面料,上用平金鎖線繡出“?!弊?,兩側繡有蝙蝠、壽桃。蝙蝠代表“福”, “壽桃”表示幸福、長壽,組合在一起,寓意“福壽雙全”。
萬
卐,既是一個圖形符號,又是一個音形義具備的漢字,讀作“萬”,以它作裝飾,俗稱“萬字紋”。由于本身富于變化,加之通過與不同內(nèi)容的紋樣組合,萬字紋可變化出多種多樣的造型,在明清時期被廣泛運用。清代皇帝使用這種紋飾,象征千秋萬代,永世流傳;平民百姓以此用來祈盼子孫綿延、福壽安康。
清光緒款礬紅海水搖金萬字碗(圖2)碗為敞口,弧腹,圈足露胎。碗里為白釉素地,口外沿、足上沿各有一圈描金,口外沿下有一圈礬紅,碗外壁上部繪有4個系著彩帶的描金卐字,下部為海水江崖紋,整體圖案象征“江山萬代”“江山永國”。碗底施白釉,內(nèi)有朱紅色楷書“大清光緒年制”6字2行款。此碗胎薄體輕,色彩亮麗,是清晚期的宮廷傳世品。
清黑漆嵌螺鈿果盒(圖3)盒圓形,蓋與器身子母口扣接。通體髹黑色漆,外壁均以嵌螺鈿技法裝飾,盒蓋圓形開光內(nèi)中心裝飾團菊圖案,旁有4只蝙蝠銜卐字,間飾纏枝紋;蓋面及蓋、盒、底口沿均飾焦葉紋,蓋、盒外壁四周均飾蝙蝠銜卐字及團菊、纏枝紋,整幅圖案取其“萬福”之意。盒內(nèi)置9個小格子,是清官盛放食物的食盒。整個漆盒,嵌螺鈿選料精良,鑲嵌工藝臻美,漆面光亮平滑,是清代螺鈿工藝中的精品。
清紅緞萬字地團壽夾袍(圖4)清宮后妃于內(nèi)宮、園苑所穿的日常夾袍。圓領,大襟右衽,袖口為大挽袖2層平袖式,大襟3道鑲,袖口4道鑲,另于左右腋下制成云頭形狀裝飾。衣身為紅緞地,表面滿繡平銀“卐”字紋,間以平金團壽字。領口、大襟、左右開裾及挽袖均縫以3道鑲邊,分別為兩道藍地平金“卐”字紋及黑地繡平銀“卐”字紋和平金團壽紋。兩側內(nèi)袖為白色緞,繡平銀“卐”字紋和平金團壽紋,與外衣及鑲邊相呼應。衣里為黃綢。袍上綴扁圓銅扣4枚,圓扣1枚。此件衣服制作精美,圖案以吉祥文字為主,寓意“萬福萬壽”。
喜
“喜”字,最早出現(xiàn)是一個鼓的形狀加一個笑的口形,表示喜慶的典禮。后來演變成一雙手捧著吉字,一張笑口在下。喜字在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喜慶、平安、婚姻,其意深得社會各階層喜愛,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各類文物之中。雙喜字則更體現(xiàn)大喜、大慶、大吉、大利之意,在傳統(tǒng)文化中已成為幸福、歡樂的象征。
清同治款紅地喜字盤(圖5)同治十一年(1872)皇帝大婚,御窯廠奉旨燒造了大量瓷器以供使用,這批瓷器主要包括餐具和日用器物,為烘托吉祥喜慶的氣氛,此類瓷器均工藝精湛,配色艷麗華貴。此盤內(nèi)外壁滿施珊瑚紅釉,盤口描金,盤心中央為一個描金團壽字,四周為外擴散排列的6層128個金色“喜”字,整件器物突出了濃烈的“喜慶”主題。盤外壁以粉彩分別繪蓮花、菊花、牡丹三組纏枝花卉,取“富貴連綿”之意。盤底施白釉,內(nèi)有紅彩楷書“同治年制”4字2行方款。清緞地平金銀雙喜字火鐮(圖6)清代宮廷日常的隨身用品,與火石與火絨配合使用?;鹗褪庆菔?,高速撞擊時會有火花;火絨一般用艾蒿,晾干揉碎成絨狀,艾蒿本身就有防蟲防潮特點,點燃后還有一股藥香,很實用;沒有艾絨,其他細絨均可代替。此火鐮近似于方形小包,頂部有系繩的鍍金半圓環(huán),可用繩子懸掛在身上或裝入特制的荷包中,隨身攜帶。鐮身用紅色緞制成,彩繡平金祥云和蝠紋,中間繡有雙喜字,整體圖案帶代表了喜慶、幸福。下部兩側包角和弧形底梁均為銅制鍍金,滿飾纏枝花卉紋,最下部為片狀弧形金屬磨口。此物為清官大婚時所用的實用品。
清透雕雙喜翡翠墜(圖7)此墜由整塊碧綠的翡翠雕刻而成,總體呈長方形,透雕一個雙“喜”漢字,字體端正,楷書嚴格。喜字筆劃邊緣均起凸線,使得字跡棱角分明。翠的質(zhì)地細膩、堅實。翠佩上部系有黃色絲帶,帶中央穿系一顆珊瑚雕刻的圓珠,珠兩側各有一條螭龍,中央為雙“喜”字。珊瑚珠上下兩端,各飾白色小珍珠米珠,并在米珠中縫制有紅珊瑚米珠串成的“卐”字紋。翠佩下部雕有圓弧形連帶,上系四組黃絲繩編結的裝飾,繩上均穿飾有白色米珠和紅珊瑚米珠。此墜為婉容大婚時所佩帶的珍貴翠佩。
