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佩
絲綢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全球化商品,沿著古老絲路,開啟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與對話。博物館是濃縮與凝萃人類文明的百科全書,順應全球化趨勢,成為當下實現(xiàn)國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載體。
隱于杭州玉皇山腳下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集兩者交流互鑒之共性,自覺肩負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歷史使命。這座國字號博物館正沿著無形“絲路”,不斷凸顯、釋放“交流互鑒”的優(yōu)勢,成為杭州國際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多元化講述絲路故事
今年6月22日,是絲綢之路申遺成功5周年。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臨展廳內(nèi),《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開展,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來參觀。
驛站小吏、河西郡守、樓蘭貴族、絲路胡商、沙洲佛子……13個時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的絲路人物,500余件國內(nèi)外展品,特展以“小人物”的悲喜傳奇,重塑當年絲路“大時代”的風云變幻。其中,有107件文物借展于有著“冬宮”之稱的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實屬難得。
“全世界圍繞‘絲綢之路’策劃和舉辦的展覽非常之多,但總體上都是非常宏大敘事的展覽。”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談到,“絲綢之路的繁榮,究其根源,起到?jīng)Q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無論是穿行在絲路沿途的使者、商團、牧民、船員還是教士,或是堅守在絲路沿途的軍士、官員、農(nóng)夫、驛長、僧侶,他們都是絲綢之路真正的建設者、守護者和見證者?!?/p>
2000年前,“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2000年后的今天,這條路早己超越有形之路,演變?yōu)楫斀裢苿邮澜绾推脚c發(fā)展的精神力量。
自2014年6月22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起始段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后,中國絲綢博物館己連續(xù)五年舉辦“絲綢之路”主題展覽。從2015年《絲路之綢》、2016年《錦繡世界》,到2017年《古道新知》、2018年《神機妙算》,再到今年的《絲路歲月》,中國絲綢博物打破單一敘述方式,運用場景復原等技術,實現(xiàn)多視角、全方位的展示效果,不斷挖掘絲路歲月的歷史價值與精神內(nèi)涵。
此外,自2016年10月以來,中國絲綢博物館實行周末夜間開放,以“從絲綢之路到跨文化交流”為主題,定期舉辦“希臘之夜”“意大利之夜”等絲路之夜活動,通過講座、音樂、舞蹈、美食等方式讓游客產(chǎn)生強烈的“沉浸感”。
博物館因展覽而鮮活。圍繞“做強絲綢特色、弘揚絲路精神”這一主線,中國絲綢博物館不斷加強與海外知名博物館、國際機構合作,走向更多元、包容的創(chuàng)新策展模式。
多渠道開展人文交流
G20杭州峰會期間,中國絲綢博物館所展示的絲綢文化,深受國際嘉賓贊譽。江南秀麗的園林建筑,融匯古今中外的陳列展品,前沿的國際時裝藝術,繅絲、扎染、手繪、織造等傳統(tǒng)技藝演繹……中國風與國際范的創(chuàng)新融合,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絲綢的無窮魅力。
“在博物館國際化發(fā)展方面,我們具有先天的題材優(yōu)勢。絲綢是世界性的產(chǎn)品,而在絲綢之路的背景下,絲綢題材本身就具有國際化屬性?!壁w豐告訴記者,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推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主動肩負起弘揚國家文化的歷史使命,以絲綢為研究對象全方位深入推進人文和科技交流的國際合作,這將對“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中國絲綢博物館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視野下開展系統(tǒng)性、原創(chuàng)性和前沿性研究,運用多學科交叉手段深刻揭示絲綢之路沿途出土紡織品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如今,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紡織品研究技術水平己走在世界前列,并通過設立海外工作站(如俄羅斯北高加索工作站)、開展項目合作等方式,持續(xù)為絲路沿途國家遺址出土紡織品研究提供技術支撐。此外,中國絲綢博物館團隊花費近20年時間,將流散在英、法、俄等國的敦煌藏經(jīng)洞絲綢進行全面整理,以中、英、法、俄等多語種出版《敦煌絲綢藝術全集》。
近年來,中國絲綢博物館赴五大洲20多個國家舉辦絲綢文化展,承辦阿拉伯國家文博專家研修班,與國際文化財產(chǎn)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合作舉辦紡織品文物保護培訓班,不斷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同時,配合重大活動舉辦展覽,包括G20杭州峰會接待、參與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承辦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部長論壇部分項目等、承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等。
全方位搭建合作平臺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絲綢博物館在展覽、文保、考古、信息化、文創(chuàng)、人才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空間不斷延伸。在此過程中,國際合作平臺機制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2015年,中國絲綢博物館發(fā)起成立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lián)盟,至今已有17個國家30余家機構參與,初步構建了一個以絲綢為核心的國際合作網(wǎng)絡。目前,中國絲綢博物館是該聯(lián)盟的主席單位和秘書處單位。
除此之外,中國絲綢博物館不斷打造強大“朋友圈”,還發(fā)起成立了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lián)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lián)盟、絲綢之路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聯(lián)盟、國際絲綢之路與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國際絲綢學院等國際人文交流基地。
“中國絲綢博物館以研究型、國際化、全鏈式、時尚性為努力方向,從最初的一個中國絲綢行業(yè)專題博物館,發(fā)展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具有完整收藏、展示、教育、傳承和研究完整體系的紡織服飾類專題博物館?!壁w豐介紹。
中國絲綢博物館始建于1987年,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自此走上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博物館運營道路。尤其自2013年國家提出共建“一帶一路”,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運營思路更加明晰,主動以國家戰(zhàn)略和社會需要布局未來,乘勢而上完成了一系列的“華麗升級”。目前,中國絲綢博物館在全國一級博物館評估中排名第九,專題博物館排名保持第一,并獲2018年度“全國最具創(chuàng)新力博物館”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