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詞匯中,父母有專用的別稱,若不留意,極易出錯,因此,在日常使用中不可不慎。筆者曾見有人為孩子直接取名“椿萱”,令人哭笑不得?!按惠妗保趥鹘y(tǒng)文化中有約定俗成的含義。在特定的場合,椿、萱已經(jīng)不是兩種植物,而是代指父母。
這種稱呼來源于《莊子·逍遙游》中的一段話:“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边@極長壽的椿樹,就被后人借用為長壽老人的代稱。又由于在《論語·季氏》中,有孔子的兒子伯魚“趨庭而過”,接受父親教誨的記載,后人遂將“椿”和“庭”合起來,將父親稱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稱“諼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針菜,又叫黃花或黃花菜。由于在《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中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的詩句,而按漢代學者對這句詩的解釋:“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就是說,諼草是一種忘憂草,如果種在母親所居住之處就可以令人忘憂。因此,后人取其美好的聯(lián)想意義,就把母親稱為“萱堂”,或簡稱為“萱”。就這樣,“椿庭”和“萱堂”就成了父母的代稱,有時又將父母合稱為“椿萱”。
?“椿萱”這樣的雅稱一般在正式的祝壽場合使用,為父親祝壽可以稱作“椿壽”,為母親祝壽則稱“萱壽”。后來,人們將此意推而開來,凡是為父輩的男性祝壽,都可以用“椿壽”來祝福,為母輩的女性祝壽,都可以用“萱壽”來祝福。摘自《文史博覽》