清紅綢彩繡蘭襟夾氅衣(圖8)氅衣,是清代宮廷后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后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此袍圓領,大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袍由桃紅江綢制成,其上彩繡蘭、蝶。領、袖、襟鑲邊四道,由外至內(nèi)分別為藍色正“卐”字織緞,黑色紋彩繡蘭蝶、平金雙喜字,藍地海棠紋絳,銀灰地梅花絳。衣里為鵝黃綢。綴扁圓銅扣五枚,領口綴圓銅扣一枚。
壽
壽, 《說文解字》中記載: “久也”;古人云: “壽居五福之先”。人們認為“壽”和“?!币粯?,都是吉祥符號。千百年來,壽與福、祿、喜并列使用,成為美滿、吉祥的象征。
清雍正款礬紅白蝠壽紋大盤(圖9)盤為敞口,弧腹壁,平底,淺圈足。內(nèi)壁施白釉,胎質(zhì)細膩如玉,盤內(nèi)中心繪礬紅團壽紋,四周用紅彩繪9只蝙蝠,設計簡單而雅致。外壁施珊瑚紅彩,顏色亮麗,留白處裝飾32只蝙蝠飛翔其上,蝙蝠繪制巧妙,在紅地映襯下立體感強烈。因蝠與“?!敝C音,寓意“福壽”“長壽”。底有青花雙圈楷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本品正是雍正50大壽時的賀壽御禮,存世極少。盤心繪飾的團壽紋,獨特而新穎,左右對稱,外觀規(guī)整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變化多端,有別于后世。
雍正皇帝尤喜祥瑞,所以當時內(nèi)廷各式工藝品多飾瑞物,加之雍正帝具有近乎苛刻的審美性格,非常留意宮廷藝術品的制作,對瓷器紋飾講究“文、雅、精、細”,為達此效果往往不惜多次修改稿樣,直至完美。因而雍正御瓷紋飾多筆逸麗清新,構圖別具一格。
清雍正款斗彩壽字桃紋盤(圖10)盤為敞口,弧腹,淺圈足。盤內(nèi)口沿及盤心各飾兩道青花弦紋,盤心青花雙圈內(nèi)繪斗彩壽石、靈芝、仙草和11枚壽桃,桃樹枝干比較抽象地盤曲纏繞成一個“壽”字,用桃祝壽、祝福正是取其長壽、辟邪之意。整體圖案協(xié)調(diào)美觀,吉祥寓意明顯。外壁等距繪6組壽桃,每組壽桃5枚,其間分別隔以3個礬紅變體“壽”字和3個青花如意紋飾,極富裝飾效果。此盤整體造型優(yōu)美,胎質(zhì)細膩,色彩清新。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有青花楷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2行款。
清掐絲琺瑯玉石月季盆景(圖11)清中期宮中陳設品。盆為深盆狀,圈足外撇,掐絲琺瑯制成;盆口部為圓口折沿,沿外素面鎏金,沿上為藍地飾一周紅、綠色纏枝花卉紋;盆腹以藍色琺瑯為地,上飾3組5只蝙蝠圍繞一團壽字,寓意“五福捧壽”;腹身間飾五彩祥云,腹下部為焦葉紋,足沿素面鎏金,外飾藍色幾何紋。盆中主景為月季花,以粉紅碧璽做花瓣,碧玉為花葉,制作精細,頗具匠心,當為宮中帝后壽誕特制的祝壽禮物。
清掐絲琺瑯龍鳳紋果盒(圖12)蓋面拱起,蓋與身合成圓形,子母口,圈足。通體施藍色琺瑯釉,掐絲填紅、黃、白、藍、紅、黑等色。蓋面飾龍鳳團“壽”字紋,蓋、盒口沿飾一周回紋,蓋及盒外壁分別以八寶紋分成四組開光,開光內(nèi)各有六只仙鶴飛舞環(huán)繞一團“壽”字。圈足飾彩色幾何形紋飾。此盒為祝壽時所用的食盒,有祝壽、長壽的吉祥含義。
吉
吉,為善,為利,常與“祥”字組合使用。古代時“吉”和“祥”分開使用,但又常常相伴而行,如《左傳·禧公十六年》中有“是何祥也?吉利焉在?”《周易·系辭下》中也有“吉事有祥”之句。祈求吉利、吉福是入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具有理想主義色彩。
清掐絲琺瑯象馱寶瓶(圖13)清乾隆朝宮廷陳設品。通常放置于大殿內(nèi)側堂陛之上,用以殿上陳設,為成對使用。大象俯首而立,長鼻微卷,神態(tài)生動;象身為掐絲琺瑯制,上裝飾有橫紋;象牙、耳、尾、鞍韉、寶瓶及其上飾物均為鎏金;鞍韉上鏨刻花紋,并以填琺瑯制寶相花和回紋等。象背馱有“大吉”葫蘆寶瓶,瓶口中央插有祥云托起的太極飾品,兩側為兩支鎏金如意頭銅飾,下面懸系“磬、魚”等裝飾物,因磬代表吉慶,魚代表余,以此象征吉慶有余;又因大象四只穩(wěn)固,則寓意天下太平、江山永固。整件器物寓意吉祥,為清代宮廷殿上用品中最重要的陳設品。
清藍綢彩繡菊花團壽紋鑲邊棉袍(圖14)此袍為清官后妃于內(nèi)宮、園苑所穿的冬季朝服。圓領,大襟右衽,雙層闊平袖呈折疊狀,袖長及肘,身長掩足,裾不開,直身式袍。領、袖、襟鑲邊四道,由外至內(nèi)分別為團壽織金緞,黑地彩繡菊花平金團壽字、回紋花卉圖案、黃地梅花絳;袍身彩繡9種菊花紋和團壽字。9種菊花紋和壽字組合,寓意“久居長壽”。整體構圖規(guī)矩大方,顏色柔和恬淡。平金銀獨特的光線折射效果和彩繡互相映襯,凸顯了皇家御用服飾獨有的富麗尊貴。
組字吉語
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用語內(nèi)涵豐富,經(jīng)千百年傳承與發(fā)展派生出大量的固定詞語,有二字的,如萬壽;四字的較多,如壽山福海、萬壽無疆、長宜子孫、百子呈祥、福壽康寧、惠風和暢、蘭秀菊芳、福壽三多、百柿大吉、三陽開泰等。這些詞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寓意美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之一。
清康熙款琺瑯彩壽山福海碗(圖15)碗內(nèi)壁施白釉,碗外壁以藍釉為地,繪以4朵粉紅色牡丹花,花心處在在黃、綠地上分別以藍釉篆書“壽”“山”“福”“?!?字,旁有一周纏枝紋將4朵牡丹花相連,枝葉藤蔓彼此相連,寓意“長壽”“多?!?。底足施白釉,內(nèi)有紫紅色楷書“康熙年制”4字2行雙方框圖案章款。此碗構思巧妙,別具匠心,而獨特的琺瑯工藝又使其成為彩瓷中的無價之寶?,m瑯彩石康熙晚期創(chuàng)制的一個新品種,并由此發(fā)展出了粉彩。由于康熙至雍正初期所用的琺瑯釉料基本為進口料,因而當時傳世的琺瑯器十分稀少,也極其珍貴。
清百子呈祥翡翠佩(圖16)清代貴族佩飾。此佩為梯形鎖式佩,鎖上端透雕長方倭角鎖環(huán),底邊呈圓弧形。鎖正面凸雕四個正圓開光,內(nèi)書楷體“百子呈祥”,字跡端正,筆鋒蒼勁有力。百子呈祥,反映了人民祈求多子多孫、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鎖四角雕刻如意云頭紋并一凸線相連,鎖下部有一道弧形弦紋。鎖背面刻凸起輪廓和弦紋。
清剔紅壽春寶盒(圖17)盒為木胎,盒蓋面中心為一“春”字,內(nèi)圓形開光處雕一老壽星,取壽春之意。“春”字兩側,飾有云龍紋,象征祥龍獻瑞。 “春”字下方為聚寶盒。蓋與器身的周壁各有四組開光,內(nèi)以錦紋為地,雕博古紋,開光外刻錦地雜寶紋;此盒雕工纖細精美,式樣典雅美觀,花紋繁密且極為清晰,紋飾寓意吉祥,不僅是實用盛器,也是珍貴的藝術品。
清刻福壽康寧紋直耳三足銀爐(圖18)銅爐仿青銅器造型,銀制,雙耳沖天,唇口,近口沿處凸起一道弦紋,圓腹,下承三足。銅胎厚重,爐身飾“福壽康寧”四字及博古圖,寓意幸福、長壽、健康、安寧諸福齊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